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检索:
您的位置: 青海新闻网 / 2020青海两会 / 2019答卷

分享到:

勠力同心拔穷根 砥砺前行奔小康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陈晨    发布时间:2020-01-14 08:18    编辑:何继红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刚刚过去的2019年,是我省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一年。2020年是脱贫攻坚全面交账、兑现责任的一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围绕年度绝对贫困“清零”目标,我省把防止返贫、提升质量、巩固成效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采取有力措施查缺项、补短板、抓巩固、谋长远,保持攻坚态势,压实攻坚责任,一鼓作气,确保脱贫攻坚收好官、交好账,高标准书写好脱贫攻坚的“青海篇章”。

  放眼我省脱贫攻坚战场,一个个贫困村实现华丽蜕变,一个个民生项目建设如火如荼,一张张笑脸在贫困群众脸上灿烂绽放,宏伟的小康梦想正逐步照进现实。

美丽乡村引领贫困户脱贫。摄影:罗连军

  让困难群众鼓起“钱袋子”摘掉“穷帽子”

  我省坚持把稳定增收和持续发展作为脱贫攻坚重中之重。

  “我们的牦牛肉都是依托果洛本地合作社养殖后收购加工的,真正帮到了建档立卡贫困户。”果洛金草原有机牦牛肉加工有限公司负责人马良告诉记者,公司按照“发展特色产业,促进精准扶贫”的发展路子,目前累计带动贫困户536户、2324人实现脱贫,分红1893.3万元。

  果洛藏族自治州7911户贫困户将草场、牲畜等生产要素折股入社,在全州157个合作经济组织、178个产业化基地的带动下,贫困群众持续鼓起“钱袋子”、摘掉“穷帽子”,使得1.39万户4.72万人增收。

  “我们把牛腩推介到上海,和上海的电商平台达成合作,他们对于果洛天然放牧的牦牛肉十分喜欢。”与此同时,果洛金草原有机牦牛肉加工有限公司还借助省里搭建的产销平台,把牦牛产品积极推介到内地市场,进一步拓宽市场的同时,也拓宽了贫困群众的增收渠道。

  随着消费升级,我省牦牛、青稞产业也积极拥抱新市场,将牦牛、青稞产业发展同消费扶贫深度融合,大力推广牦牛、青稞产业的扶贫产品,推动“青字号”农牧特色品牌的全国化、市场化发展。依托高原资源禀赋,我省持续做大做强牦牛、青稞产业,努力把牦牛、青稞产业打造成脱贫增收的“新极点”。

  除了“青字号”的农牧特产,以刺绣、唐卡、藏毯、银铜器等为主的高原“青”字民族手工艺品牌,也颇受市场欢迎。互助土族自治县素隆姑刺绣有限公司以独特的土族盘绣为切入点,用民族文化带动经济发展,做大我省非物质文化品牌,将传统文化元素和现代元素在刺绣中呈现,加大新产品研发,助力脱贫攻坚。

  互助县素隆姑刺绣有限公司免费培训贫困户和农村留守妇女,提供原料,签订半成品收购协议。在贫困村设立基地和扶贫车间,辐射带动4000余名农村妇女参与刺绣手工艺品制作,其中贫困群众200余人,人均年增收2万多元。

  全省1622个贫困村村均290千瓦光伏扶贫项目建设全部建成、并网发电,村均集体经济年预期收益达到40万元。在全省2358个有贫困人口的行政村每村投入100万元,扶持发展村集体产业。截至目前,全省4146个行政村中,已有91.3%的村实现集体经济收入“破零”。

  真正实现搬得出稳得住有产业能致富

  打赢脱贫攻坚战这场硬仗,防止返贫是重要举措。

  全省上下对照“四个不摘”要求,在全国率先制定《关于巩固脱贫成果的实施意见》,强力推进产业扶贫、培训就业、义务教育、健康卫生、住房安全、基础设施、环境整治、低保救助、精神脱贫等“九大后续巩固行动”,确保各项脱贫成果能稳定、可持续。

  在海东市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乐都区七里店新型社区,“海东·无锡希望学校”正拔地而起,项目建成后将有效解决安置群众子女上学问题。这是我省持续强化易地搬迁后续扶持,以帮助贫困群众解决户口迁移、上学就医、社会保障等实际困难的一个缩影。

  互助土族自治县投入5.1亿元完成8个乡镇16个村1540户搬迁任务,配套实施雨污管网、村级广场、天然气入户、集中养殖区等基础设施项目,引导发展特色种养、乡村旅游、酩馏酒酿造、温室大棚等多元化产业项目,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真正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有产业、能致富”的目标。

