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检索:
您的位置: 青海新闻网 / 最美校园竞晒 / 海南

分享到:

海南州第一民族高级中学文明校园创建工作总结

来源:青海新闻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9-09-26 09:14    编辑:朱月琴

  近三年来,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正确领导和学校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校坚持“树立品牌意识,提升办学品质,打造藏区名校”的办学目标,解放思想、求实创新,以深化内涵、强化特色、环境育人为切入点,以创建文明校园为推动力,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努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逐步形成了办学有特色、学生有特长、社会有效益的良性循环,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现就我校文明校园创建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学校基本情况

  海南州第一民族高级中学前身为海南州民族师范学校(创建于1956年11月),是全省建校最早的一所民族中等师范学校,2009年正式更名为海南州第一民族高级中学。学校占地面积139亩,现有教职工231名,学生2772名,50个教学班。生源主要来自州属五县,还有果洛、玉树、海西、海北、海东、黄南、四川阿坝、甘肃甘南等地区。

  二、创建文明校园主要做法

  (一)建立班子管理体系,共谋学校持续发展。

  1、明确科学管理理念。为打造和谐文明校园,我校成立了以校党委书记为组长、副校长及各处室主任为副组长,全体班主任和班干部为成员的领导班子小组。明确提出“民主管理、制度管理、科学管理、和谐管理”的管理理念并贯穿于日常管理工作中。进一步完善了“校长全面负责、党委保证监督,教代会民主管理”的管理体制,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做到了团结民主、廉政勤政、务实创新,赢得全体师生员工及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2、严格各项规章制度。学校坚持依法治校,以德治校,坚决贯彻执行上级指示精神,认真完成上级交办的各项任务。严格规范办学行为,新生录取严格执行上级规定和要求,均衡编班,均衡配备师资。严格收费制度,签订杜绝乱收费行为责任状,坚持“谁主管、谁负责,谁收费、谁负责”的原则,从制度上杜绝了乱收费行为。

  3、实行民主监督管理。学校在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同时,还建立了各种激励机制、竞争机制和评价机制,充分发挥教代会作用,实行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极大地增强了教职工的主人翁责任感,充分调动了全体教职工教书育人的积极性,为创建文明校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创新德育工作格局,培养学生终身成长。

  学校始终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坚持落实德育常规,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学校德育工作逐步呈现出系列化、趣味化、网络化、科学化的特点。全面更新德育理念,提出了重点抓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关注细节,关心善待每一个学生的育人工作理念,树立了“生命第一、安全第一、健康第一”的安全工作理念,培养学生养成“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合作、学会创造”的良好品行。二是结合不同年级学生个性发展和年龄特征,制定了系列化养成教育方案,即:高一年级进行厚德教育,学会“做人”;高二年级进行励志教育,学会“求知”;高三年级进行笃学教育,学会“竞争”。三是充分挖掘学生潜力,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学校在开设藏、汉、数、理、化、生等基础辅导课,加强文化课的同时,开设了音乐、美术、舞蹈、体育、书法、因明学等兴趣小组课。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系列活动,严格规范学生行为。深入开展“弘扬新风尚、树立新形象”系列活动、学雷锋活动、广播体操比赛、道德经典诵读等德育活动;结合重大节日举办相关活动;充分利用黑板报、校园广播、宣传栏等校内宣传媒体开展思想教育、校史教育、法制教育、禁毒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德育活动。多途径的活动使学生在集体中体现自我存在,在兴趣中实现自我价值,在活动中彰显自我才能和个性,有力推动了文明校园创建工作。

  (三)落实教学常规制度,推进课改全面实施。

  1、抓备课。要求教师从课程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学生实际等层面整体把握学科教学目标,从学科框架体系的纵向衔接以及学科间的横向衔接两个角度整体把握教学内容,并有效挖掘教学内容的育人功能。结合教学工作实际,学校按学科分年级成立了备课组,每周一次定点、定时、定内容进行集体备课,各抒己见、共同研讨,把备课的质和量落到实处,实现了相互督促、资源共享。 2、抓教学。根据教学内容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以及信息技术使用的恰当性和实效性。对课堂结构进行改革,推行导学制,并且做出了硬性规定,提倡精讲多练、当堂训练。

  3、抓成效。我校实行月考制和半期考试制,重点抓实试卷的批阅、分析和讲评。2019年起,学校使用电子阅卷系统,使成绩的纵深分析更直观、具体。在阅卷过程中出现的共性问题,教师课堂做重点讲解或变式讲解,必要时个别辅导,以便帮助学生查漏补缺,矫正认知偏差。

