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检索:

分享到:

【两会特刊 会内会外】
沐浴在党的阳光下—— 一名藏族作曲家的成长经历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咸文静    发布时间:2018-03-13 08:58    编辑:童洋

扎西多杰代表说,“我的成长轨迹,其实就是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藏族文化传承发展的生动写照。”

  青海新闻网讯 “我做梦也没想到自己能以全国人大代表的身份来到北京,把家乡人民的心声带到人民大会堂。”扎西多杰说,就像谁也没能料到,靠着小提琴入门的他,会在多年后的今天,把传承民族文化作为自己的归宿。

  “我和我的文工团同事们的成长轨迹,其实就是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藏族文化传承发展的生动写照。”

  1978年,14岁的扎西多杰加入了玉树藏族自治州文工团。时至今日,他还记得老师第一次把琴“架”在他脖子上的感觉。“别扭,不舒服。”扎西多杰比划着笑出了声。

  这一时期无疑是玉树文工团发展的“黄金年代”,创作、演出……一年到头,国家级的奖项就能拿回好几个。就是在这种浓厚的创作氛围中,作为小提琴手的扎西多杰快速成长起来,并在渐渐摸出了一些门道后,从演奏向创作转型。

  “1987年,我从甘肃学习回来。这时候歌舞团进了一批新人,整体力量得以加强,让我正好有时间进行音乐创作。”此时,团里排练了一个新的舞蹈,“半路出家”的扎西多杰担任编曲。几经修改,一首《美丽的玉树》创作完成。很快,这首歌曲在当地引起不小反响。

  小试牛刀后,扎西多杰对创作更加痴迷。

  如果说前一次创作让他小有名气,那随后创作的《妈妈的羊皮袄》等一系列歌曲,都让他名声大振。这20多年间,他陆续创作了300多首歌曲,在这一次次的探索中,他对于民族文化有了更多的认识。

  “玉树是我的根,民族文化是我们的魂。艺术创作更不能脱离我们的生活。”在扎西多杰眼中,各民族语言、文字、服饰、饮食习惯、风俗礼节各有不同,值得挖掘保护。“举个例子来说,藏族歌舞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民俗研究价值。但很多民歌都在民间流传,倘若这个传承人离世,这段文化也就从此离开了我们。如果我们把这些音乐传承保护下来,不仅仅将有助于保护民族文化,更能使其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扎西多杰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

  2016年,大型非遗民俗音乐剧《音画玉树》首次跟观众见面。这部以反映康巴地区民族风俗等传统文化为主的作品,从开始萌生念头到成功搬上舞台,扎西多杰和他的团队用了近10年之久。

  “创作中,我邀请藏区各地的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指导演员学习,曲风融合了现代音乐与藏族传统民歌的特色,在舞台上还原了当地的民俗。”

  这样的尝试不止一次。最近几年,得益于党和政府的支持,歌舞团先后编排了《昆仑骄子》等一批舞剧和民俗音乐剧,对推动玉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传承弘扬优秀民族文化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为人民过上美好生活提供丰富精神食粮。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这让扎西多杰倍感振奋,也更加坚定了继续走下去的信心。

  “今年7月,我们的最新作品《三江之舞》将和观众见面。这部剧最大的特色,就是将生态保护的理念贯穿始终,同时展示三江源的民族文化。”扎西多杰说。

相关新闻↓
[ 打印 ]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主办      版权所有:青海新闻网
未经青海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闻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3120170001 青ICP备19000163号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1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