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烤炉般的温度、刺耳的噪音、刺鼻的气味……4月25日,走进青海桥头铝电股份有限公司电解一车间,铝电解槽熔炼的特殊气味充斥着整个空间,在这样的特殊工作环境中,王军玉坚持了近18年。
摄影:祁晓军
工作很辛苦,但他坚持了18年
走进王军玉工作的电解一车间四工区,工人们忙得热火朝天。放眼望去,人群中,王军玉跑前跑后,正忙着给工人们安排工作、指导操作。成为铝电解工近18年,如今的王军玉已经是行业内的佼佼者,是冶金工程师、铝电解高级技师,担任着电解厂电解一车间四工区区长一职。
2004年7月,大学刚毕业的王军玉考入青海桥头铝电股份有限公司任职,虽然工作岗位和自己的专业不对口,但能在家门口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王军玉很满足。
“刚开始是半年的培训,之后正式上岗,干的都是体力活,感觉每天都很累,总是睡不醒。”王军玉说。虽然工作辛苦,但王军玉最终坚持了下来。
创新探索,为节能降耗做研究
“能吃苦,身上有一股韧劲。”在同事眼中,王军玉身上总有很多令人钦佩的闪光点。在枯燥的工作中,王军玉萌生了应该为铝电解实际工作做点什么的想法,他开始着手探索如何节约成本,降低劳动强度和优化工艺流程。
说干就干,2009年起,王军玉和同事们开始钻研如何用更少的电,生产出更多的铝。作为“铝电解槽低电压节能与减排综合技术创新和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的践行者,他和攻关团队经过为期5年的攻关试验,最终成功将铝电解槽的平均电压由4.18伏特降至3.92伏特,使每吨铝的直流电耗降低了约850千瓦时。这项研究,也让公司每年节约电费5865万元。2014年12月1日,项目顺利通过青海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现场验收,为青海省电解铝企业铝电解槽低电压生产开创了先例。
作为工区技术负责人,王军玉组织开展了“240KA铝电解槽电流效率提升和综合节能技术应用”的技术攻关,降低电解槽平均电压,优化了技术条件参数匹配,提高电解槽经济技术指标,使每吨铝直流电耗降低128千瓦时,每吨铝成本降低109元;实验应用电解槽高温烟气焙烧技术,焙烧一台电解槽节约焙烧成本1.3万元;通过尝试在高温烟气焙烧槽使用破碎料装炉,将装炉冰晶石用量由原来的10吨降至200公斤,每台槽节约冰晶石9.8吨,每台节约成本4.45万元。
带领大家比学赶超
不论是在节能减排方面,还是在处理难题中,王军玉总是冲在队伍的最前方。因工作认真、吃苦耐劳、创新意识强,2011年,他被升为电解作业长,后来,又升为电解一车间四工区区长。
“铝电解工区的温度达到900多摄氏度,这里火星四溅,一不小心衣服就会被烧坏。”王军玉说,正因如此,公司工会特别关心广大员工,不仅经常给大家配发烫伤药,还给大家配发工作服、防护服。
去年,王军玉获得“青海省工人技术明星”称号。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王军玉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入党时的铮铮誓言,在技术上精益求精,在解决技术难题、创新创造、降本增效、人才培养、全面质量管理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不断创新,忘我进取,是王军玉制胜的法宝,如今的他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金牌铝电解工。
因工作强度大、工作环境差,电解工岗位流动性较大,而王军玉负责的工区一直很稳定。在王军玉的带动下,工区掀起了“学技术、比技术、争做工人技术明星”的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