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检索:
您的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青海新闻网  /  治国理政进行时  /  治国理政·青海篇

分享到:

稳粮增收 改革强基
青海省农牧业经济实现快速健康发展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罗连军    发布时间:2017-11-06 10:40    编辑:孔令磊

  青海新闻网讯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在“四化同步”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农牧业实现了“两个千方百计”、“两个努力确保”的目标,其中一产增加值增幅连续9年保持在5%以上,农村牧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连续7年高于GDP增幅,为稳增长、保供给、控物价、防风险作出了贡献。

  五年来,我省坚定不移地推进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调整种养结构、产品结构和区域结构,突出做精做优马铃薯、油菜、牛羊肉、饲草、冷水鱼等优势产业,种植结构逐步向粮经饲三元结构协调发展,“三区一带”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2016年,全省特色作物种植比重达到85%,比2011年提高了6个百分点;粮食总产114.21万吨,连续9年突破100万吨大关;油料总产30.17万吨,连续10年突破30万吨大关;蔬菜产量168万吨,比2011年增加20万吨;冷水网箱养殖面积达到26.54万平方米,比2011年增加21万平方米;水产品产量1.2万吨,其中鲑鳟鱼产量1万吨,约占全国冷水鱼总产的四分之一。

  这五年,全省全面完成游牧民定居工程11.3万户建设任务,牧民在县、乡、村集中居住比例达到58.5%;启动实施草原新帐篷行动,累计发放帐篷、电视等生活设施6.9万套,牧民生产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得到极大提高。全省农机总动力达到445万千瓦,动力机械与机具配套比例达到1:1,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4.22%,比2011年提高了13个百分点,农牧业生产跨入了机械化为主的新阶段。

  五年间,全省累计建设日光节能温室8.87万栋,日光温室总量达21.3万栋,设施面积7100公顷;新建牧区畜用暖棚9.23万栋,畜棚总量10.25万栋;建成适度规模以上的养殖场2800余家,设施蔬菜规模化发展,畜禽养殖标准化推进,马铃薯、饲草生产方式向全程机械化迈进。

  据省农牧厅统计,全省五年累计取得农牧业科技成果567个,其中168项达到国内国际领先水平,牦牛藏羊高效养殖技术获得全省科学技术成果一等奖。并启动现代农牧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组建了蔬菜、牛羊、渔业等10个农牧业科技创新平台。农牧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32%,科技对农牧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5%,比2011年提高6个百分点,标志着科技已成为支撑我省农牧业发展的主要力量。

  坚守生态保护优先理念,全省组织实施了退牧还草、三江源、青海湖等生态环境治理工程,三江源一期、青海湖流域生态综合治理等工程规划全面完成,工程区草地植被盖度平均提高11个百分点,黑土滩植被盖度提高38%,可食牧草增长9.5个百分点,全省生态环境整体恶化趋势得到有效缓解,局部地区明显改善。

  全省落实禁牧草原0.16亿公顷,推行草畜平衡0.15亿公顷,减畜570万个羊单位,受益牧户73.2万户。建立草原核查监管机制,设置草原管护员13894名,其中三江源地区设置11006名,管护面积由0.33万公顷调整到0.2万公顷。

  目前,全省已组建961个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加入生态畜牧业合作社的牧户达11.5万户,牧户入社率和牲畜、草场整合率分别达到72.5%、67.8%和66.9%,建成牛羊季节性养殖场232个,以股份合作制为主的现代草原畜牧业发展模式快速推进,为全国草地畜牧业发展探索了新路子,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草地生态畜牧业试验区。

  全省加快发展农牧业适度规模经营,全省土地流转总面积达到11.19万公顷,占家庭承包耕地面积的23.54%;草场流转面积达到546万公顷,占可利用草原面积的17.2%。全力推进农区标准化规模养殖,通过认定的适度规模养殖场达到1596家,农区适度规模养殖比重达到52% ,比2011年提高20个百分点。

  五年来,全省制修订农业地方标准250项,扶持建设89个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45个“三品一标”农业品牌,全省有效使用“三品一标”标志产品达506个,认证有机草场400多万公顷、牛羊285.3万头只,建成了全国最大的有机畜牧业生产基地。

  启动实施“互联网+”高原特色农牧业大数据平台建设项目,设施蔬菜、人工饲草、渔业生产基地和规模养殖场全部完成GPS定位,农牧业数据化、管理精细化、生产智能化实现新突破。

  加快培育专业合作社、家庭农牧场、龙头企业等农牧业新型经营主体,全省引导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主体发展实体经济,通过产业链的有机协作,推动粮油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服一体,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牧业经营体系。

  目前,累计培训职业农牧民3.25万人,7442人被认定为新型职业农牧民;全省专业合作社发展到8867家,较2011年增加了7717家,合作社成员达到53万人;家庭农牧场发展4765家,其中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108家,全省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52%。休闲农牧业经营主体发展到1905家,农牧民就业空间不断扩大,全省休闲农牧业从业人数达2.7万人。

  这五年,全省共落实中央和省级农牧业投资347亿元,年均争取投资近70亿元。并组建省级农牧业信贷担保公司和4个县级农牧业政策性担保公司,与邮储银行建立了现代农牧业示范区“授信池”业务,政策性农牧业保险品种达18个,财政、金融、保险以及其他社会资本全方位支持农牧业发展的保护体系更加完善。

  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投入农牧业领域的民间资本已达113.4亿元,占农牧业总投资的60.8%。农牧业援青企业到位资金11.11亿元,牛羊肉加工、鲑鳟鱼养殖、黑枸杞种植等一大批项目相继落地。

  五年来,全省以改革促发展,通盘谋划,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加快推进承包土地确权登记颁证,确权范围覆盖24个主要农业县,确权面积占全省农村承包耕地面积的95%。率先在全国开展了草原确权承包登记和草原生态保护红线划定试点。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在湟中县16个乡镇383个村全面推进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试点,试点任务过半。

  全面启动农垦改革,率先在三江集团、海西德农农牧公司开展试点,着力建设具有青海特色的新型垦区。草原生态补奖与保护绩效挂钩试点范围扩大到牧区六州,完善了草原保护补奖政策与保护效果责任机制和生态管护员管理考核机制。2016年财政切块资金占资金总量的86%,有效提高了资金使用的精准性和指向性。

相关新闻↓
[ 打印 ]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主办      版权所有:青海新闻网
未经青海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闻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3120170001 青ICP备19000163号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1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