现在的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先行区建设大美青海
经济生态民生:打造三个青海升级版
来源:西宁晚报
发布时间:2014-12-20 14:35:29
编辑:包拓业

  1月19日,省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开幕,省长郝鹏作政府工作报告。祁国彪摄

  ---郝鹏《政府工作报告》摘登

      数字看2013青海 2013·新台阶

  生产总值和固定资产投资双双突破两千亿元。预计实现生产总值2103亿元,增长11%。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404亿元,增长25.2%。工业投资增长30.2%,民间投资增长27.8%,投资结构继续优化。

  财政收支和社会融资规模显著扩大。全省总财力达到1355亿元,实现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68.6亿元,增长15.3%;财政总支出1251亿元,增长13.4%。实现社会融资规模1200亿元,增长25%;本外币贷款余额3515亿元,增长22.5%,其中新增贷款643亿元。财政支出和社会融资均过千亿元。

  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西宁机场二期、德令哈机场、青海至新疆750千伏联网、330千伏电网进玉树、锡铁山至北霍布逊地方铁路、龙羊峡水光互补电站相继建成。全省公路总里程突破7万公里,西宁机场旅客吞吐量突破300万人次。

  物价过快上涨势头得到有效遏制。投入价格调控资金过亿元,实施新一轮菜篮子工程,改造新建一批农贸市场,新建155家平价商店,增加平价粮油投放,重拳整治市场秩序,居民消费价格由年初较高涨幅回落到3.9%的预期目标以内。

  2013·新步伐

  高原现代农牧业加快发展。粮食总产连续六年突破百万吨,第一产业增加值突破200亿元,增长5.3%。

  工业转型升级持续推进。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6%,总量攀上千亿元大台阶。

  服务业和消费结构不断优化。实现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44亿元,增长14.3%。

  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全省城镇化率达到48.5%,城乡面貌发生深刻变化。

  2013·新进展

  就业增收创历史新高。录用高校毕业生8100多名,藏区青年就业难状况得到改善。新增城镇就业6万人,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115万人次。预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600元,增长12%,农牧民人均纯收入6100元,增长14%。城乡安居工程全面推进。建成城镇保障性住房7.57万套,农村危房改造、游牧民定居和奖励性住房9.13万户。累计开工建设城乡保障性住房34.07万套和50.9万户。

  社会保障水平持续提高。实施被征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面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和城乡低保、城乡医保、工伤保险等补助标准。建立低收入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加大最低生活保障和临时性救助力度,城乡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保障。

  教育事业协调均衡发展。“1+9+3”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实现全省覆盖,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学科调整取得新进展。

  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城乡居民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提高到76%。落实计划生育奖励优惠政策,推进“康福家”行动,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03‰。

  文化惠民不断深化。置换地面卫星接收设施35.4万套。我省运动员在十二届全运会上夺得3金1银2铜6枚奖牌,取得了30年来的最好成绩。

  科技创新力度加大。推动科技与资本结合,科技专项取得进展,部分科技成果开始向高技术产业转移。

  扶贫攻坚成效显著。减少贫困人口21.3万人,整村推进项目户人均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农牧民收入增幅。

  2013·新活力

  ●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事项178项。新增各类市场主体42312户,增长24.2%,非公有制经济增速加快。新增中国驰名和青海著名商标38件。

  ●国有资产监管制度不断完善,国有企业整合重组取得积极进展。

  ●相继与5个国家的相关省州市缔结了友好关系,是我省建立国际关系最多的一年。

  ●招商引资到位资金487亿元,增长33%。优化外贸结构,加快口岸建设,进出口贸易总额增长21.2%。

  2013·新玉树

  全面完成了总体规划确定的1248个重建项目,一批支撑玉树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同步建成,用于灾后重建的总投资累计达到447.5亿元,实现了“苦干三年、跨越二十年”的重建目标。

