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检索:
您的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青海新闻网  /  总书记视察青海一年来  /  总书记的话儿记心上

分享到:

总书记视察青海一年来·回访:班彦村幸福叩开百姓门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孙海玲 黄瑾辰    发布时间:2017-08-20 10:48    编辑:王柯岚

  青海新闻网讯 2016年8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互助土族自治县五十镇班彦村,考察易地扶贫搬迁新村建设情况。习近平指出:一定要把易地移民搬迁工程建设好,保质保量让村民们搬入新居。大家生活安顿下来后,各项脱贫措施要跟上,把生产搞上去。

  让四个扎扎实实在青海大地落地生根

        2016年8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考察了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的班彦村。这对搬迁新村的村民来说是“莫大的荣幸”,更是“发展的信心”。

  光阴似箭,转眼又是一年。8月17日,记者驱车前往班彦村,以前要走的山路被宽敞笔直的平互大公路取代,以前从县城出发需要四十多分钟,如今二十分钟的车程,班彦新村就已跃入眼帘。

  距离记者上次来班彦村已有半年之久,半年时间,紧邻公路边的空地被修整为文化广场,村口开起了便民超市、特色饭馆,广场上身着艳丽民族服饰的土族阿姑和学校放假的孩子们正在排练节目,准备以最热情的方式庆祝总书记到村视察一周年这个“好日子”。

  回想起去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班彦村视察工作时的情景,大家伙仍难抑制内心的激动。一年来,班彦村牢记习总书记的嘱托,大力发展种养业和劳务经济,使各项脱贫措施件件有了着落、处处有了回声,大家正一起携手迈向幸福的康庄大道。采访中,乡亲们最想说一声,“总书记您放心,搬下来后我们的日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日子越过越好!”

  好政策,引来了脱贫好路子

  两年前,班彦村五、六社的129户村民还居住在沙沟山的山梁沟坡间,行路难、就医难、饮水难、上学难,群众生产生活极为不便。贫穷,在这里似乎根深蒂固。

  两年后,沐浴着脱贫新政的阳光,班彦村叩开了幸福生活的大门。

  走进吕有荣老人家,客厅里鲜花盛开的图景装扮了电视墙,淡青理石纹的天花板配上白色花纹的壁纸,整个房间大气别致。液晶电视旁摆放着由县委宣传部帮忙洗印装裱的总书记来村里考察时与老汉亲切握手的照片。照片上吕有荣花白的胡子,厚实的土族长袍,标志性的黑色礼帽,是人们关于班彦村的镜头记忆。

  “总书记来到我们家,跟我握了手,还看了我家的扶贫手册,了解扶贫措施落实情况。”贫困户吕有金回忆起与总书记见面的场景仍有些激动,说着说着,眼中泛起泪花:“我们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总书记的关怀永远不能忘啊。家里的幸福光景指日可待。”

  如今,随便走进谁家,小院子都被拾掇得干净整洁,屋内装修得别致漂亮。在新居的基础上,村民吕有辉和哥哥将院子重新整合修建,开办了村里第一家农家乐,土猪肉是从村里的养殖场直接进,蔬菜从自家地里采摘,土乡的农家乐成了远方客人休闲吃饭的“驿站”。

  “五月底开业,到现在已经开张三个多月,因为靠公路沿线,靠近村广场,方便停车的区位优势,农家乐营业还不错,最好的一天收入800元。”农家乐老板吕有辉一边给客人上菜一边告诉记者。

  除了这些变化,村里还有一件值得期待的喜事——马上要通天然气了。

  五十镇政府负责人杨占花告诉记者,针对班彦村临近天然气输气主管道的有利条件,为改善群众生活条件,解决取暖用火燃煤费用负担重的问题,县乡党委、政府及扶贫等部门积极协调天然气公司,从七月初开始,在班彦村实施天然气安居利民工程,让班彦村群众尽快用上天然气。

  “目前,班彦新村天然气主管道铺设已基本完成,部分接口供气设施已安装好,马上将进行管道入户及设备安装。你们看,农家院落砖墙上是已安好的供气分户箱。我们全村人就快要用上天然气了,以后冬天取暖做饭都不用再发愁了,我们的幸福生活还在后头。”村支书李成英说。

  “好路子”,带来了脱贫“好饭碗”

  如果说,易地扶贫搬迁改变了班彦村人的命运,那么发展产业则为村民开辟了一条致富奔小康的新天地。

  今年,互助县认真贯彻落实习总书记视察班彦新村时的指示精神,牢记重托,严格落实各项惠民政策,多元化培育和发展仔猪繁育、经济作物种植、劳务输出等富民产业,努力做到让群众“搬得出、稳得住、有事做、能致富”,着力从根本上解决贫困群众的生计问题。

  为了让村民有一技之长,去年冬闲,村里开展了挖掘机、烹饪、电焊等就业技能培训,150名村民参加了培训。镇政府还对全村100名妇女进行了刺绣、盘绣手工艺培训,如今,她们的绣品远销海外。

  “以前除了围着地里的活转以外,没别的技能,现在搬下来后,我们学习了烹饪、堆绣等技能。现在我没事了就在家门口做做堆绣,这是文化馆要的用来做背包的图案,绣一张20元钱,一天能绣两到三个。现在我们全村家家户户的妇女老人都有事可做,有钱可赚了。”村里三五成群的妇女老人围坐在家门口悠闲地缝制着手里的绣品。

