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检索:

分享到:

“为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不断努力”
——访全国人大代表、门源回族自治县教育局教研室副主任孔庆菊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咸文静    发布时间:2018-03-20 08:09    编辑:何继红

孔庆菊代表说,学校成了不少村里最漂亮的地方。摄影:祁国彪

  青海新闻网讯 孔庆菊说自己是幸运的。

  无论是儿时能够成为家里唯一接受教育的那个孩子,还是如今以一名全国人大代表的身份,走进人民大会堂。

  故事回到上世纪70年代末。父亲因病去世,母亲需要抚养包括她在内的7个孩子。“当时家里实在没钱了,5个哥哥和1个姐姐把唯一一个上学的机会留给了我。他们为了缓解家庭的困境,早早就走出家门,外出打工。”

  1992年,孔庆菊成为了一名语文老师。第一次站在讲台上,面对一张张稚嫩的脸庞,孔庆菊既紧张又兴奋,可更多的是觉得踏实。

  “有了工作就有了工资。那会儿,我一年就一套衣服,周末洗完就怕阴天下雨,要是干不了,第二天就没衣服穿。”直到现在,孔庆菊还记得第一次发工资时的场景。“整整175块钱,我骑着自行车往家赶,时不时就把手伸进口袋摸一下。”

  时间过得很快。渐渐地,孔庆菊和学生们相处得越来越融洽,学生们更是把年轻的孔老师当成了自己的朋友。在孔庆菊眼里,教师这个身份,也从一份保障逐渐成为一份事业。

  1997年,孔庆菊从乡上的中学调到了县上的学校。一到县城,教学环境更好了,基础设施更全了,但压力也来了。

  “不仅同事们的业务水平高,学生的底子也很好。几年后,就赶上了课程改革,接下来的这十几年,对于我来说,是成长最快的阶段。”孔庆菊说,实施课改后,她发现老师的角色应该从干巴巴的教学者转变为学生的引导者,学生才应该是课堂上的主体。老师要做的,是走下讲台,带领学生学习知识。

  “2002年,我在学校率先提出‘课前两分钟’。其实很简单,就是让学生在上课之前利用很短的时间展示自己。内容也随着年级提升而不断改变。不要小看这次尝试,几年坚持下来,羞羞答答的学生们渐渐变得敢于大胆地表达自己。这种能力,也许大城市的孩子们人人具备,但对于山里的农村学生来说,是很宝贵的。”

  将一排排课桌拼成一张张圆桌,让学生分为小组进行讨论学习;在课堂上鼓励学生进行思考,锻炼他们独立学习的能力……对于喜欢探索的孔庆菊来说,这样的教学方式无疑是大胆的,但正是这些敢为人先的做法,让孔老师的教学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家住门源北山地区的孩子普遍困难一些。每年开学,因贫辍学的情况时有发生。我们学校的老师组成小组,挨家挨户地做工作。面对那些家长,我最常用的办法就是‘现身说法’,把我的故事讲给他们听听,让他们知道,知识确实能够改变命运。”

  孔庆菊说,那些年她最大的心愿就是让每一个孩子都有机会接受教育。随着一系列好政策的出台,孩子们走进校园不但不交钱,还有了补贴。

  “党的十九大对新时代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解决好教育面临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各种问题,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是摆在全体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问题。”孔庆菊表示,作为一名基层教育工作者,对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深有感触。

  “很多老师依旧把自己的经验当成最有利的‘武器’,先比刚刚入行的老师,十年教龄、二十年教龄固然有优势,但如果仅仅拿这个当资本,而不重视学习提高、不重视科研是很可怕的。这次参会,我的建议就是进一步加强基层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让更多的老师能够研究教学、备课充电、提高素质。”

相关新闻↓
[ 打印 ]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主办      版权所有:青海新闻网
未经青海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闻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3120170001 青ICP备19000163号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1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