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检索:
您的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青海新闻网  /  2021青海两会  /  权威发布

分享到:

青海省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2021年1月30日在青海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
青海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21-02-18 08:26    编辑:何继红

  受省人民政府委托,现将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1年计划草案提请省十三届人大六次会议审议,并请政协各位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2020年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0年是我省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全省上下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在省人大、省政协的监督支持下,认真执行省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审查批准的《政府工作报告》、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及省人大常委会十八次会议审议批准的《关于优化调整2020年经济工作任务和“十三五”规划纲要部分目标的报告》,落实省人大常委会审议意见,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全省经济稳中求进、进中向好,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5%,“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历史性成就,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为顺利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疫情防控有力有效,率先实现清零。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第一时间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建立五级防控体系,严格落实“四早”措施和“四个集中”,整合优质医疗资源全力科学救治病患。一个月内18例确诊患者全部治愈出院,两个月内转入常态化防控,率先在全国实现疫病、密切接触者隔离观察、疫点消杀、重点防控区、非重点防控区“五个清零”,以低风险地区的责任担当为全国防控大局做出了贡献。最大限度保障防疫物资需求,累计生产口罩4894万只,投放消毒液、医用酒精近千吨。集中精干医疗力量和宝贵物资支援湖北抗疫,圆满完成医疗救治和护理任务,得到国家和湖北省的充分肯定。认真落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要求,推动应急防控向常态化防控转变,坚持联防联控、群防群控,紧盯中高风险地区,强化重点人群、重点环节防控,进一步压实秋冬季防控责任,进口冷链食品实现全程可追溯,确保了未出现新增本土确诊病例,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二)复工复产快速精准,走在全国前列。科学研判疫情走势,及早提出“六个两”目标,两线作战、两手发力,以超常规举措力求把耽误的时间抢回来,在全国率先实现复工复产、复商复市、复学复课,中办国办调研组给予“早全准透实快”的高度评价。坚持精准施策助企纾困,出台全力抓“六保”促“六稳”若干举措,制定复工复产27条政策措施和22条补充规定,及时配套财税、金融、扶贫、就业等一揽子政策,为市场主体减负85亿元。坚持靶向发力,针对市场主体防疫难、开门难、开了门更难的问题,开专线、建专网、通专号、组专车、设专码,迅速搭建“五专”服务体系,办理解决诉求1.3万件。创新构建“四个集中”服务模式,召开复工复产政策兑现会,举办重大项目集中审批签约活动,开通“融资贷款专列”,集中审批重大项目111项,集中签署44项信贷协议,签约金额达563亿元。在系列政策“组合拳”助推下,我省复工复产指数全国领先,各类市场主体逆势增长,累计达到49.8万户,增长11.6%。

  (三)产业发展逐步企稳,复苏步伐加快。针对疫情对不同产业造成的影响,坚持因业因时施策,以产业稳支撑了经济稳。农业基础地位稳固,增长4.5%。粮食总播种面积435万亩,总产连续13年保持在100万吨以上,地方储备粮规模达到52万吨,粮食安全得到有效保障。“菜篮子”生产供应稳定,蔬菜产量150.9万吨,牛羊出栏963万头只,生猪生产恢复步伐加快、出栏45万头。实施工业领域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发展行动,规上企业开工率达99.8% ,上下游对接283.5亿元,产销率达97.9%。工业用电量、铁路货运量分别增长2.9%、7.2%,工业基本面平稳。新增长点加快形成,时代新能源动力及储能锂电池二期、比亚迪PACK生产线建成投产,中复神鹰碳纤维碳化生产线试车成功。服务业稳步恢复,降幅逐季收窄,全年增长0.1%,成功扭负为正。信息传输等营利性服务业高速增长,电信、邮政业务量分别增长29.9%、18.4%,交通客运量降幅持续收窄,货物周转量增长4.3%。乡村游、自驾游、生态游等新业态带动旅游业回升,东台吉乃尔湖等景点成为网红打卡地,阿咪东索旅游区成功创建国家5A级景区,刚察县入选全国全域旅游示范区。

  (四)新兴动能加速培育,引领作用明显。强化创新驱动,聚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竞争新优势加速形成。扎实推进清洁能源示范省建设,初步建成海西、海南两个千万千瓦级清洁能源基地,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达90.2%,成为全国新能源装机占比最高、集中式光伏发电量最大的省份。世界首条高比例清洁能源特高压输电大通道—青豫直流工程双极高端投运,全省净外送电量增长24%。“百日绿电三江源”、全省绿电31日再次刷新清洁能源供电世界纪录。部署重大科技专项,冷湖天文观测基地首架天文望远镜正式启用,高纯硅材料国家企业技术中心获批。全面创建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示范省,化肥、农药使用量分别减少40%、30%以上,青稞、牦牛、藏羊等“青字号”优势品牌效应显现。循环经济发展蹄疾步稳,甘河工业园通过国家循环化改造终期验收,三大工业园区循环经济占比超过60%。数字经济加快发展,5G网络加速落地,西北首台根镜像服务器上线运行,西宁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启动建设,海南州大数据产业园投运。平台经济加速成长,直播带货等平台作用突出,青海青稞和牛羊肉交易中心交易额达到31.8亿元。

