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检索:

分享到:

【深入实施“五四战略” 奋力推进“一优两高”】枸杞红了,戈壁绿了!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姚 斌 王菲菲 樊永涛    发布时间:2019-08-10 10:48    编辑:李娜

  青海新闻网·青海新闻客户端讯 这天,距离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30公里外的青藏铁路旁,村民马文刚与工友正蹲在小坑旁,为刚种下的枸杞苗施有机肥。

  “我们昨天在每个苗子下打了直径20公分,长度55公分的竖井,今天再把羊粪撒到里面,这样苗子会吸收得更好。我要赶着干活了,有啥你问我们老板,他知道的比我们多。”说罢,马文刚继续干起手头的工作。

  他所指的老板,是17年前来格尔木第一批种枸杞的杨自峻。虽话不多,但很干练,这是他给我们的第一印象。

  41岁的杨自峻来自“中国枸杞之乡”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宁县,照他的话讲,从小在枸杞地里长大,祖传的。

  30岁时,杨自峻听一位货车司机说,青海格尔木适合种枸杞,得知此消息,他二话没说,带着几个同乡就上了格尔木。

  “格尔木天旱,适合枸杞成长,特别是枸杞出果时,不能常下雨。更重要的是这里光照强,种出来的枸杞甜,病虫害少。”边指导工人施肥,杨自峻边为我们讲述他在格尔木种枸杞的那些事。

  柴达木盆地独特的光,旱、土资源,成为优质枸杞的天然绝佳生长地。面对绝佳的自然环境,杨自峻刚刚开始种枸杞时,以大规模种植为主,只追求枸杞产量,不得不说,高产量曾为他带来过高回报。

  “那时候我们使用化肥,投资少,产量大,回报高,人人都在这样做。”杨自峻说,高额的回报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来这里种枸杞,渐渐就卖不出好价钱了。

  依靠化肥追求高产出的后果往往就是效益的低回报。“背后更可怕的是,大量施用化肥,会造成枸杞没有了好口感,更破坏了营养成分。”本着自小到大对枸杞的那份特殊感情,也想到未来枸杞种植的长远发展,杨自峻决心做些改变。

  2015年,杨自峻联系到北京元源生物动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协议方式与其进行原生态有机农业合作。利用堆肥、调控素手法,采用低碳,无病原微生物的优质肥料,以及各种天然的物质(动植物、天然矿物质等)制成的调控素,采用生物动力农业技术种植枸杞。

  试种第一年,杨自峻的心里七上八下,每亩枸杞成本从3000元到了5000元,产量却降了一半……

  这让他心中打起了退堂鼓。好在当年的收成结果还不坏,因为全程采用生物动力农业技术,种出的枸杞农药残留几乎为零,而且糖含量高、色泽正,籽粒饱满,一面市便被高价收购。

  杨自峻算了一笔账,比起原来的种植模式,如今虽然成本高些,但回报同样也高,而且,让人能从枸杞中吃出童年的味道。

  “咱们种出来的枸杞不愁卖,一到收获季节,客商都是提前打电话预定,都是老关系了,他们放心我们枸杞的品质。”杨自峻很是自信。

  杨自峻利用这项技术种植枸杞将近4年,已经积累了一些实用有效的经验。他认为好的枸杞应该具备以下特点:自然生长,枝叶挺拔,果实鲜艳有光泽,果形端正饱满,口感甘甜纯正,有回味。

  “说起来容易,真正做到可就难了,要想达到这个标准,除了不用农药和化肥以及各种化学投入品,还有……”他颇为诡异地笑着。

  今年杨自峻承包了53公顷荒地,开发后用来种植枸杞,他一如既往地坚持自己的种植方式,不靠产量,靠质量去拼市场。

  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我省枸杞产业立足柴达木盆地特有的土壤、气候等地域优势,以绿色产业为主,不少和杨自峻一样的种植户坚持有机种植,以实现枸杞品种优良化、生产规模化和产品品牌化。

  与此同时,围绕枸杞产业,与省内外科研院校合作,共同开发出有机枸杞干鲜果、冻干枸杞、枸杞汁、枸杞粉、枸杞籽油软胶囊及枸杞酒等系列产品,已取得数十项科技成果和专利。一批枸杞种植和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应运而生,并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

  枸杞种植产业不仅体现在经济价值上,还产生了良好的生态效益。随着枸杞种植面积的不断增加,在柴达木盆地及周边地区形成了数十处集中连片的枸杞经济林,荒漠半荒漠地带已被枸杞经济林披上绿装,正在发挥着防风固沙的效益。

相关新闻↓
[ 打印 ]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主办      版权所有:青海新闻网
未经青海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闻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3120170001 青ICP备19000163号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1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