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检索:

分享到: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互助 “精耕细作”织就“锦绣”农业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巴迎桂 李长钰    发布时间:2021-01-21 17:17    编辑:朱月琴

  油菜花成为“致富花”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拥有全省最大的脱毒马铃薯繁育基地、全省重要的粮食生产及“菜篮子”基地;

  建成北方最大的春油菜杂交油菜制种基地、全国最大的八眉猪保种繁育基地;

  成功创建第一批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荣获“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典型县”“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等国家级荣誉称号……

  “十三五”期间,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从富民强县的战略高度全力推进农业农村工作,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精耕细作”织就“锦绣”农业,农业现代化建设按下“快捷键”,实现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华丽转身。

  如今,走进土乡的乡村田野,一派现代化的气息扑面而来,田成方、路相通、地肥沃,一幅美丽乡村的图画映入眼帘。

 

  反季采摘成新商机

  土地四季生金蔬菜变身大产业

  眼下已是寒冬时节,室外气温不断下降,但在互助县台子乡富农专业合作社的温室大棚里却处处生机盎然。辣椒、西红柿等蔬菜郁郁葱葱,长势良好,并陆续上市,成为市场上抢手的“香饽饽”。

  记者来到台子乡下台二村村民刘应嘉的大棚里,饱满厚实的乐都辣椒、色泽诱人的奶油草莓等作物长势正旺。在这里务工的台子乡楼子滩村村民刘玉娟正和小伙伴们忙着给辣椒缠秧、打岔,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说起今年种植辣椒的行情,刘应嘉高兴地告诉记者,今年乐都辣椒的行情比去年好,批发价格每斤5元左右。就在两天前,她刚刚收获了第一茬辣椒,摘下来700多公斤,卖了7000多块钱。眼下,辣椒长势也十分喜人,平均8天左右就能收获一批。

  刘玉娟告诉记者,她是这里的老员工,一年四季农闲时都在这里打零工,一年能挣一万多元,家门口的工作也让她方便照顾父母。像她一样在这里务工的有40多人。

  有20年种植经验的富农蔬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靳永明说,今年辣椒的总体行情比往年好,产量也比往年高。他种的乐都辣子肉厚水多、品质佳、口感好,目前供不应求,产品也已远销到甘肃、山东等地。

  记者了解到,“十三五”以来,台子乡全力优化种植业结构,大力推进现代高效设施农业建设,积极推进科技农业、特色农业发展和育苗企业,越来越多的群众通过发展设施农业,走上了四季增收的致富路。目前,建设露地蔬菜1600亩、大棚基地450亩、大棚72座,带动周边大棚种植户480户,带动务工人员1600人,其中贫困户300多户,户均增收4200元。

  台子乡红红火火的蔬菜大棚经济是互助县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十三五”期间,互助县蔬菜种植面积达8.5万亩,占全县总耕地面积的7.8%,其中娃娃菜、长白葱等占蔬菜总种植面积的49%。全县温棚总量达1.5万栋,其中塘川总寨基地为全省单体建设面积最大的设施农业基地。2020年,互助县建立各类蔬菜生产示范基地54个,特色蔬菜面积达到5万多亩,从事蔬菜产销的龙头企业2家,合作社达75家,其中有5家国家级示范社。

  “我县蔬菜在满足本地市场的同时,也不断远销甘肃、上海、广东、香港等外地市场,深受外地客商的青睐,互助县也已成为全省重要的‘供港’蔬菜基地,全县蔬菜种植面积占全省蔬菜种植面积的12.8%,占海东市蔬菜种植面积的28.8%。预计‘十三五’期间,全县蔬菜总产量达16.5万吨,蔬菜总产值达6.2亿元。”据互助县蔬菜办主任朱安香介绍,“十四五”期间,互助县将重点建设塘川蔬菜产业强镇和以台子乡为核心的高原蔬菜产业园,大力发展智慧农业,有效带动更多农民增收,丰富城乡居民菜篮子,助力乡村振兴。

  农业采摘助力增收

  药材遍地开花群众赚回三个亿

  来到互助县丹麻镇山城村,一条宽阔整洁的公路贯村而过,明黄色的院墙,醒目的宣传标语,很容易让人找到山城村的“绿色银行”——中药材加工厂。

  走进互助丹山农牧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的药材晾晒加工车间,一股股淡淡的药香扑鼻而来,清雅悠远,直沁心脾。该公司是一家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及加工的村集体经济组织,以“村集体经济组织+建档立卡贫困户+农户”的模式运行,将中药材产业发展与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脱贫增收衔接起来,推动当地农业升级和农民持续增收。

  这些年,山城村村民依托当地气候高寒阴湿、土壤肥沃的条件,种植当归、黄芪、党参等多种优质中药材,让药材在山城村牢牢扎下根脉。

  据山城村“第一书记”张世金介绍,2020年以来,公司以保护价收购了本村2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和10户边缘户的自种药材,并辐射带动了全村及周边210户家庭的中藏药材种植。同时,在加工生产环节解决了10个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就业问题,为每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增加收入3000元左右,村集体也增加收入5万元,实现了村集体、公司和村民的“三赢”乃至“多赢”,用“村集体经济组织(公司)+建档立卡贫困户+农户三赢”的“金钥匙”,启动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加速度”,为进一步促进丹麻镇中藏药产业的发展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了基础。

