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检索:

分享到:

【全国两会特别报道】聚力就业增收筑牢民生之基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孙海玲    发布时间:2019-03-13 08:06    编辑:童洋

以“公司+基地+贫困户+市场+能人”为发展模式,围绕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地为中心,互助素隆姑刺绣有限公司在东沟乡、五十镇等地设立5个刺绣加工点,带动农民2000余人,其中贫困户200余名依靠刺绣产业增收致富。

  青海新闻网·青海新闻客户端讯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既有利于缓解当前就业压力,也是解决高技能人才短缺的战略之举。”

  “今年首次将就业优先政策置于宏观政策层面,旨在强化各方面重视就业、支持就业的导向。”

  “只要就业稳、收入增,我们就更有底气。”……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就业”一词被提到30次,会场内,就业创业成为我省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会场外,各行各业的奋斗者也用拼搏和努力讲述着自己的创就业故事。

  出席全国两会的我省代表委员认为,就业“置顶”,将强化各方面重视就业、支持就业的导向,确保实现就业优先。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必须加强政策协调配合,促进实现更高质量、更加充分的就业。

  在以往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与“就业”相关的内容呈现在民生板块。我省代表委员认为,今年将“稳就业”写进了宏观政策,既意味着就业优先政策“加码”,也让稳就业成为各地政府部门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的大事。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也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过去一年,我省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城镇新增就业6.2万人,农牧区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113.9万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89.3%。

  如何织密重点群体就业“保障网”一直是省委省政府关注的重点,也是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就我省而言,今年将进一步加大就业,保民生,促进就业增收。坚持就业优先,推进产业、企业、就业“三业联动”,统筹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实施收入提升行动,落实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政策,继续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健全最低工资标准增长和国有企业工资决定机制。不断培育“拉面经济”等特色劳务品牌,继续壮大“虫草经济”等特色原生产业,落实公益性岗位补贴政策,全面治理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有序流转,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创业一个,富民一片。

  马青云是千百万创业人员的一个缩影。2014年,他毅然放弃捧了10年的“铁饭碗”,在青海拉面转型的关键时期做起了拉面生意,创办了海东市伊达餐饮管理投资有限公司,带领家乡父老脱贫致富。公司旗下的化隆拉面服务中心,从提供劳务信息,到创建中国拉面网拉面商城,到开办拉面商学院,再到产品配送、品牌支持,几乎包含了为拉面人服务的一切内容。

  “中国拉面网微信公众号粉丝已突破10万人,免费提供拉面劳务信息3万余条,帮助6000余人实现精准就业。”据马青云介绍,公司还与青海农牧区共享销售渠道,线上线下加大对青藏高原土特产品的配送和宣传,实现拉面经济与相关产业的共享发展。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进一步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引向深入。鼓励更多社会主体创新创业,拓展经济社会发展空间,加强全方位服务,发挥双创示范基地带动作用。这样的“好声音”对更多怀揣创业梦想的人们来说无疑是最好的“民生礼包。”

  创业不仅解决了劳动者自身的就业问题,也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释放出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持续开展,对就业贡献率不断上升,更多劳动者通过努力成功创业,发挥了创业带动就业的效应,这些都为促进就业的稳定增长提供了新动能。

  “高校在设置相关专业以及公务员招考时应考虑到当地需求,优化专业设置和招考设置,使人才培养与当地实际需求相匹配。”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李莉娟委员十分关注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

  李莉娟说,基层调研中她发现,在青海的广大农牧区尤其是基层,非常需要下得去、干得好、留得住的双语人才,但现在能够进入到双语岗位的人才却微乎其微。希望国家在设置高校专业、公务员考试的时候能够充分考虑到基层的需求,同时还应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将基层的双语人员切实留到需要的岗位上,让高校毕业生为基层发展贡献才华和智慧。

  民营经济是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改革开放40年来,民营经济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在稳定增长、促进创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李青委员说:“近年来,我省非公有制经济数量、质量全面提升,非公企业已成为吸纳就业的主力军,并且在激发就业人员内生动力的同时,培养和锻炼了各类人才。”

  做活市场主体,吸纳更多就业。民营经济是稳就业的“主力军”。数据显示,非公经济从业人员近二十年增长了30个百分点,吸纳就业人员接近半壁江山,已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生力军。从发展看,新增就业岗位占全省90%以上。特别是在城乡新增劳动力就业和农牧区剩余劳动力转移方面起到了支撑作用。

  一边有“就业难”,一边有“用工荒”,如何缓解这一结构性矛盾?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以现代职业教育的大改革大发展,加快培养国家发展急需的各类技术技能人才,让更多青年凭借一技之长实现人生价值,让三百六十行人才荟萃、繁星璀璨。

  对此,我省代表委员建议,应继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制定鼓励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相关政策,并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凝聚力,让每个上职教的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发展职业教育被纳入国家战略,我们也将迎来发展的重大机遇。”孔庆菊代表说,政府工作报告抓住了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市场需求紧密相连的特点,并提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这既有利于缓解当前就业压力,也是解决高技能人才短缺的战略之举。

相关新闻↓
[ 打印 ]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主办      版权所有:青海新闻网
未经青海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闻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3120170001 青ICP备19000163号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1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