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检索:
您的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青海新闻网  /  2017青海“两会”  /  两会头条

分享到:

喜迎全省两会:幸福“叩开”百姓门—— 青海奋力开启“十三五”新征程述评之四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赵 静    发布时间:2017-01-13 17:31    编辑:叶枫

(资料图片)

  青海新闻网讯 2016年,是青海各族人民群众难以忘怀的一年。

  8月24日至26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青海高原,来到唐古拉山下、互助土乡,走进易地扶贫搬迁村,走进农牧民家中,了解群众生活生产情况,了解脱贫解困,了解民族团结,提出了“四个扎扎实实”的重大要求。

  这一刻,让我省各族人民心潮澎湃,永生难忘,大家亲身感受到总书记的关怀,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从这一刻起,青海大地又掀起了新一轮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热潮。

  扎扎实实推进脱贫攻坚

  2016年初,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五十镇班彦村68岁的吕有章老汉在精准识别中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用他的话说,自己怎么也没有想到活到这把年纪了还能从山上搬迁下来,住上了城里人说的“两室一厅”。房子建起来一共

  花了8.4万元,政府补助了8万元,自筹了4000元。得益于易地搬迁项目的实施,全村129户村民迎来了“挪穷窝”的历史机遇。

  易地搬迁项目,使得像吕有章老汉这样的贫困户过上了含饴弄孙、颐养天年的好日子,有养老金领取,有新农合报销、有新房子住……

  2016年,我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和“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把脱贫攻坚作为全省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举全省之力,高位推进,集中攻坚,坚定不移推进全省脱贫攻坚工作。制定出台了覆盖范围广、综合性强、含金量高的“1+8+10”脱贫攻坚政策体系,明确了精准施策的行动路径,着力打造脱贫攻坚政策新引擎。编制完成了《青海省“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突出规划引领,着力打好脱贫攻坚“组合拳”。

  按照精准施策要求,坚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有力有序推进“八个一批”行动计划,稳步提高贫困群众收入水平。扶持带动16.2万贫困群众增收;落实六州藏区全部和西宁、海东两市贫困家庭子女15年免费教育;全额资助贫困家庭参加医疗保险,全面落实医疗救助、“一免七减”政策。充分发挥低保制度的“兜底”作用,确保贫困人口按期实现整体脱贫。

  增强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

  2016年,我省各项改善民生的举措统筹推进,惠民红包持续发放,直达最广泛的人群之中,让越来越多的老百姓拥有了“获得感”:

  不断扩大社保、卫生等领域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从1月1日起,全省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由每人每月125元增加到140元,比国家标准高70元。统筹调整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金水平,两项加权平均月人均增加养老金253元,列西北第1位。从7月1日起,失业保险金标准由720元提高到1070元,每人每月增加350元,为历年调整幅度最大。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筹资标准由550元提高到610元,居全国前列。

  城乡居民医保筹资标准由550元提高到610元,高于国家标准。职工医保、城乡居民医保参保率分别达99.81%和98%以上。完善大病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制度,累计为16.3万名大病患者支付大病医保费用8亿元。全省共救助困难群众住院10.9万人次,累计支出医疗救助费用1.74亿元,重特大疾病救助245人次,支出资金573.3万元。

  15年免费教育让贫困家庭的孩子插上梦想的翅膀——从2016年春季开学起,全省建立城乡统一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六州所有学生和西宁、海东两市贫困家庭学生学前三年、义务教育九年、普通高中和中职三年实施15年免费教育,2017年后逐步完善,“十三五”末基本覆盖全省。首批惠及学生86.1万名。

  ……

  一组组数字,让百姓感受到党和政府改革的勇气和诚意。在老百姓眼里,这些发展成果不仅仅是“统计数字”,而是普惠千家万户的获得感、写在脸上的满意度。

  推进区域协调发展,让城市更加宜居

  为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我省按照“四区两带一线”区域发展目标,加快推动形成分工合理、优势互补、协作共赢的区域发展布局。东部城市群提速扩容、转型升级,进一步强化辐射带动作用。柴达木地区推动产业流程、技术、工艺创新,在循环经济发展上不断取得新成就。环湖、青南地区结合生态保护建设,积极发展种养、加工、旅游等特色产业,因地制宜发展生态经济。

  为了让城市更加宜居,让生活在其中的居民更加幸福,我省积极推进海绵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智慧城市试点。以西宁市为例,在实施“畅通西宁”工程中,取消15处收费站,修建了150公里自行车绿道,百公里绕城高速环线建成并免费通行。开通公交线路32条,入选国家“公交都市”创建示范城市。开通“智慧交通”平台,招募文明交通志愿者在主要路口进行引导,有效提升市民文明素质。主城区“煤改气”在全国北方城市率先清零,空气质量优良率、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位居西北省会城市“双第一”。实施“清水入城”工程,湟水流域综合整治取得重大进展。列入全国地下综合管廊、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采取“治山、理水、润城”建设策略,逐步建立“蓝天共碧水、山水城相依”的生态格局。

  寒冬时节的西宁,天高云淡,漫步在城市街头,细心的市民便能深切感受到这个城市正在发生着嬗变:街道旁,满目葱茏的行道树、绿化带与干净整洁的道路交相辉映;马路上,秩序井然的车流与文明礼让的行人有条不紊,文明新风让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们感到温馨与惬意。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长治久安,民之所求。我省围绕“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这一总要求,紧密结合多民族、多宗教的省情特点,深入推进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创新,通过加强源头治理,开展集中整治,实施平安与振兴工程,全面推行“村警”工作机制,创新基层治理模式,走出了一条具有青海特色的社会治理创新之路。

  “如今在广场上跳锅庄的队伍里有各个民族的兄弟姐妹们,大家享受着舞蹈带来的乐趣,这样的生活多美好啊。”每天清晨,家住西宁市城中区的藏族大妈卓玛,总要和小区里的几位不同民族的“老闺蜜”一起随着欢快的音乐跳舞,享受着祥和幸福的晚年生活。

  青海是一个多民族地区,随着城镇化进展,约60%的少数民族群众已住进西宁市、海东市、格尔木市、德令哈市和玉树市等城市,深入推进平安青海建设,直面人民群众反映强烈、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制约平安建设的突出问题,使我省城市文化丰富多彩,为城市增添了生机和活力。不同文化背景人们间的了解、尊重与合作,提升了各民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彼此间文化认同,城市少数民族群众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逐步增强。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主办      版权所有:青海新闻网
未经青海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闻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3120170001 青ICP备19000163号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1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