  2013·三区建设

  过去的一年,我们根据省委建设“三区”的战略部署,制定行动方案和实施纲要,细化阶段性目标任务,明确路线图和时间表,全面拉开了“三区”建设的序幕。特别是围绕建设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启动新一轮乡村政权设施建设工程,构建依法、管用、和谐的寺院管理新模式。

  2013·政府自身建设

  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1014件。实现县以上单位和部门预算全部公开、“三公”经费压减5%的目标,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打造青海经济升级版

  实施创建全国循环经济先行区行动方案,着力改善区域发展条件,提升特色优势产业水平,增强创新驱动发展能力,推进新型城镇化释放内需潜力,努力在新一轮调整变革中抢占先机。

  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发展现代交通。启动建设沿黄公路,推进北连河西走廊高速公路建设,加快实施青南地区高速公路项目,实现玉树州基本通高速化公路。建设黄河水运工程。全面建成兰新铁路第二双线和西宁站改工程,使我省进入高铁时代。

  ●强化能源资源保障。实施电网延伸工程,推进果洛、玉树网外6县联网工程,总体实现国家电网全覆盖。

  ●增强水利支撑能力。力争引大济湟调水总干渠、湟水北干渠一期全线贯通,石头峡水库具备蓄水条件。力争早日启动东部浅山干旱区水利综合工程。

  ●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规划,统筹推进大中小城市和主要城镇道路、地下管网、园林绿化、救灾避险等市政设施建设,推动西宁、海东轨道交通建设进程,尽早解决所有县城污水处理设施配套问题。

  “三农”工作——

  ●努力提升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稳定粮食生产,种粮补贴每亩再增加25元。稳步推进生态畜牧业建设,实施牛羊肉产业发展规划,打造一批有机畜牧业生产基地。推进特色产业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继续打造3—5个现代农业示范精品园区,实现规模、效益、质量新提升。在龙羊峡、李家峡等区域加快打造黄河流域现代冷水渔业产业带。

  ●积极构建新型农牧业经营和服务体系。支持龙头企业和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一体化发展,鼓励大学生村官或农技人员领办、创办合作社,着力提升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质量和经营管理水平,带动农牧业集约化、规模化和产业化经营,促进一产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全力打好扶贫攻坚战。确保年内减贫20万人。坚持普惠性政策与特惠性政策相配套,用好集中连片扶贫政策机遇,全面落实国家“扶贫十项重点工作”,构建“四位一体”扶贫大格局。坚持扶贫与“扶智”相结合,补齐教育短板,逐步消除家庭贫困代际传递。

  工业提质——

  ●支持企业增强核心竞争能力。着力培育一批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成长型企业,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0家。引导企业向市场、管理、质量和品牌要效益,进一步巩固企稳回升态势。

  ●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加强全国重要光伏产业基地和光伏发电基地建设,优化布局,确保新增并网100万千瓦,力争分布式电站建设有较大突破,带动形成完整产业链。持续打造高原千万吨级油气基地。推动食品饮料、特色纺织、生物制品等轻工业加快发展,制定促进虫草、玉石、唐卡等独特资源和产品高端化、基地化发展的政策措施。

  ●多措并举化解产能过剩。力争年内淘汰32.5标号水泥50%的产能,铁合金产业集中度达到90%,电解铝就地加工转化率达到70%。

  ●着力打造新的增长极。注重错位发展、产城融合,打造10个中小企业集中区和2个创新型产业集群,力争一年上一个新台阶,三年形成多个增长极。

  ●加快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积极培育和建设一批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完善产学研一体化机制,着力突破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力争全年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提高到7%。

  服务业领域——

  ●着力增强消费拉动作用。积极扶持成长性消费品企业,扩大节能环保产品、信息产品、新能源汽车等消费需求,促进消费升温升级。力争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

  ●加快建设高原旅游名省。加快重点景区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和综合服务能力建设,建立西宁游客集散中心,两年内再创建3个5A级景区。力争全年接待游客突破20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200亿元。

