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检索:

分享到:

【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 庆祝改革开放40年】
乘改革东风,幸福西区蓬勃发展

来源:西宁晚报    作者:张国静    发布时间:2018-12-18 10:16    编辑:何继红

  青海新闻网讯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征程。

  借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城西区委、区政府团结带领全区各族人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审时度势,锐意进取,抢抓机遇,走出了一条符合西区改革发展之路。

  改革初期,城西区东北部和西南部发展不平衡,商业和文化建设设施集中在东北部,西南部占城西区五分之四的大片土地需要新的开发。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区改革发展迎来了黄金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驶入快车道,城乡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个政治安定、经济繁荣、社会进步、人民富裕的新西区迅速崛起。

  经济快速发展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时光回顾】

  新闻链接:截至2014年,城西区财政收入完成10.54亿元,跨过10亿元收入大关。西区将财政收入向民生领域倾斜,全年用于民生改善资金达6.42亿元,占全区财政总支出的86%。截至2018年,城西区紧紧围绕建设“现代服务业核心区”目标,全面深化改革,释放发展活力。实施民营经济发展倍增计划,全区新增注册企业2624家,企业数量达到13643多家,总量和新增数量居四区三县之首。

  【数字话改革】

  城西区始终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为主线,以城市化建设为途径,突出抓好经济工作和项目建设,不断优化发展环境,着力夯实发展基础,全区国民经济在总量突破的基础上实现了质的飞跃,整体发展水平与发展质量稳步提高,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地区生产总值由2010年的114.07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305.4亿元,年均增速13.5%;人均生产总值由2010年的47020元增加到2017年的110120元,较2010年增长2.3倍;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由2010年的4.39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11.6亿元,年均增长14.8%;完成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由2010年的5.8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19.4亿元,年均增长19%;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17年的30887元;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0年的15456元增加到2017年的30919元,年均增长16.7%。是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唯一超300亿、固定资产投资唯一超100亿、地方公共预算收入唯一超10亿的区县。民生支出连续8年保持在80%以上。

  产业结构合理

  优势产业发展迅猛

  【时光回顾】

  新闻链接:2016年1月中共西宁市委十三届十二次全体会议召开。会上针对城西区明确了“城西区建设全省高端现代服务业发展核心区”的新定位。确定新目标后,城西区加快着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坚持把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抓手,以集聚化、规模化、品牌化为方向,全面打造全省高端现代服务业发展核心区。通过,加快建设金融聚集区、加快建设高原文化创意中心、大力提升消费带动能力等实力举措,让城西区走出一条富有西区特色经济发展道路。

  【数字话改革】

  近年来,城西区紧紧围绕“建设全省现代服务业核心区”的战略目标,更加注重结构优化和经济质量效益的提高转变,加快提升传统服务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服务业总量快速增长。

  三次产业结构比由2010年的0.1:10.5:89.4调整为2017年的0.1:11.6:88.3。2017年完成第三产业增加值269.7亿元,服务业总量持续扩张,第三产业投资支撑作用明显。五四百货、青海纺织品大楼等本地知名商贸企业完成升级改造;以新华联、万达为中心的海湖新区核心商业综合体迅速发展,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培育限额以上企业,在全省首创政企联合招商模式,先后建立了总部经济大厦、三产服务中心、城西电商联盟;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由2010年的6.2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15.2亿元,年均增长13.7%。深化商事制度改革,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市场主体已突破3万户。

  城区建设加快

  承载能力大幅提升

  【时光回顾】

  新闻链接:2011年,西宁市城西区突出抓好平抑物价、加快早餐工程建设、加大旧城改造力度等7个方面的工作,把新宁路打造成为金融商务聚集街区。做好虎台文化科研区规划工作,加快新宁广场周边片区等旧城区改造步伐,加快建设一批功能齐全、环境优雅的居住小区,整体提升形象。同时,逐步将海湖新区规划区内的动迁村全部转变为城市社区,强化街道服务功能,让城西区整体取得提升和保障。

  【数字话改革】

  这些年来,城西区属固定资产投资,由2010年的21.6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116.1亿元,是2010年的18.6倍,年均增长27%。围绕环境最佳居住区建设,完成43条小街小巷街景整治、71个小区基础设施改造、12741户棚户区综合改造,建成全省首个河湟文化美食一条街,胜利路电子产品一条街,麒麟湾休闲娱乐一条街,黄河路宾馆酒店一条街,西宁城市会客厅特色餐饮、现代时尚、休闲娱乐等功能逐步完善。顺利完成海湖新区9个村、2万村民的安置工作,圆满完成海湖路批发市场整体搬迁等重大项目拆迁任务。旧城区改造步伐明显加快,完成虎台、贾小庄、兴海路、汽车六厂家属院、胜利路草原总站家属院、贾小庄小区、海晏路片区等综合整治重点楼院基础设施改造。辖区道路通行能力大幅提升,贾小巷、原兴海路市场退市还路工程及牛隆巷、卫生巷等道路畅通工程全面完成。

