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检索:

创新驱动迈上高质量发展之路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22-06-04 08:56    编辑:王海莲

  原标题:【牢记嘱托 实干笃行——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青海重要讲话精神】创新驱动迈上高质量发展之路

海东河湟谷地绿意盎然。

青海中控太阳能发电有限公司员工正在实验室进行科研实验。

爱老幸福卡让老年人享受更多的“智慧养老服务”。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2021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视察时强调,要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深化改革开放,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攻坚克难,开拓创新,在推进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不断取得新成就,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青海篇章。

  回眸奋进之路,在高质量发展的“浪潮”中,青海省始终以“大考”的韧劲巩固提升高质量发展成果。科技创新成果累累、品牌产品享誉省内外、数字服务崭露头角……青海正向世人递出一张张与以往不同的“高质量青海名片”,从河湟谷地到青南牧场,从三江源头到光伏矩阵,无不彰显着能源工业、智慧农牧业、国家公园示范省、生态旅游、高质量服务发展的“蝶变之路”,以高质量引领发展的脉络也越发清晰。

  “创新化”技术赋能高质量发展“新曙光”

  “加大科技创新,是支撑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科技创新保障能力持续增强——

  作为高新技术创新企业,青海中控太阳能发电有限公司每年投入600多万元用于科技创新和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公司总工程师樊玉华说:“今年1月份,公司和浙江的一家企业合作研发了一款国产冷盐泵,冷盐泵主要用于热熔盐上塔,是保障光热发电的核心设备,这样便无需再依赖进口,填补了这块技术改革的空白。”一直以来,青海中控通过自主研发以及同国内企业合作,从自主研发的太阳能光热发电技术,到攻克24项难题,像日本进口的涂料、美国和意大利的阀门等设备相继实现国产化。目前,公司各项设备已实现95%的国产化率。

  “一头连着科研,一头连着市场,全力打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高质量通道。”

  科技项目协同创新活力迸发——

  今年2月份,青海省农林科学院承担的重大科技专项“专用型马铃薯产业高质量发展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项目顺利验收。这一项目不仅培育出13个适合青海种植的专用型马铃薯新品系,还创新用彩色新品系开发出彩色薯片、薯条、薯丁等新产品。此举开启了青海省彩色马铃薯育种的先河,填补了国内育成品种中没有薯条专用型品种的空白。

  多年来,青海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持续推动经济由“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着力打造高原战略科技力量,特色优势领域关键技术创新持续为青海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活水。

  “品牌化”产业赋能高质量发展“新力量”

  枸杞蜂蜜、枸杞酒、枸杞饮料、枸杞泡腾片……走进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枸杞交易中心,种类繁多的枸杞特色产品让人目不暇接。一串串鲜红欲滴的“小红果”不仅连接起了格尔木市村民们的“甜蜜”致富路,也逐步壮大了柴达木枸杞品牌产业。

  “目前交易中心已经入驻商户100余家,交易量达到1.2亿元。”交易中心负责人说。

  以特色产品为依托,探索枸杞发展新路子,格尔木市通过完善机制、搭建平台、加强维权、优化服务等系列举措,全力打造“枸杞劳务品牌”,助力枸杞产业实现转移就业、劳务增收、产业发展“三赢”。

枸杞采摘。资料图片

  “过去的一年,大格勒乡大力发展枸杞特色农业,农民收入稳步增加,农民人均收入达4.1万元。毗邻109国道的‘杞红驿站’基本建成,村集体经济实现多元发展,各村村集体收益突破30万元。”大格勒乡党委副书记、乡长巨海燕说,打品牌创特色,提升市场竞争力,把大格勒乡枸杞打造成世界名牌产品,以枸杞品牌带动特色旅游业发展,是该乡目前努力的方向。

  根据省统计局统计,2021年第一产业增加值352.7亿元,年均增长4.6%。2021年牛肉、羊肉产量分别为21.3万吨和12.3万吨,年均分别增长9.8%和1.2%;奶类产量35.6万吨,年均增长1.6%。

  现如今,以青海牦牛、藏羊、青稞、枸杞为主的有机特色农畜产品品牌已享誉省内外。在高质量发展引领下,青海将继续大力发展品牌农业,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着力构建“品牌强农”产业高质量发展体系,持续打响“生态青海绿色农牧”品牌。

  “数字化”服务赋能高质量发展“新活力”

  谈起数字化,人们往往都会先联想到互联网下的大数据和生产线上的自动化,但从根本上说,数字化是运用“互联网+大数据”思维,探索出一条服务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

  伴随着互联网和新技术的发展,社区服务已经进入了新时代。走进西宁市城中区南滩街道办事处农建社区服务大厅,一块名叫“众家智慧社区大数据管理平台”的大屏幕吸人眼球,屏幕上显示着不同的图像数据图,在这些数据的背后,是社区工作人员准确地掌握社区老年人基础信息的“智慧密码”。

  “‘智慧社区/智慧养老综合服务体系’是以社区网格为基本单位,实施社区老年人基础信息采集、录入及更新,实现各部门的数据联动和资源共享。将线上服务与线下资源融合,做到养老服务的精准化供给,实现养老资源的最优化配置。”众家智慧社区运营总监娄海栗坚信从“数字化”走向“智慧化”是智慧社区未来发展的方向。

  “数字化”服务带来的惊喜,不止于此。青海喜玛拉雅青稞酒业有限公司在疫情防控期间就体验到了税收大数据带来的好处,“通过网上申请办理业务,留抵退税的审批速度非常快,20.07万元的退税款很快就收到了,眼下这笔资金就可以用到弥补亏损及疫情防控上,帮了我们一个大忙。”