  (五)投资消费协同发力,需求持续回暖。直面疫情对需求端造成的严重冲击,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基点不动摇,投资消费拉动作用充分发挥。多措并举稳投资,压实各方责任,促开工强督导,190项重点项目全部开复工,整体早于往年、好于往年,完成投资1191亿元。格库铁路全线开通运营,西成铁路、西宁机场三期、张汶高速同赛段等重大项目开工,那棱格勒水利枢纽、玉树机场改扩建等工程进展顺利。开展西茶城际铁路等项目前期研究,谋划“两新一重”重大项目422项、总投资8295亿元。落实中央预算内资金142.8亿元,争取地方政府债券、抗疫特别国债415亿元。创新举措复苏消费,开展惠民暖企健康消费行动,参与人次近1200万,累计让利4亿元,带动消费74亿元,探索出了立足省情提振消费的新路子。出台政策大力发展早间、夜间经济,相继开展美食季、节日畅购、油网便购等系列促消费活动,批发和零售业商品销售额增长6.3%,住餐行业全面回暖,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增长38.2%,限上企业网络零售额增长1.7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降幅控制在7.5%。

  (六)生态治理力度加大,环境质量优良。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化“三个最大”省情认识,站在“国之大者”的高度谋划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持续筑牢。扎实推进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三江源、祁连山(青海片区)体制试点通过评估验收,全面启动三江源国家公园设园工作,在全国率先完成自然保护地调查评估。编制《黄河青海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开展“守护母亲河、推进大治理”专项行动,黄河上游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实验室挂牌成立。出台保护中华水塔行动纲要和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实施意见,实施“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常态化开展排污权交易,碳汇交易实现零突破。统筹实施三江源二期、祁连山等重点生态工程,国土绿化提速三年行动计划圆满完成,修复治理草原517万亩、完成营造林327万亩。平安区、河南县被命名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县)。提高站位处置木里煤矿非法开采问题,从严从速全面启动木里矿区及祁连山南麓青海片区环境综合整治三年行动,11个矿井主体治理工程基本完成,两月见型打基础、当年建制强保障的目标总体实现。统筹推进两轮环保督察问题整改,第一轮80%以上的整改任务已完成或达到序时进度,第二轮48项整改任务扎实推进、群众举报办结率达95%。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稳步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启动三江源清洁供暖试点,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97%,地表水环境质量稳中向好,三大河流干流出省断面水质稳定在Ⅱ类及以上,青海湖等重点湖库水质优良稳定,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持续降低,污染防治攻坚战国家考核优秀。

  (七)改革开放深入推进,活力不断释放。全面落实中央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部署,着力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持续激发市场活力。开展“优化营商环境年”活动,深化“放管服”改革,取消调整37项行政审批,104项政务服务实现网上通办,75项实现“不见面”和“一次不用跑”,企业设立登记时间压缩至3个工作日,项目审批缩短至30个工作日。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初步建立,“青信融”小微企业平台首贷上线试运行。稳妥进行盐湖、省投司法重整,“僵尸企业”出清率达92.7%,省属企业资产负债率下降10.7%。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清欠任务全面完成。县域农信社股份制改革实现全覆盖。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有序推进,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体系基本建立,生态环境机构垂直管理制度改革完成。西宁综保区和西宁、海东跨境电商综试区等开放平台建设加快,格尔木物流枢纽列入国家重点推进名单。开行7列铁海联运班列和2列中欧班列,合同利用外资增长25%。举办“青洽会”、生态博览会、清洁能源论坛,招商引资到位资金610亿元。组织开展援青十周年系列活动,援青机制进一步健全,落实援青资金19.6亿元,实施项目383项。