  城区建设加快

  承载能力整体提升

  【时光回顾】

  新闻链接:2018年初,城西区全面启动火烧沟生态治理和修复工程。修复工程是城西区补齐生态短板、提升水环境质量、建设生态文明先行区的重要举措,也是城市“绿芯”和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全面做好火烧沟片区深层次的生态修复工程,规划结合了产业布置、生态修复、乡村改造等,提出“一廊两带三核”的空间结构理念,定位“夏都生态景区”,通过八年左右的时间,建设成西宁市民休闲游赏的后花园,西宁夏都品牌生态旅游的目的地。

  【数字话改革】

  环境保护全面加强,人居环境不断优化。城西区坚持绿色集约的可持续发展方式,把生态文明、智慧便捷、循环节约的理念融入城区建设,突出有机更新和内涵式增长,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建设慢行系统,提升街区环境,亮丽城市景观。

  率先建成全省首条城市绿道,城市景观更加靓丽;建成南川河、湟水河沿岸至海湖新区火烧沟生态湿地公园8公里城市绿道景观;圆满完成全国卫生城市、全国森林城市创建任务,提前两年完成“煤改气”,空气质量优良率持续排名全市前列,人居环境明显改善,荣获“国家生态文明先进区”称号;将丰富绿色发展文化活动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开展形式多样的绿色主题活动,努力打造一批绿色文化产业品牌,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合作;重点加大城区扬尘综合治理、餐饮业煤油烟治理、国省道沿线、旅游景区及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进一步完善辖区污水收集处理、垃圾收集转运设施建设,逐步实行垃圾分类处理,明显改善辖区生态环境质量;严格落实建筑拆迁工地“5个100%”要求,减少道路和施工扬尘,确保大气环境质量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75%以上;实施城西区老旧散楼院综合治理,对辖区老旧散楼院进行排水、绿化等治理,继续实施棚改工作;实施海绵城市建设,虎台小学等10个海绵化项目全面完工,4条道路雨污分流改造进展顺利。

  社会事业进步

  群众生活有新改善

  【时光回顾】

  新闻链接:2017年城西区“两会”正在召开,该区《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去年西区全年用于民生支出的资金达15.86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82.3%。年初承诺的29项为民办实事项目全面兑现。在西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更加彰显,百姓获得感不断提升。

  教育教学

  城西区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近年来累计投入近17.73亿元,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改善办学条件,生均教育经费逐年增长,较2012年上升32个百分点。累计新增教育用地167亩,新建光华小学,扩建虎台小学、胜利路小学、昆仑路小学等3所学校,兴海路小学正在重建中,新建文逸路小学和五四小学广发楼拆除重建稳步推进,改扩建校(园)舍近2万平方米,新增体育场馆面积约1.39万平方米,生均用房面积增加0.77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值达到2012年的3.88倍,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增加约1300元。教育现代化步伐不断加快,全面实现“三通两平台”,拥有计算机教室38间、教学计算机3029台、多媒体教学设备406套,师生人均拥信息化设备数量比2012年增加2台。率先在全省建成区县级“数字化校园”,建成教育云平台应用模块46个;数字资源从无到有,目前资源总量达13.6万余册,教材覆盖率达98.13%。全面推进教师信息技术教学应用能力提升工程,教师受培训考核和应用信息技术授课覆盖面均达100%,城西区被评为全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典型示范区。

  公共服务

  城西区投资2.7亿元通过置换、改造、新建、购买和社会共建等方式,完成4个街道办事处和11个社区(村级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先后投入资金9100余万元,建成区文化艺术中心及街道、社区文化站(点)6所,文化广场21个,数字图书室等文化建设项目,为村(社区)新建、安装体育器材,修建全民健身广场,建成各类体育场地289个,全民健身广场路径137块、篮球场地100余块、乒乓球台70余张,健身器材1200个,基本形成了“15分钟文化圈”“10分钟运动圈”。大力繁荣艺术作品创作生产,完成《西区故事》《乱世孤星-虎台太子传奇》《诗意的栖居》的创作出版发行。同时,创作了讴歌党、讴歌祖国的《“两学一做”谱华篇》《“两个绝对”旗帜高挂》和反映习近平总书记来青海视察时同老百姓共议全民脱贫大事的小品《心声》等文艺作品。率先成立了城西文化联盟,加强专业文化队伍和业余文化队伍建设,全区共有专业文化工作者50余人、文化志愿者400余人,市民自发组织的文艺演出团队33支,参与人数达3000余人,形成了专兼结合、覆盖全区、服务群众的基层文化队伍,开展“夏都梦想季”以及群众文化系列活动700余场次,参与群众达8万余人。