  从“马路”到“网路”的转变,青海省税务部门依托青海省政务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开发8条对外提供数据通道,12个数据获取接口,实现214项涉税事项能够网上办,进一步建立了长效、安全、畅通的数据共享交流通道。2021年全省纳税人通过“非接触式”办理涉税事项占比达90.56%。

  在“数字化”的加持下,“智慧服务”和“智慧政务”也逐步成为推动社会各领域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及时雨”,为青海稳经济、转结构、促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活力”。

  采访手记:不负重托谋求高质量发展

  2021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到青海视察并发表重要讲话,赋予青海要走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的时代重任。一年来,青海各族儿女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明确了将建设产业“四地”作为推动青海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和行动路径。在发展中,青海因地制宜、扬长补短,发挥自身特点和优势,在这片高原大地上不断探索、延伸,并取得了丰硕成果。

  2021年,黄河青海流域35个县(市、区)共完成国土绿化面积29.44万公顷,实现荒漠化、沙化土地“双缩减”,为改善沿黄城乡生态环境,提升人民生态福祉,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作出了积极贡献。这一亮眼的成绩引发省内外广泛关注和社会热烈反响,而在这背后诠释的正是青海省在积极融入和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中扛起源头责任、展现干流担当的重要实践。通过每一次的采访,我们发现青海在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既传递着“青海样本”,也在努力讲好青海“黄河故事”。

  我们常看到一排排旋转的风力发电机擎天而立,一片片光伏电板汇集成蓝色海洋,一座座气势恢宏的水电站奔腾不息,而这正是清洁电能经过整流、逆变、升压等过程,变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资源。近年来,青海瞄准“四地”建设,在清洁能源、特色产业、生态增汇、体制机制等方面挖潜创新,发展壮大优势绿色产业。在采访中,我们也听到了不少真知灼见,“要有序地发展清洁能源产业,防止产能过剩,要用清洁能源生产清洁能源,围绕双碳目标使青海成为国家重要的新型能源产业基地。”如今这些话语,也开始逐步在实现当中,走出了一条“产学研用”相结合之路,持续追求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牢记嘱托,奋力前行。青海真正把重大机遇转化为发展动能,以敢闯敢干的姿态在推动高质量发展,正在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青海篇章。

  专访:坚定不移走具有地方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一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全省上下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青海重要讲话和对青海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立足“三个最大”省情定位和“三个更加重要”战略地位,全面落实“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把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同青海改革发展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打造“高地”、建设“四地”,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近日,就如何推动青海走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记者专访了青海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张纳军和青海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省招商局副局长何志。

  张纳军:省发展改革委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青海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全力建设青海特色现代化经济体系。

  在具体实践中,我们坚持以创新为动力,注重在竞争中把握先机,着力建设产业“四地”,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构建。盐湖资源综合开发有力推进,钾肥等产品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资源安全作出重要贡献,清洁能源装机占比持续保持全国领先,建成全国面积最大的绿色有机畜牧业生产基地,生态旅游正逐步发展成为现代服务业的龙头。

  我们坚持统筹协调,注重融合推进,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区域优势互补格局进一步形成。兰西城市群建设协同推进,柴达木地区特色产业体系已初步形成,环湖地区生态和新能源产业优势凸显,青南地区生态保护与发展和谐共进。新型城镇化和高原美丽乡村建设同步推进,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1%,美丽城镇建设、高原美丽乡村覆盖率分别达84.6%、77.8%,大电网实现县域全覆盖。首个“零碳产业园”绿电工程启动建设,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在全国领先。

  我们坚持改革开放,注重精准发力,着力破瓶颈强合作,发展动力活力持续增强。“放管服”、国资国企、财政金融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对外开放成效显著,西宁综合保税区封关运行,铁海联运班列实现常态化运营。教育、医疗、产业、智力、科技等领域对口援青取得新成效,东西部协作扩面提质、更加给力。

  我们坚持人民至上,注重共富共享,以小财政办大民生,民生福祉持续改善。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果断有力。就业目标超过预期,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稳步增长。公共文化服务惠及全民,整体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高原医学走在世界前列,保障性安居工程扎实推进,保供稳价有力有效。

  何志:全省工信国资系统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扎实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强招商、育主体、防风险、保稳定各项工作,稳住了工业经济基本盘和国有企业基本面,为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以构建产业“四地”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为目标,充分发挥加快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的辐射带动引领作用。以大力实施传统产业改造提升行动为支撑,引导和支持盐湖化工、冶金制造等产业加大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投入,扩大优质产品供给;以大力发展战略新兴产业为突破口,紧扣数字化、绿色化、高端化发展方向,聚焦产业基础好、比较优势突出的锂电、光伏、生物医药等行业及其细分领域,建设战略新兴产业集聚区和先进制造业集群,更好推动工业产业转型升级。

  紧紧围绕“政策、环境、服务”三个领域,聚焦“融资、权益保护”两个重点,持续优化和改善营商环境,加快培育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大企业和生态主导型企业。引导更多大企业对“小巨人”企业开放市场,支持更多中小企业进入龙头企业供应链,培育更多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坚持纾困解难强帮扶与支持创新促升级两手抓,统筹落实系列惠企政策,及时推出更多针对性政策,强化精准支持。引导广大中小企业、民营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成长为掌握独门绝技的“单项冠军”和“配套专家”。

  加快构建各级招商部门为引领、重点地区园区为主体、各相关部门为支撑的协同招商工作格局。充分发挥对口援青、东西部协作、区域经济技术合作等有效机制,突出重点园区招商主阵地作用、优势产业链招商牵引作用,筛选储备一批关联度高、带动性强、符合产业政策和省情实际的招商项目,深入对接一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成长性好的产业项目,支持企业用好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

相关新闻↓
[ 打印 ]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主办      版权所有:青海新闻网
未经青海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闻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3120170001 青ICP备19000163号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1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