  ●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业。推动西宁市成为国家共同配送试点城市,培育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物流企业。完善城乡物流网络,新建一批规范化商品物流配送和商贸中心,两年内农家店覆盖所有乡镇和85%的行政村。

  ●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实施“宽带青海”战略行动,加快三网融合和光纤入户步伐,扩大城市4G网络覆盖面,建设智慧城市。力争信息产业投资达到100亿元,信息消费达到140亿元,基本实现全省行政村通宽带。

  ●促进中介服务业健康发展。培育一批专业化、市场化的中介服务机构,形成公平竞争、运作规范的中介服务市场体系。

  新型城镇化——

  ●有序推进农牧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有序放开西宁市户籍限制,着力提高高校、职校毕业生和技工等常住人口的城镇落户率。对近三年已转为城镇户口的78万人,进一步细化分类,完善政策,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增强城市辐射带动能力。推进东部城市群建设,增强西宁中心城市的支撑力和影响力,提升海东、格尔木、德令哈、玉树等区域中心城市的承载力和发展力。

  ●集中打造一批美丽城镇。集中打造80个生态环保、设施配套、宜居宜业的美丽城镇,努力彰显独特魅力。

  ●大力推动美丽乡村建设。每年打造300个田园美、村庄美、生活美的美丽乡村,力争到2020年美丽乡村实现全覆盖。

  ●进一步带动区域协调和集约发展。着力打造东部城市群和海西城乡一体化先行区,促进青南和环湖地区生态与生计共进,努力实现“四区两带一线”区域发展目标。

  打造大美青海升级版

  坚持生态立省战略,深入实施创建全国生态文明先行区行动方案,把生态文明融入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建设各领域,做好治山治水大文章,不断促进“中华水塔”坚固又丰沛。

  ●全面启动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建设。坚持以保护和恢复植被为核心,自然修复与工程建设相结合,巩固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一期成果,全面实施二期工程。

  ●扎实推进重点区域生态保护。启动祁连山生态保护和综合治理、湟水流域百万亩造林、沙化土地封禁等工程,全面推进西宁、海东南北山绿化。争取将部分陡坡耕地和严重沙化耕地纳入新一轮退耕还林实施范围,带动全省生态保护建设上台阶。

  ●加大环境综合整治力度。扎实开展大气污染防治行动,以西宁为重点,加强城市和重点城镇大气环境监测预警,在煤改气、烟粉尘治理、黄标车淘汰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西宁空气质量优良率提高到65%以上。严禁新上高耗能、高污染和产能过剩项目,确保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以上,全面完成减排任务。

  ●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科学有序划定生态红线,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损害赔偿和责任追究制度,严格控制青南、环湖等重点生态功能区开发强度。

  打造民生改善升级版

  围绕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今年继续集中75%左右的财力,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力争部分民生指标继续保持领先,进一步凝聚民心、促进和谐。着力办好十项实事。

  一是拓宽就业创业渠道。新安排6000名公开考录招聘计划,力争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85%以上,进一步提高困难群体、失地农民和化解产能过剩中企业下岗人员的就业率。

  二是促进城乡居民持续增收。鼓励支持城乡居民增加财产性、经营性收入,健全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制度,规范调整机关事业单位津补贴等制度,多渠道实现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同步增长。

  三是全力稳控物价。大力加强流通体系建设,支持新改建一批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新建100家平价商店,规范发展方便市民的早市晚市。

  四是加快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新开工一批中小学教师周转房,加快建设青海师大新校区。组建青海开放大学和西宁、海东、海西3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落实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当地接受义务教育政策。

  五是着力提升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健全大病医疗保险、医疗救助、疾病应急救助制度,实行省内就医“一卡通”。出台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和取消四年生育间隔政策。

  六是深入实施文化科技惠民工程。推进“西新”五期等工程,完成5.4万套“户户通”设备安装任务,提升州县广播电视制作能力和水平,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提高到97%和97.5%。