  医疗卫生

  制定印发《城西区关于组建城西区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医疗联合体的实施方案》,研究制定了人事、财务、绩效等配套方案。制定《城西区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施方案》,积极推行“3+1+N”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新模式,整合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组建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医联体,积极与省内11家上级医院协商组建松散型医联体,实现每周有5-8名专家定期到我区医疗机构提供服务和技术支持。建设中医馆16个,开展“名医进社区”活动。建成以“六位一体”服务功能为重点的卫生业务综合楼项目,投资542万元对西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全新改造,打造成城西区社区医疗康复中心;投资6000余万元建成虎台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改扩建兴海路社区卫生服务站等10所基层卫生服务站(所);采取“1+3+N”服务模式,充分利用“百姓药箱”,针对辖区居民不同健康状况因地制宜开展健康服务;通过依托卫生资源强化计生工作,建立全科医师服务团队与计生特殊困难家庭“一帮一”联系人制度。全面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标准55元,项目扩展至17类,完成65岁及以上老年人规范化体检25682人,体检率86%。投资110万元,建成了智能家庭医生服务平台,家庭责任医生签约覆盖率55%,重点人群覆盖率76%,设定个性化签约服务64项,签订个性化服务2094户。城西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从2010年的22.56万人次增长到2017年46.82万人次,年均增长率为15%。平均病床使用率60%。

  就业创业

  立足民生基本,社会就业更加充分,2012年以来,全区新增就业4.25万人,其中困难人员就业5677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5%以内,完成技能培训1.23万人,创业培训2798人。率先建成大学生创业孵化服务中心,设立“众创空间”及“创客咖啡”提升虚拟环境和孵化承载能力,并集合区总部经济大厦资源,加大创业链条整合力度,让更多有志之士实现创业梦想。构建“互联网+人社”服务新格局,以信息化建设为抓手,在辖区镇(街道)、社区(村)47个点接入金保工程,村民不出村(社区)就能办理养老和医疗保险,在全市率先实现“金保工程”全覆盖。构建启用“西宁就业创业超市微官网”公众微信平台,平台设置就业、创业、培训三大版块,实时发布求职招聘等相关信息,搭起企业、劳动者及政府的网络“连心桥”。大力推行城乡低保一体化,社会保障实现全覆盖。率先实施被征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缴费工作。率先实施“爱心助保”工程,制定下发《城西区爱心助保实施办法》,为受助对象发放无息借款,帮助其及时接续基本养老保险关系,累计受助35人次,发放助保资金25.56万元。率先出台《关于对困难群众精准帮扶的十二条措施》,制定包括联点帮扶、住房救助、生活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就业救助、养老帮扶等为主的8大类16项具体内容,根据群众意愿和发展实际,进一步提标扩面,累计投入资金1.22亿元,全区困难群众和低收入家庭得到实惠。

  创新治理

  充分发挥区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城西区研究制定进一步加强人大和政协工作的实施意见,人大、政协的职能作用得到有效发挥。高度重视统战工作,认真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创建卓有成效,推出兴海路小学民族团结教育园、高原明珠民族文化宣传长廊等特色亮点。完善了专群结合的群防群治新模式,建立治安守望“红袖标”队伍213支,遍布街面、活跃在网格单元的“红袖标”队伍有效发挥了“流动探头、移动监控”作用,及时消除纠纷及安全隐患160余起。创新“警城联勤”模式,整合城管、公安、食品药品和市场监管等部门力量,打造城市综合管理、社会综合治理、社会稳定为一体的执法体系,实现了人员集中、职能集中,综合管理、多元服务,圆满完成各项服务保障工作。创新推进“街所联动”,建立镇(街道)与公安派出所综治暨平安建设工作联动机制和专群结合的防控体系。实施“雪亮工程”,加强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共享平台和公安视频图像信息综合应用平台建设,2012年至今,争取上级资金、在全区13条主要街道及89条小巷、199个“老旧散”无人看守小区楼院等涉稳重点区域、重点部位安装高清视频监控探头共3300余个,引导辖区大型商贸市场、物业管理小区、沿街铺面自行安装视频探头共28900个,构筑了全天候、多层次、全覆盖的视频监控“天网”。实施农村“阳光村务”工程,村民上访率同比下降50%;出台《关于进一步改进社区建设的十条措施》,社区服务能力明显提升。

相关新闻↓
[ 打印 ]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主办      版权所有:青海新闻网
未经青海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闻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3120170001 青ICP备19000163号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1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