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检索:

分享到:

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
西宁各族人民的荣光

来源:西宁晚报    作者:徐顺凯    发布时间:2018-01-25 10:34    编辑:童洋

  青海新闻网讯 继西宁创城成功之后,去年12月26日,再次传来一条喜讯——经考核验收,国家民委决定命名西宁市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市”。

  这一荣誉,铭记了西宁民族团结进步的铿锵足印;

  这一荣誉,折射了西宁人的不懈追求!

  正如创建伊始,市委书记王晓所说的:西宁要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在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中,要牢记王国生书记提出的“努力实现从人口小省向民族团结进步大省的转变”的新思路,争做民族团结进步排头兵。

  自创建工作开展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国家民委的关心指导下,西宁市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全面贯彻落实“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着力推动“四个转变”,把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作为忠实践行“两个绝对”的重大检验,推动全市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不断结出累累硕果。

  强化责任担当

  西宁稳则全省安

  市委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精神、省委安排,进一步强化“西宁稳则全省安”的意识和责任担当,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始终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作为关乎全局的大事来抓。全市上下牢固树立“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的意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民族工作思想,牢牢把握“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目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向心力,夯实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建成全面小康的思想基础、工作基础、群众基础、社会基础和民生基础。

  聚焦战略全局

  强化组织领导

  坚持党的领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关于民族工作的要求,把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作为做好民族工作的行动指南。始终将创建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以市委主要领导为组长的领导小组,把创建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考核范围,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创建办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创建工作格局。

  市委常委会会议多次专题研究创建工作,市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先后十数次研究部署创建工作。市委书记王晓亲自安排部署,明思路、提要求、教方法、压责任,给创建工作注入了强大动力。采取市县(区)委常委蹲点调研,组织人大、政协、专家学者和专门力量专题调研的形式,深入基层调研影响民族团结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形成调研成果,转化为指导工作的有效举措。

  深化教育引导

  筑牢思想基础

  以提高群众知晓率和参与度为目的,创新宣传形式和载体,努力在强化舆论引导、营造浓厚氛围上下功夫。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与“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等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针对不同群体分层分类宣教,在报刊、广播电视等主流媒体开设民族团结进步宣传专栏、制作专题片,通过车体广告、大型户外宣传牌、LED显示屏、手机APP、文艺演出、知识竞赛,制发宣传材料、宣传品等形式,增强了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通过多种形式、多种载体大力宣传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和先进典型事迹,结合法律“七进”活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引导各族群众相互尊重、和睦相处,民族团结进步宣传工作覆盖到城乡各个角落,“三个离不开”思想日益深入人心,“两个共同”成为全市各族人民的共识。大力宣传各族干部群众在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感人事迹和基层单位在创建活动中的好做法和好经验,相继播报《民族团结一家亲放飞中国梦》《唱和谐说幸福》等一批有影响、有内涵、有温度、接地气的典型事迹,不断夯实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思想基础。

  培树先进典型

  发挥示范效益

  坚持把选树典型、示范引领作为创建工作的重要内容,在实现创建工作各领域、各行业全面覆盖的基础上,推动创建工作重心下移、力量下沉,确立人民群众是创建工作的主体和力量源泉的理念,充分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及时发现、挖掘各族群众创建先进典型。先后数十个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分别荣获国家、省、市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称号。青海藏医药文化博物馆、日月山景区和湟源县小高陵精神教育展览馆先后被命名为国家、省、市级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基地。

  以创建“十进”活动为重点,创新载体,丰富内容,在不同领域挖掘特色,相继打造市级示范单位和县区级示范点。搭建学习交流平台,先后组织召开了创建工作推进会和示范点观摩会,学习交流创建工作经验,推动创建工作纵深开展。先后编排大型秦腔现代戏《田青春》《尕布龙》等,赴各地区各单位巡演,取得良好的宣传教育效果。

  最终落脚点

  就是惠及民生

  西宁市始终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按照省委“建设美丽西宁,服务全省人民”的要求和市委“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的目标,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创建工作更加突出位置,促进创建成果惠及各族群众。

  坚持“小财政办大民生”,西宁市加大了对民生项目的投入力度,不断提高财政涉及民生支出的比例,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强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善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条件,加大教育、文化、医疗、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投入力度,尤其是对少数民族群众较为集中地区加大投资,在政策上适当倾斜,在经济发展上大力支持,切实提高了各族群众生产生活水平。在全国率先组建市县乡村四级医联体,从根子上解决了“分级诊疗、双向转诊”问题,群众医疗费用大幅下降。构筑了城乡居民常规报销、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三道保障线”,全面取消公立医院药品加成,有效缓解各族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相关新闻↓
[ 打印 ]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主办      版权所有:青海新闻网
未经青海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闻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3120170001 青ICP备19000163号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1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