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检索:
您的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青海新闻网  /  喜迎十九大  /  图看发展

分享到:

喜迎十九大 昔日干旱地 今日果飘香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张翔 李兴发    发布时间:2017-10-09 15:22    编辑:李娜

  李洪强在樱桃地里。摄影:张翔

  青海新闻网讯 我叫李洪强,今年74岁了。我的家乡坐落在海东市乐都区高庙镇北山脚下的一块台地上,叫旱地湾村。

  村子为啥叫旱地湾村呢?就是因为这个地方水不够。打我记事起家乡就是一片荒山秃岭。我心里一直在想:何时才能让光秃秃的荒山野沟披上绿装?时间过得真快啊,如今我老李已经变成了李老。而我的梦想竟然这在我这一代就实现了——房前屋后,山坡沟脑满眼都是绿色的树,飘香的果。

  说来你也许不信,就是在这样的一个地方,我一年仅种植大樱桃的纯收入就能达到80多万元。

  回想村庄几十年来的变化,除了村民个人的努力,更离不开党的好政策,离不开政府部门的全力扶持。

  早在1983年,一位姓姚的镇干部来到我家,动员我承包荒山。他的一番话,点亮了我心中的绿色梦。

  细细盘算后,我承包了村后的26.67多公顷荒山,我想边绿化边搞果树种植。那时年轻,拼的就是一股子“狠”劲。面对村庄后面水土流失严重的两条水沟,我和媳妇两个没日没夜的填沟造林。干累了,在山坡上躺一会儿;干饿了,馍馍就开水凑合一顿。5年多下来,眼看800多棵苹果树有些都有碗口粗了,心里那个美呀。可谁承想,仅仅因为一场干旱,苹果树全都枯死了。

  心急火燎的我,又忙着和媳妇两个动手开始在半山腰挖蓄水池。没想到镇政府知道这个事儿后不仅给我免费提供防渗水的塑料布,还给了我4万多元的补助款。

  1994年,去山东考察的县农业部门的技术员给我带回来了300棵大樱桃苗让我试种,对果树很感兴趣的我立马腾出5分地让这些宝贝在旱地湾扎下了根。但因为毫无种植经验,树苗开始陆续死亡。这下可急坏了我,查资料、请专家,政府部门也出钱在原来土蓄水池的边上,修了一个3600平方米的水泥蓄水池,一下子解决了我们的用水问题。

  樱桃树活了,但销量却一直不景气。以前村庄的道路都是土路:下雨出不了门,刮风看不见路。我们只能把樱桃卖给推着自行车来收山货的贩子,一年到头最多也就有个2000多元的收入。

  2006年政府部门开始在全村修路,对通往大樱桃种植基地的三四公里的乡间道路全都进行了硬化,平展展的水泥路一直通到我在半山腰的家中。现在樱桃一下树就沿着门前的路到了西宁、兰州还有宁夏等城市的水果批发市场。

  这些年为了大樱桃的栽培和销售政府部门陆续提供了100多万元的资金支持,还将大樱桃作为一种特色产业,引导村民广泛种植,目前,全村440多户人家都开始种植大樱桃。同时还帮扶我们成立了洪强樱桃种植专业合作社,我担任了理事长。

  2015年,政府给村里拉了网线,培训了村民网上销售的技能。我儿子今年通过互联网把土山沟里的樱桃卖到了北京、上海和深圳这些大城市里,我们合作社还打算把明年的销售重点放在网上,我们要让更多的人吃到旱地湾种出来的大樱桃。

  寒来暑往,如今村里条条大沟已被改造成了层层梯田,山坡上种上了柠条、沙柳、白杨;台地上栽种了苹果、核桃、李子等果树,已经形成了川里樱桃飘香,遍地红色的可观景象。而我钟爱的几万棵大樱桃树也越长越茂盛。有的胸径可达二三十厘米,很多树树高在十米以上,叶繁果茂,我的家乡旱地湾成了名副其实的“瓜果之乡”。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主办      版权所有:青海新闻网
未经青海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闻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3120170001 青ICP备19000163号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1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