  (八)脱贫攻坚取得胜利,民生福祉增进。年初承诺的民生实事全部兑现,民生投入占财政支出比重保持在75%以上,在疫情冲击的困难情况下坚决兜牢了民生底线。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历史性解决,现行标准下全省42个贫困县(市、区、行委)、1622个贫困村全部“摘帽”,53.9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安排专项扶贫资金59.4亿元实施“九大后续巩固行动”,村集体经济全部“破零”,实现电子商务进农村贫困县域全覆盖和基础金融服务村级全覆盖,拉面、青绣等扶贫产业初具规模,72.2万千瓦扶贫光伏全部建成。全面完成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回头看”和国家考核反馈问题整改,高标准完成脱贫攻坚普查。就业形势稳定向好,开展稳就业“四送”活动,发放稳岗返还资金5.7亿元,兑现各类补贴6.1亿元,组织职业技能培训11.6万人次。城镇新增就业6.2万人,农牧民转移就业111.6万人次,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89.4%,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1%,综合施策促进就业形势稳定向好等3项典型经验做法受到国务院通报表扬。社会事业持续进步,开工建设137所义务教育学校,全面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核酸检测实验室实现县(市、区)全覆盖,包虫病等地方病流行趋势得到基本遏制。开工建设城镇棚户区1.1万套、老旧小区改造5万套、农牧民居住条件改善工程3万户。社保兜底作用突出,发放各类社会救助资金26.8亿元,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10.3%、11.6%,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3%。切实保障基层“三保”,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6%,支出增长3.7%,市州县可用财力突破700亿元,所有县区运转平稳。保供稳价扎实有效,先后投放政府储备肉近4000吨,发放临时价格补贴2.6亿元,CPI涨幅连续回落,全年控制在2.6%。

  二、2021年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和主要目标

  2021年是建党100周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开启之年,做好全年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意义重大、责任重大。经过长期积累,我省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呈现出生态文明建设攻坚期、转型升级关键期、竞争优势重塑期、改革开放深化期“四期叠加”的特点,但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较低层次的基本省情没有变、经济社会发展上升的总体态势没有变,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不少机遇和优势条件。一是我国发展仍处在战略机遇期,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有超大规模市场做支撑,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为全省经济平稳运行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二是国家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共建“一带一路”、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给我们带来新的重大机遇。中央继续加大对四省涉藏工作支持力度、开展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援青、推动兰西城市群建设等,给我省注入了新的强劲动力。三是省委坚持生态保护优先,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共同守护好地球“第三极”,培育发展“四种经济形态”,创建“五个示范省”的总体布局,清晰描绘了新青海建设新蓝图,为我们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指明了方向和路径。四是通过“十三五”时期的奋斗,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建设取得重大成就,我省经济实力、生态质量、基础条件大大提升,发展的稳定性、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不断增强,生态屏障优势、绿色发展优势、通联区位优势更加凸显,为乘势而上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奠定了重要基石。

  但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长期来看发展不足仍是我省现实之困,区域差异仍是协调难题,转型缓慢仍是发展瓶颈,创新不足仍是最大制约,社会治理仍是压力所在,长期性、结构性、区域性矛盾难以在短期内解决。2021年在宏观经济难有明显改观的大环境下,经济社会发展还有不少困难制约。一是产业转型升级任重道远。传统产业规模大、产品附加值低、资源依赖度高,产业结构短粗重问题在疫情冲击下更加凸显。新兴产业企业少、规模小、竞争力弱,高技术制造业大幅下降。大部分产业原材料和产成品市场“两头在外”,传统比较优势在激烈竞争中不断削弱。二是实体经济困难较多。市场有效需求总体趋弱,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连续12个月走低。企业利润空间收窄,规上企业亏损近4成,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尚未根本缓解。旅游、住宿餐饮、交通运输等行业仍处下降区间,服务业复苏缓慢。三是需求依旧偏弱。投资增长持续承压,大项目接续不畅,企业投资意愿不强,重点地区投资下降。消费回暖面临挑战,居民储蓄倾向有所增强,石油、汽车等大宗商品消费支撑不足。对外贸易低位徘徊,进出口商品结构仍处于较低层次,外贸企业应对外部压力、参与国际循环能力不足。四是保基本民生任务艰巨。就业占比较高的第三产业仍在恢复期,总体吸纳就业能力有限,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加大。社会事业领域仍存在不少短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任务较重,城乡居民增收动力不足。财政收入增长空间有限,基层“三保”刚性支出需求有增无减。此外,省属出资企业间“破圈解链”难度大,不良贷款率偏高,疫情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压力较大。对这些问题,需引起高度重视,在今后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根据省委十三届九次全会部署,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深入落实“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坚持系统观念,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科学精准落实宏观政策,推进“一优两高”,建设“五个示范省”,培育“四种经济形态”,努力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强化科技战略支撑,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确保“十四五”开好局,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力争增长6%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左右;城镇新增就业6万人以上,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105万人次,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3.5%以内,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全省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保持在88%以上,长江、黄河干流、澜沧江水质保持在Ⅱ类以上,湟水河出省断面水质达到Ⅲ类,节能降碳减排控制在国家规定目标以内;粮食总产量保持在107万吨以上。

  以上目标通盘考虑了疫情走势、外部环境、内部经济恢复态势和市场预期,体现了底线思维,与“十四五”规划进行了较好的衔接,既实事求是、遵循规律,又积极进取、提振信心,兼顾了需要和可能。在形势更加错综复杂、不确定因素依然不少的情况下,实现上述目标需付出艰辛的努力。

[1]  [2]  下一页  尾页
相关新闻↓
[ 打印 ]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主办      版权所有:青海新闻网
未经青海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闻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3120170001 青ICP备19000163号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1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