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检索:

分享到:

【深入实施“五四战略” 奋力推进“一优两高”】
草方格固沙,让荒漠变绿洲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叶文娟    发布时间:2019-10-15 10:42    编辑:李娜

2019年4月,当地群众在黄沙头植树。摄影:栾雨嘉

  青海新闻网·青海新闻客户端讯 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南县是我省沙漠化土地分布较广、沙化危害比较严重的地区之一,也是全国防沙治沙的重点示范县之一。经过20多年的治理,这个曾经被风沙肆虐的地方,经过一代代人的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重新又披上了绿装,焕发出勃勃生机。

  近日,记者驱车沿着贵南方向西久公路一路向前,山下一片绿油油的植被犹如地毯延展开来。不远处沙漠草方格内种植的柠条、杨柳等抗旱植物,将沙丘紧紧地锁住。昔日的沙漠变成了一个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的沙漠绿色长城。

  在贵南县浪歉沟第十八标段,100多名当地牧民正在设置草方格和沙帐。标段负责人魏占全告诉记者,从今年7月2号开工建设,历时60多天,目前,已完成253.3公顷(3800亩)草方格设置,到9月下旬完成300公顷(4500亩)治理任务,通过治理明显感觉到沙丘紧了、流沙固定住了,同时带动了当地牧民收入。下一步还要继续往里延伸,完成剩下46公顷(700亩)草方格治理,点播沙蒿、柠条等。

  上世纪中期以前,贵南县木格滩周边沙漠每年以5到15米的速度向东南肆意扩展蔓延,每年近200公顷草地耕地被沙漠吞噬,给境内穿越的国道、省道、龙羊峡水电站的安全,以及周边群众的正常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威胁,有些农牧民为了生存,不得不举家迁徙。

  森多镇完秀村牧民周本加亲眼见证了荒漠变绿洲的全过程。他告诉记者,1996年以前,黄沙头的风沙特别大,每年三四月份,风沙吹到路南西久公路,不仅把路堵了,优质草场也被风沙淹没了,风沙大的帐篷都扎不住,住在完秀村和卡加村的20多户牧民没办法就举家搬迁到山上去住,给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威胁。

  周本加说,从1996年开始,贵南县对黄沙头进行治理,尤其近几年国家的投资更大,年年在沙漠里面种树,现在环境比以前好多了,牧民的草场恢复得很快,草的长势也很好。

  近23年来,贵南县累计投资超过14亿元,共治理沙漠化面积140000公顷,其中,人工治沙造林93333公顷,封沙育林草33333公顷,工程固沙1.3万公顷,完成退耕还林草19066.6公顷(28.6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由1996年前的2.6%提高到14.94%。成片的沙柳、沙地杨树给黄沙头披上了绿衣,绝迹多年的野生动物也重返家园。从空中俯瞰,一片片绿色植被在荒漠中延伸,生机无限。

  海南藏族自治州林业和草原局局长何香龙说,截至目前,全州共实施草原有害生物防控、黑土滩治理、人工造林、沙化土地治理等16类,164个项目。特别是今年实施的沙化土地治理项目,这是三江源二期工程实施以来,我州单个项目投资最大的一次,全州共完成沙化土地治理面积近13333.3公顷(20万亩),完成投资近2亿元。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使我州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初步得到遏制,生态状况明显好转,并且有力地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升级,使生态理念深入人心,扶贫效益初步显现,基本上实现了生态得到保护,生产得到发展,农牧民群众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在造林工作中,贵南县不断探索防沙治沙新途径,开创防沙治沙新领域,创新防沙治沙新模式,生态治理逐步向专业化、规范化、科学化迈进。对外围荒漠区实行封禁保护、封沙育林,沿边流沙区实施工程治沙,连片营造防风阻沙林带,并采取“乔、灌、草结合,封、造、管并举”的综合治理措施,按照现代林业建设的基本要求,着力强化防沙治沙高新适用技术的研究、引进和推广工作。

  截至目前,贵南县沙漠治理取得了历史性、突破性的进展。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逐步得到了休养和恢复,土地沙化、草场退化得到了有效遏制,一些抗旱抗寒原生态的冰草、高山蒿草、针茅等野生植物再次生根发芽,遍布沙地,较好地遏制了黄河流域贵南段的水土流失,局部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实现了由“沙逼人退”到“绿进沙退”的转变。

  贵南县副县长王志江表示,下一步,将以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为契机,抓好三江源二期项目收尾工作。明年计划防沙治沙治理达到9333公顷(14万亩),真正做到生态环境保护与脱贫攻坚以及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紧密结合。

相关新闻↓
[ 打印 ]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主办      版权所有:青海新闻网
未经青海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闻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3120170001 青ICP备19000163号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1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