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检索:

分享到:

【全国两会特别报道】孔庆菊:母校的变迁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咸文静    发布时间:2019-03-13 08:06    编辑:童洋

我省全国人大代表孔庆菊自豪地讲述母校的变化。

  青海新闻网·青海新闻客户端讯 土房子,土桌子,里面坐着土孩子。

  对于孔庆菊来说,这几句顺口溜反映的正是自己当年上学时的情形。

  “矮矮的土墙,破旧铁大门,几排土平房。”回忆起30多年前的情形,全国人大代表、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回族自治县教育局教研室副主任孔庆菊仍然记忆犹新。

现状

旧貌

  岁月如梭。

  孔庆菊的家乡是门源县东川镇的一个小山村。那是1987年的一天,作为家里唯一一个有机会接受初中教育的孩子,15岁的孔庆菊带着一家人的希望走进了东川中学的校门。此时的东川中学,是个仅有6个班的小学校。和周边不少乡镇中学一样,条件艰苦。

  “校园里有个大操场,为供应学校食堂种上了油菜,七八月份,金黄一片。”除了“农田操场”,彼时,教学条件也同样令她印象深刻。

  “老师的教具只有一块三角板。

  一到考试,老师把考题抄在黑板上,等我们答完,擦了再写其他题目。教室没有窗帘,下午阳光刺眼,我们就把用完的草稿纸贴上去。”

  在这样的环境下,孔庆菊度过了三年的初中时光。1992年,中专毕业后的她被分配到离母校13公里外的旱台中学。那年临近期末,两所学校的老师交叉监考,这是她在毕业后第一次回到母校。

  从学生到老师,孔庆菊的身份变了,心情也变了,但学校似乎没有改变。

  2009年,海北州依照“州办高中、县办初中、乡办寄宿制小学、村办学前教育”的整体要求,规划整合了全州的教育资源,门源县也迎来教育发展的春天。

  “教育布局调整让学校的教学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项办学条件已经达到省上的标准要求。班级全部实现多媒体教学‘班班通’。学生的住宿条件、学习环境等都得到了极大地改善。同时,随着两免一补政策的实施,很多因贫辍学的孩子得以重返校园。“家乡教育的发展让孔庆菊感到非常振奋,但在她心里还一直牵挂着母校的变化。

  “我永远记得那天的情景,在平整的操场上,红色的塑胶跑道格外显眼。学生们穿着蓝色的校服,开心地跳着锅庄。”2015年,已调至县教育局工作的孔庆菊再次回到东川中学。此时,这里已经成为东川寄宿制小学。

  “变化太大了!我走在校园里,记忆中母校的样子一下子浮现在我的脑海。这个曾经我再熟悉不过的地方,找不到一点当年的影子。说‘硬件’,教室宽敞明亮,食堂、宿舍、实验室、少年宫……条件不比县城的学校差;说‘软件’,全校918名学生,73名老师,上课早已不是过去的那种模式。教学设备先进,教师的理念也与时俱进。”孔庆菊说着,翻出了手机中保存的照片。

  “你看,这是现在的学校大门,又简单又气派。这两栋教学楼对面,是学校的少年宫。对了,你看看这标准化的操场,还能想象出这里原来是片油菜花海吗?”孔老师打趣道。这是孔庆菊母校的变迁,又何尝不是我们母校的变迁。

相关新闻↓
[ 打印 ]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主办      版权所有:青海新闻网
未经青海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闻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3120170001 青ICP备19000163号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1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