  “易地扶贫搬迁,其意义不仅仅是搬出‘穷窝’,更重要的是让搬迁农户在有所居的基础上增加收入,掌握致富本领。”驻村第一书记赵成生说。

  吕有荣老汉的小儿子吕官布达杰有腿疾,他没有像村里的其他年轻人一样外出打工,而是留在村里借助扶贫政策发展产业。去年他通过相关部门的帮助成功申请到20万元贷款,扩大了养殖规模,流转土地种上了土豆,现在正准备注册一家农产品公司。前些天,吕官布达杰和妻子一起看护的200多只羊已经出栏,眼下,地里的土豆长势正旺,过不了多久,就可以出售了。

  2015年,班彦新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2600多元,距离脱贫目标还有差距,但是2016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的关怀和勉励,让村民们深受鼓舞,脱贫致富的信心倍增。

  按照我省相关扶贫政策,农区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可获得5400元产业扶持资金,班彦村在征求贫困户意愿的前提下,将这笔资金集中使用,帮助贫困户发展生产、增收致富。循着这一思路,村子里摸索并讨论以“公司+农户(养殖能人)”的模式发展八眉猪养殖,让村民们在家门口发展养殖业。

  从山上到山下,从“陋室”到新居,不仅仅是空间上的简单位移,还让祖祖辈辈生活在大山里的村民翻转了宿命,开始了新生活,过上了好日子。

        总书记的话儿记心上 一年来,生活的变化翻天覆地

        一年前,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互助县班彦村,让这个平静了多年的小山村沸腾了起来。当时,村子正处在从山上向山下搬迁的过程中,大多数人还没有入住新房。一年过去了,大伙的日子过得怎样?住上新房了吗?收入增加了吗?来到村里,乡亲们回答了我们的问题。

  吕有荣:现在过得很轻松

  我叫吕有荣,今年77岁。去年习总书记来村里,和我握过手。当时我的新房还没有装修好,要不就能请总书记去我家看看。我是去年底住进新房子的,房子三室一厅,一个厨房,一个洗澡间,总共有80多平方米。因为是贫困户,我自己只掏了4000元,剩下的都是政府补贴。房子外面院子也不算小,我们自家还能种上点菜、种上点花。

  你们看,我们家的装修是不是和城里人的房子一样,吊顶、墙纸、电视墙,一样都不差。大电视、双开门冰箱、冰柜都有,大家都说我家漂亮。一年前,我还住在山上的土房子里,现在竟然住上了这么好的地方,想想和做梦一样。

  我家一共7口人,大儿子已经在去年分家了,现在跟我一样,也住着80平方米的新房,收拾得也好。小儿子和儿媳跟我和老伴儿生活在一起,小儿子腿脚不好,没法出去打工,但是自己很有主意,现在山上空闲的土地多,他流转了130亩(8.67公顷)地种土豆,准备自己搞合作社,将来还想开个公司。儿媳妇会养羊,找镇里帮忙联系贷了款,养了200多只羊,前一阵刚卖掉,收入了20多万元,还掉贷款还能挣一笔。

  以前家里条件差,我老是发愁以后怎么办,现在各方面都好了,我心里也轻松了。感觉现在的政策太好了,家里买个四轮拖拉机,政府还给补贴一万多元。我每月有120元的养老金,还有每年800多元的高龄补贴。去年,我的小孙女上了幼儿园,我每天早早起来,吃上儿媳妇做的饭,锻炼锻炼身体,抱抱孙女,享受天伦之乐。我心里明白,这把年纪还能过上这样的日子,离不开党和政府,感谢党!感谢习总书记!

  吕有成:我们开起了农家乐

  我叫吕有成,是村里的贫困户。过去在山上,家里的条件简直没法说,但是我也找不到啥好办法,家里地不多,就4亩半(0.3公顷),土地贫瘠,还不好好长东西。只能出去打工补贴家用。

  去年底,我跟着大家一块儿搬下了山。新家的位置太好了,就在公路边上。最近刚通了新公路,从家到县城坐车才半个小时。新房子、新庄子,路灯啥的装得好好的,晚上就和城里一样,还搞了绿化。当时我就和哥哥合计,都走出大山了,住上新家了,我们是不是也该干点啥。

  这几年,我在外面饭馆里打工的时候,跟着学了点做饭的手艺。正好哥哥家的新房子就在公路边的第一排,挺适合开个店,我俩就商量着开个农家乐。最后两家想办法凑了10万元钱,在今年5月23号,开起了村里第一家农家乐,我们叫它“班彦新村农家乐”。

  根据这三个月的营业情况看,收入还不错,最多的一天卖了800元。这是我过去想都不敢想的数目。现在班彦村的名气很大,来的人越来越多,来附近旅游的人也多了,人来的多了,我的生意就好了。我的店里有面食,也有土豆丝、排骨等炒菜,我还在考虑增加点菜品,然后提高饭菜质量,多拉一点回头客。

  我们都是土族,我和哥哥还想着把店里装上传统的土炕、挂上画,搞出特点来,吸引更多的人。现在旅游这么火,我觉得这样做肯定有前景。我媳妇现在还在外面打工,等以后农家乐做大了,就把她叫回来帮忙。

  要是没有整村搬迁的政策,没有国家帮助我们盖新房,没有这么方便的交通,我们不可能开起农家乐,所以我们全家对党和政府都特别感恩。我的房子现在家电还没买齐,也没好好装修,因为钱都投到农家乐了。但是我心里有数,现在环境这么好,只要我好好干下去,这些根本不用发愁。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主办      版权所有:青海新闻网
未经青海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闻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3120170001 青ICP备19000163号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1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