  七是改善城乡居民住房条件。新建城镇保障性住房11万套,将进城农牧民、外来务工人员和新就业人员逐步纳入住房保障范围。加大政府补助力度,支持改造农村危旧房2.5万户,继续支持有能力有意愿的群众自主改善住房条件,安排奖励性住房4万户。

  八是完善公平可持续的社保体系。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和城乡居民养老金、医保筹资、最低生活保障补助、工伤失业保险等标准,推进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整合。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和动态管理机制。

  九是加快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新建城乡老年服务设施370个,提高老年人体检和高龄老人生活补助标准。健全农村留守儿童、老年人和失独家庭关爱服务体系。

  十是改善城乡居民生产生活环境。新改建农村公路5000公里、便民桥梁200座,全省乡镇公路通畅率提高到96%以上,客运班车实现全覆盖。解决农牧区25万人饮水安全、5万人用电问题。发展普惠金融,以多种方式解决113个乡镇金融服务网点空白问题。(文字整理肖芳)

  2014年政府工作总体要求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坚持正确方向、全面深化改革、奋力打造三区、建设全面小康”的战略任务,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把改革创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环节,着力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着力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治理体系建设,确保经济提质增效、社会和谐稳定。

  2014年主要预期目标

  生产总值增长10.5%左右,公共财政收入增长10.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4%左右,城镇新增就业5.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以内,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100万人次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4%,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

  创造更具活力的发展环境

  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展开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行动之年,我们将把改革开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力争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在发展开放型经济上迈出更大步伐。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完善税收制度,逐步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修订企业投资项目核准目录,努力消除各种壁垒,激发民间投资活力。深化价格改革,完善居民水电气等阶梯价格制度。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各级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进一步简政放权,把企业、市场和社会能办好的事情交给企业、市场和社会,能下放到市州县的事权下放到市州县,建立各部门行政审批事项目录清单制度,两年内再取消和下放三分之一的审批事项。

  深化社会事业改革。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制定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与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衔接办法。

  深化社会治理体制改革。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完成全省村和社区自治组织换届工作。严格执行食品、药品市场准入和退出的强制性标准,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积极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按照“五通”要求,建立与沿线国家交流合作的平台;利用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营造的有利周边环境,加快推进全方位区域经济协作。

  提高政府治理能力和水平

  完成今年目标任务,对政府自身建设提出了更高更新要求。我们将全面加强治理能力建设,不断提高抢抓机遇、组织谋划和推动落实的能力和水平,为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奠定基础。

  ●提升利用经济手段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加强财政、金融政策与产业、投资、消费、土地、市场准入、节能环保等政策的协调配合,更好地发挥政策工具的综合效应。增强财政保障能力。增强金融支撑能力。

  ●提升运用法治理念推动依法行政的能力。健全集体决策、专家咨询、公开听证、合法性审查等制度,推进网络问政,切实提高政府立法和政策制定的质量。

  ●提升依靠制度建设优化政务环境的能力。强化“依法依规、特事特办、优质服务”的理念,推行一线工作法、倒逼工作法、系统工作法和专业工作法。建立窗口单位服务质量评价回访机制,全面打造“零缺陷”服务。

  ●提升锻造良好作风推动勤政廉政的能力。坚持把廉洁从政作为政府工作的底线,加强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权力运行的制约监督,加大源头治理和违法违纪案件查处力度,增强人民群众对反腐败的信心。建设节约型机关,继续保持“三公”经费零增长。

相关新闻↓
    [ 返回首页 ] [ 打印 ] [ 进入青新论坛 ] [ 关闭窗口 ]
 
·省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隆重开幕 郝鹏作政府工作报告
[01月19日]
·黄南州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
[01月19日]
·省人大代表分团组审议政府工作报告
[01月19日]
·省政协委员分组讨论《政府工作报告》
[01月19日]
·省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分团组审议《政府工作报告》
[01月19日]
 
 
青海新闻网
未经青海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新闻登载许可国新办[2001]55号
ICP证青B2—200400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