  同时,深入开展8个县“精准防贫保”试点,坚持“返贫预警、骤贫处置、脱贫保稳”原则,瞄准边缘人口和脱贫不稳人口,抓住因病、因学、因灾等致贫返贫关键因素,通过保险救助,降低致贫返贫风险。逐年提高低保救助标准,进一步强化对特殊困难群体的兜底保障,全面落实低保、医保、养老保险、特困人员救助供养、临时救助等综合社会保障制度政策,切实减轻致贫返贫压力。

  脱贫攻坚,就是要“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我省新建各类残疾人、老人托养机构15所,实施养老服务设施能力提升项目41项;对全省94所养老机构和特困供养机构实施能力提升建设,为2000名残疾人提供托养服务,无障碍设施改造1000户,全省“十三五”期间6.4万名特殊困难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全面改善。

  凝心聚力打赢深度贫困地区攻坚战

  我省始终把年度绝对贫困“清零”的重点和难点放在深度贫困地区,扎实推进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三年行动方案》落实,安排深度贫困地区财政专项扶贫资金42.72亿元,落实行业部门投资82.87亿元。并从省直机关和已摘帽市(县)抽调50名业务骨干,采取巡回指导与定点选派相结合的方式,增强深度贫困地区攻坚力量。

  坚持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科学编制“十四五”巩固脱贫成果规划,把脱贫摘帽县作为乡村振兴的重点予以优先扶持,保持帮扶政策和支持力度连续稳定,用乡村振兴措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结合青海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示范省、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探索走好绿色发展道路,实现生态保护与民生保障共赢互促。持续推进高原美丽乡村建设、厕所革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升级改造等项目实施,建设一批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生活富裕、生态宜居的美丽村庄。

  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持续激发贫困群众自主脱贫的内生动力。互助县在全省率先开展移风易俗助力脱贫攻坚行动,南门峡镇和台子乡村民张明芳与吴维顺将约定彩礼从14.6万元降为6万元,“这可帮家里减轻了好大一笔负担,这政策定得好!”互助县制定出台了《互助县农村红白喜事标准参照指导意见(试行)》,明确彩礼不超过6万元、婚宴酒席每桌成本控制在600元以内,有效防止“因婚致贫、返贫”问题出现。并通过对产业发展先进户进行奖励、公开表彰宣传脱贫“光荣户”、选树脱贫攻坚先进典型等措施,树立了“奖优不扶懒”的鲜明导向。

  坚持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并重,用好国家生态保护政策,加大对脱贫地区、脱贫人口的支持力度,推动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相协调、脱贫致富与可持续发展相促进,使农牧民群众从生态保护与修复中得到更多实惠,实现脱贫攻坚与生态文明建设互促双赢。果洛州构建实施“生态管护+精准脱贫”的模式,安排5996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从事生态管护工作,有力促进了生态、生产、生活“三生共赢”的良好局面。

  风雨兼程奏凯歌,号角催征搏今朝。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我省将不遗余力、一鼓作气、再接再厉,坚决夺取脱贫攻坚战的最终胜利,确保与全省人民一道迈入小康社会。

  【视点短评】

  不获全胜决不收兵

  170个贫困村、7.7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退出,17个计划退出县也有望顺利实现摘帽,全省绝对贫困“清零”的目标已基本实现。这是我省脱贫攻坚的最新“战果”,彰显了全省上下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心。

  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防止返贫是重要举措。

  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全国两会参加甘肃代表团审议时说,脱贫攻坚不获全胜决不收兵。贫困县摘帽后,也不能马上撤摊子、甩包袱、歇歇脚,要继续完成剩余贫困人口脱贫问题,做到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

  为此,我省扎实开展“九大后续巩固行动”,保持摊子不撤、频道不换、重心不移、力度不减。对照“四不摘”要求,研究制定《关于巩固脱贫成果的实施意见》,通过渐退帮扶,保持政策连续稳定,织密织牢防止返贫的“安全网”。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扶贫工作重心将转向解决相对贫困,扶贫工作方式将由集中作战调整为常态化推进。我省坚持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接续推动农牧区群众生产生活改善,着力推进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消费扶贫,变“输血”为“造血”,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实现全面小康梦想。

  脱贫攻坚越是深入,就越要攻克坚中之坚、解决难中之难。全省上下持续压实脱贫攻坚和后续巩固责任,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守土负责。一大批优秀干部坚守扶贫一线,坚持苦干实干,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坚强保证。

  脱贫攻坚,换了人间。脱贫攻坚是一场持久战,不获全胜绝不能鸣金收兵。为此,我们必须继续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脱贫攻坚决策部署,一鼓作气,全力以赴,决战决胜,不留死角,坚决夺取脱贫攻坚全面胜利,确保脱贫攻坚收好官、交好账,高标准书写好脱贫攻坚的“青海答卷”。

相关新闻↓
[ 打印 ]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主办      版权所有:青海新闻网
未经青海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闻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3120170001 青ICP备19000163号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1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