  (四)打造育人文化环境,营造和谐文明校园。

  1、筹办爱心诚信书架。我校自2012年12月22日以来,通过筹集“爱心诚信书架”项目资金,创建开放“爱心诚信书架”,积极打造书香型校园。到目前为止,藏书约16100本的规模,其中教学楼书架书籍约8300本;公寓楼书架书籍达7800余册,逐步向食堂延伸,为提高学生阅读写作及综合素养,增强诚信意识,营造了良好的读书氛围。

  2、打造文化育人工程。积极实施“文化育人工程”,在理念、制度、器物三个层面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初步形成具有校本特色民族特色的校园文化。学校走廊、楼梯间、橱窗、黑板报、食堂、花园,处处都是名言警句、经典语录;校园绿化结构合理、美观,创意新颖别致,做到了春有花、夏有荫,使师生在优美的环境中陶冶情操、净化心灵,自觉规范言行;教室、办公室、食堂处处彰显文化内涵,师生关系和谐,谈吐文明、举止得当,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和谐相处,营造了民主、平等、健康、平安、向上的精神文化家园。

  (五)加强学校特色教学,加大精品课程研发力度。

  1、藏语文教学。藏语文教学一直是走在我校教学最前沿的学科,是我校教学的一大特色,为其他学科起到了引领作用。继续加大精品课程的研发力度,使藏语文精品课程在全州乃至全省产生深远影响,从而带动我校藏语文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对其他学科起到了更好的引领作用。

  2、“因明学”教学品牌作用发挥明显。2018年初,海南州教育局把我校因明学学科和数学学科列入品牌学科加以打造。几年来,学校在成功举办因明学辩论赛的基础上,相继成立了因明学学科和数学学科基地建设领导小组,并列入到重要议事日程。学校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决定编写适合学生实际的《因明学校本教材》。多次聘请专家、学者、格西等进行反复讨论及修改,保证新编教材的质和量达到标准,现已印发完成“因明学”教材高一年级辩论教程、知识点汇编教辅和高二年级辩论教程、知识点汇编教辅,共8册,目前已在试用状态。

  3、数学品牌基地建设扎实推进。为使全州教育工作精神落到实处,学校学科基地建设领导小组多次召开数学教师研讨会,制定方案,并邀请苏州大学附属中学数学专家来校指导,为保障教学的持续开展,签定了年轻教师三年成长计划和两校网络教研互动协议。为进一步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打下了坚实基础。目前已印发完成数学学科练习册及导学案共16册,处于备用状态。学科基地建设工作的全面推进,不仅有效提升了学科教师教学教研积极性,同时也为其他学科的发展提出挑战,为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奠定了建设的基础。

  4、棒球队。自2006年7月我校成立了全国唯一的少数民族棒球队以来,多次参加国内外比赛,成绩喜人。作为全国唯一一支少数民族棒球队,在国际国内举办的各种比赛中战果累累,同时也为高一级院校输送了一批棒球专业的优秀人才,这是学校办学的一大特色,也是海南州和青海省棒球教育事业的一大亮点。同时,她的迅速成长将对少数民族地区乃至全省棒球事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5、开展阳光助学。2006年4月15日学校贫困生助学会正式成立以来,积极联系各种助学渠道。2017学年,受助学生1582人次,资助金总额158.2万元人民币,受助率达30.05%;2018年学年,受助学生1668人次,资助金总额166.8万元人民币,受助率达30.11%;这些学生来自农牧区,家庭经济贫困,但他们心态阳光,学习兴趣浓厚,助学会为他们解决了学习、生活上的后顾之忧,如愿完成了高中段的学业,且有85%的受助学生得到高校进行深造的机会。

  三、创建文明校园取得的成效

  创建文明校园以来,学校各项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先后被评为省级“平安校园”、“维稳工作先进集体”、“民族团结先进集体”及海南州“优秀学校”等多项荣誉。目前学校已成为一所办学理念先进、教育特色鲜明、教育成果显著、管理体制科学、教学设施一流、校园环境优美的知名民族高中,具有较高的社会声誉,为社会培养合格毕业生22238人(其中师范生9858名、高中生12380余名),全国民族院校藏学院藏语文教学骨干力量我校毕业学生占1/3以上;高考一本、二本上线人数连年递增,先后有10余名考生成绩优异,成为青海省民考民文理科状元、榜眼,体艺特长学生稳步发展,高考质量位居青海省民族学校前列。

  回望三年,虽然学校在创建文明校园工作中付出了很多心血,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对照目标,我们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在今后的工作中,我校将严格按照“文明校园”创建标准,认真查摆问题,采取有效措施,着力进行整改,凝心聚力、开拓创新,为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作出不懈努力。

相关新闻↓
[ 打印 ]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主办      版权所有:青海新闻网
未经青海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闻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3120170001 青ICP备19000163号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1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