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检索:

分享到:

努力探索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青海路径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武传鹏 胡建华    发布时间:2019-11-18 10:58    编辑:李娜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在要求。 9 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强调要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青海作为黄河源头、干流省份,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担负着源头责任和干流责任,尤其应当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要论述,正确看待多年来治理黄河取得的显著成效和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努力探索出一条符合本地实际、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路,确保黄河长久安澜,真正让黄河成为造福六百万青海人民的幸福河。

  一、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论述

  1952年秋,毛泽东同志利用休假时间专程视察黄河,发出“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号召。此后,党的历代中央领导集体始终高度重视黄河治理。走进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一直关心黄河治理工作。关于黄河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实地考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发展情况,就三江源、祁连山、秦岭等重点区域生态保护建设提出明确要求,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

  2014年3月,习近平在河南兰考考察调研时,专门来到黄河最后一弯— —位于东坝头的黄河岸边,向地方干部细细询问黄河防汛和滩区群众生产生活情况。 2016年7月,习近平在宁夏考察时指出,要加强黄河保护,坚决杜绝污染黄河行为,让母亲河永远健康。同年8月,习近平在青海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同黄河源头鄂陵湖—扎陵湖、昂赛澜沧江大峡谷一线生态管护员和基层干部视频连线,详细了解生态奖补发放、生态管护员人力配备、雪豹等野生动物保护情况。他指出, “中华水塔”是国家的生命之源,保护好三江源,对中华民族发展至关重要。 2019年8月,习近平来到兰州黄河治理兰铁泵站项目点,考察光景平台俯瞰堤坝加固防洪工程,了解当地开展黄河治理和生态保护的情况。在听取甘肃省工作汇报后,他强调, “黄河一直以来也是体弱多病,水患频繁”, “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 “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加强协同配合,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 9 月,习近平亲临黄河博物馆、黄河国家地址公园,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治黄历史,实地察看黄河的生态保护和堤防建设。他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深刻总结中华民族治黄史,深入剖析黄河治理的难题症结,全面阐述了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主要目标、总体思路和战略任务,发出了“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伟大号召。会上,习近平特别强调,黄河上游要以三江源、祁连山、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等为重点,推进实施一批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和建设工程,提升水源涵养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这些重要论述为青海省承担好“源头责任”和“干流担当”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二、全面把握党的十八大以来青海省在黄河治理方面取得的历史成就

  黄河发源于青海省西部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盆地,自西向东横贯九省区,全长达5464千米。青海省内黄河干流河长1694千米(含青甘两省界河),占黄河总长的31% ;流域面积15.23万平方千米,多年平均出境水量占黄河总流量的49.4% ;对黄河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具有决定性影响。

  “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青海在黄河治理方面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一批重大生态工程顺利实施。青海省启动了“中华水塔”保护规划编制工作,明确了“中华水塔”保护的目标任务、工程项目和支持政策;启动实施了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施天然林保护、退牧还草、湖泊和湿地保护等生态工程,实施三江源生态保护一期、二期工程,累计投资135.4亿元; 2012年以来在黄河流域完成国土绿化86.5万公顷。

  源头管护力度不断加大。青海省在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园区“一户一岗”设立3042个生态管护公益岗位,全面建立五级河湖长体系,构建起“天空地”一体化生态网络监测体系;累计治理水土流失7017.46平方千米,水源涵养和河川径流量稳定性增强,黄河上游来水量持续偏丰;出省干流断面水质保持在Ⅱ类以上,实现了“天下黄河青海清”。

  水利工程建管更为科学。青海省将生态调度、防洪调度置于首要位置,科学运用流域内12座大中型梯级水库水电站,有效减轻了中下游防洪防凌压力;投入运行了引大济湟石头峡水库、调水总干渠、湟水北干渠一期工程;加快实施西干渠、北干渠二期水利枢纽工程;建成了黄河干流青海段防洪、沿黄四大水库灌区主体工程。

  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取得显著成效。青海省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了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体系、指标体系和考核体系;水资源利用由粗放向集约转变,农业用水效率逐步提高, 2013年以来连续六年全面完成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用水效率控制红线、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年度目标; 2018年黄河流域地表耗水量7.27亿立方米,低于国务院分配指标,有力支援了黄河流域其他省区的发展。

  此外,三江源地区生态系统退化趋势得到了初步遏制。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明显好转,草原退化趋势明显减缓,森林生态功能逐渐增强,湿地生态系统面积扩大,荒漠化土地面积逐步减少,生物多样性资源恢复加快,农牧民生产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省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仍面临一些突出问题。域内生态基础薄弱,水系连通、地质灾害防治、水土流失治理、重点生态系统修复等方面仍然存在“短板”;产业发展方式相对单一,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依赖性很强,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依然突出;横向补偿机制和纵向补偿机制尚未完全建立,生态保护和民生改善之间的矛盾尚未完全解决等等。

  三、走出一条富有青海特色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路

  青海省情特殊、责任特殊、生态地位特殊,贯彻落实国家重大战略,必须努力走出一条符合本地实际、富有地域特色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路。

  首先,切实提高思想认识。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系列重要讲话中找对方向、找准定位、找到作为;进一步深化对黄河域情的认识,深化对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重要性的认识,深化对肩负重大使命和责任的认识;树立全局视野,抓住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重大历史机遇,找准国家战略和青海发展的结合点,在落实国家战略中加快自身发展。

  其次,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实行国家公园体制的目的在于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安全屏障,给子孙后代留下珍贵的自然资产。作为全国首个承担双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省份,青海要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国家公园示范省创建工作。以打造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青海模式”为抓手,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推动青海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

  再次,探索以绿色能源、绿色产业、绿色消费、绿色农牧业为架构的绿色发展方式。抓好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建设,打造全国重要的新型能源产业基地;抓好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示范省建设,打响“生态青海、绿色农牧”农畜产品品牌;抓好高原美丽城镇示范省建设,塑造大美青海城镇化建设的亮丽名片;着力构建绿色产业体系, “腾笼换鸟”,培育发展新动能。

  第四,讲好青海的“黄河故事”。我们要积极致力于河湟文化与红色革命文化、藏传佛教文化、昆仑文化以及藏、蒙古、回、土、撒拉等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融合发展,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在交流互鉴中把青海的“黄河故事”讲得更加生动、精彩,传承好共有的文化记忆,守护好共有的文化家园。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全省上下要大力弘扬新青海精神,用扎扎实实的行动在新时代的“黄河大合唱”中展现青海担当,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出青海新贡献。

  (作者单位:青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相关新闻↓
[ 打印 ]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主办      版权所有:青海新闻网
未经青海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闻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3120170001 青ICP备19000163号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1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