  药材收入好,一靠品牌二靠技术。为了让中药材种植更加科学规范,每年春耕春播时,互助县农技专家的身影便经常出现在丹麻镇的田间地头,他们手把手指导村民栽培技术,从源头上保证中药材品质,也为贫困群众铺好了产业致富路。

  村民贾生英一大早赶着“热头”,在自家房屋的暖廊里搅晒着丰收的中药材。为了扩大药材的种植规模,他在2019年购置了1台大型农机具,2套种植作业设备,还购买了药材种苗。“这些种植设备帮了我大忙,当年收益了6万余元。”靠着药材种植脱贫致富,贾生英成为了“脱贫光荣户”,政府还奖励他一辆三轮农用车。贾生英和老母亲在2019年春节前夕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房。

  近年来,互助县整合国土绿化各类资金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产业,推动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在互助县,像贾生英一样的村民有很多,他们依托中药材种植产业让孩子们有更好的教育、自己也有了稳定的工作和满意的收入,生活像芝麻开花节节高。

  “十三五”期间,在县农业部门的扶持下,互助县大全种植营销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大全,以中藏药材种植、销售为主业,建成了全省唯一一家专门经营大黄的营销合作社,带动五峰镇、威远镇等地农户近七百户种植当归、大黄、黄芪等1000余亩,年产量700余吨,年产值1280万元,远销全国各地。

  王大全告诉记者,他的药材种植合作社成立于2009年,刚开始种植规模小,随后县农业部门给了他很大帮助,比如投资达300多万元的晾晒棚、工具等,助力他发展中药材产业,并带动了周边的农户700余户。“今后我们合作社主要还是以药材加工为主,带动周边的农户进行种植。目前,药材远销云南、广东、广西等地,销路不成问题。”王大全说。

  记者了解到,截至2020年,互助县中藏药材种植面积达6万亩,产量达4.5万吨,带动群众增收3亿元以上。

  合作社拓宽就业路

  龙头企业领跑绿色农业唱主角

  “十三五”期间,互助县把着力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变美作为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发展精细种养业、精深加工业、精美休闲观光农业为突破口,紧紧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聚焦保供给、保收入、保生态,全力推进现代农业、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农业农村重点工作,一幅情系全力保障民生的壮阔画卷正徐徐展开。

  隆冬时节,穿梭在互助县五峰镇转咀村内,村道里来来往往收购油菜籽的车辆络绎不绝,开袋质检、上秤称重、核算价格,颗粒饱满的高品质油菜籽以每吨高于市场价200元的价格被收购,让农户喜上眉梢。

  转咀村村民王德付告诉记者,2018年,村里成立了转咀村泽农种植专业合作社,并与青海通达油脂加工有限责任公司结成合作经营伙伴,注册“格桑花”品牌菜籽油。同时,合作社以每吨高于市场价200元的价格从农户手里收购油菜籽,增加了群众收入。

  转咀村位于互助县五峰镇北部,属半浅半脑山地区,2015年村民人均收入不到3700元,被列为贫困村。为解决转咀村“榨油坊”产量低、食品安全难达标等问题,青海通达油脂公司与村“榨油坊”联姻,将合作社经营模式转变为企业化、规模化经营,并通过注册“格桑花”牌菜籽油商标,提升了转咀村菜籽油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让贫困户稳定增产增收、脱贫致富。转咀村于2018年年底实现全村整村脱贫。

  通达油脂是互助县一家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龙头企业,2019年产值为1.2亿元,在全县范围内收购菜籽10427吨,带动全县10家专业种植合作社和233户农户增收,每户平均增收近2万元。

  记者了解到,“十三五”期间,互助县投资250万元扶持了青海通达、青海中厚、威斯顿、海东丝源4家省级以上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累计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8家,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492家,培育家庭农牧场450家;培育新型职业农民9708人,认定新型职业农民1408名,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和大学生村官1600人。随着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升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延伸了产业链、提升了价值链、拓宽了增收链、构建了生态链,推动形成了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生产要素相互渗透、经营主体协调共进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规模化经营水平逐年提高。

  同时,互助县抢抓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示范省和海东全域绿色有机农产品示范区建设新机遇,扎实开展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2019年推广7.75万亩。2020年,以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为重点,推广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40万亩,超过全省总面积的1/8,超过海东总面积的1/3,成为全省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主战场。建成万亩示范区2个、千亩示范区38个,化肥、农药使用量分别较2018年减少41%和30%,示范区实现了有机肥替代化肥、绿色防控技术、农业保险全覆盖,做到了有机肥资源利用到位、农产品品质提升到位,奏响了一曲绿色农业发展的变奏曲。

相关新闻↓
[ 打印 ]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主办      版权所有:青海新闻网
未经青海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闻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3120170001 青ICP备19000163号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1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