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检索:

【牢记嘱托 实干笃行——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青海重要讲话精神】
青海聚焦聚力“四地”建设,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芈峤    发布时间:2022-06-07 08:45    编辑:何继红

草原上的清洁能源。摄影:唐远尧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在72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土地上,自然造化赋予了青海广袤的盐泽、丰富的光照、充沛的水源、别具特色的自然景致、绿色无污染的天然草场……

  “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这是青海的特色,也是青海产业发展的方向。

  回首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来青海视察就明确指出:“盐湖是青海最重要的资源。要制定正确的资源战略,加强顶层设计,搞好开发利用。”“发展光伏发电产业,要做好规划和布局,加强政策支持和引导,突出规范性和有序性。”

  2021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青海,为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出“要结合青海优势和资源,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建设体现本地特色的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大要求。

  青海全省上下倍受鼓舞。青海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按照省委工作要求,坚定信心,用心深学细悟,注重规划引领、强化协同攻关。

  时至今日,青海在加快推进产业“四地”建设上走出了一条适合本地实际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盐湖产业:强链、延链、补链,产业竞争力持续加强

  对于中国这个人口大国而言,粮食生产不仅关系到人民的温饱,还深刻影响到国家安全。青海盐湖生产的作为农业三大基础肥料之一的钾肥,在保障粮食安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63年前的中国,农业需钾,工业需钾,钾肥生产迫在眉睫。几代盐湖人接续奋斗,自主研发的光卤石水采船、反浮选冷结晶、固体钾矿溶解转化、尾盐热溶结晶等一系列技术创新使钾肥产量一路突破至今天的500万吨以上,稳居中国第一,世界第四。

  这不仅代表了察尔汗盐湖在钾肥界的“重量”,更证明了察尔汗盐湖对钾肥这一资源的贡献。

  当然,盐湖的贡献不止于此,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下,青海盐湖着眼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竞争力,从强链、延链、补链入手,提高盐湖资源综合利用效率。

  好消息频传。截至目前,盐湖产业发展突破不断:高纯氧化镁晶体材料技术填补国内空白,率先实现盐湖提锂排放母液镁、锂综合回收利用,率先实现国内IBC电池工业化量产,成功突破高纯氯化锂制备过程除硼关键技术,碳酸镁示范线建成投运,碳酸锂产业稳步发展。并且,盐湖股份重磅回归,2022年第一季度盈利超过34.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35%左右。

  继往开来,青海将继续全面提高盐湖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建设现代化盐湖产业体系,实现强链、延链、补链,推动盐湖资源综合利用向精细化、高质化、规模化发展。

  清洁能源:为全国能源转型提供“青海样本”

  3月23日,在国家工业和信息化产业发展促进中心,青海“多能源电力系统互补协调调度与控制”项目综合绩效评价顺利通过,这是青海电网在多能源电力系统互补协调调度与控制关键技术方面取得的又一项重大突破。对青海乃至全国新能源发电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建设新型电力系统、实现“双碳”目标具有促进作用。

  当前,我国可再生能源占比大幅增长,而青海手握能源发展的独特优势,持续发力,实现了“一路领跑”态势。据统计,截至2021年底,青海省电力装机达4286万千瓦,其中清洁能源装机占90.83% ,新能源装机占比61.36%,持续保持全国最高。

  回首“十三五”开局之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视察时就作出了“使青海成为国家重要的新型能源产业基地”的重要指示,2021年,又亲自为青海发展清洁能源擘画“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的蓝图。

  方向明确,全力以赴。青海着眼助力全国能源结构转型、降碳减排,大力发展清洁能源,由于起步早,冲劲猛,发展成果有目共睹。

  2017年,青海开创性地开展了连续7天168小时全清洁能源供电实践,真正实现了用电“零排放”,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此次“绿电”实践为新型能源产业基地建设、告别化石能源迈出了开创性步伐。

  此后四年,青海更是连续创新开展全清洁能源供电实践,不断刷新世界纪录,创造青海“绿电”奇迹。与此同时,青海统一电力市场机制日趋完善,清洁能源借助市场化手段实现更大范围、最大化消纳。

  基于四通八达的特高压电网强大的远距离传输能力和清洁能源供给消纳能力不断提升,2017年,青海在满足全省用电的同时,创新突破,累计向省外组织输送新能源电量近20亿千瓦时,实现了新能源消纳由省内市场为主向省外市场拓展的重要转变。这也为青海清洁能源大规模开发外送消纳开辟了全新路径。

  全省上下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大刀阔斧地开展绿色能源革命,发展光伏、风电、光热、地热等新能源,打造具有规模优势、效率优势、市场优势的重要支柱产业,光伏产业链日趋完善,建成国家重要的新型能源产业基地。加快发展新能源制造产业,扩大切片及电池、太阳能光伏玻璃等产品规模,加快高效电池项目建设,提高电池转化效能,延伸发展下游逆变器、组件测试等光伏发电系统集成产品,培育产业集群……

  今天,我们可以自豪地说,青海实现了“世界清洁能源发展看中国,中国清洁能源发展看青海”的能源发展新样本。

  生态旅游:世界级生态旅游“品牌”越发闪亮

  近日,在我国著名旅游网站上一组青海自然景观照片引起了众多网友的“驻足”留言,“心旷神怡,来到青海旅游是自然和灵魂的碰撞”“正是这些净化心灵的照片,让我认识了青海”……

  说起生态旅游,青海是富足的;说起生态旅游,青海是知名的;说起生态旅游,青海是自信的。

  婀娜多姿千姿湖、百亩油菜花海金门源、千米观湖栈道龙羊峡、原始森林互助北山、巧夺天工坎布拉……这些绝美的景色是自然馈赠与青海的礼物,更是青海特有的“珍宝”。

  针对旅游产业发展,我省业内专家指出,全面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践行青海“四地”建设的重大任务和历史使命,也是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客观要求,这是一场“大考”,更是青海把握发展方向的重要机遇,青海必须因势利导,乘势而上。

  截至目前,我省生态旅游迈出新步伐,推出精品线路200条,7条入选全国“十大黄河旅游带”精品线路,3A级以上景区达142家,茶卡盐湖、金银滩—原子城等5A级旅游景区创建积极推进,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喇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积极推进,旅游人次、旅游总收入再上新台阶。

  而这其中,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尤为瞩目,在近年的旅游发展中,向外敞开“怀抱”,“内修”提档升级。

  凭借独特的自然景观,海西州分别在德令哈、格尔木、乌兰、大柴旦、茫崖构建了各具特色的“五大旅游目的地”空间格局,并凭借风景廊道建设,完善茶卡盐湖、水上雅丹等景区设施和通道建设,“奇幻雅丹”“万山之祖”“天空之镜”三个风景廊道逐步形成,扩大了旅游产品供给能力。

  据海西州旅游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目前,海西州旅游精品线路纵横海西域内,托出青甘线、青藏线、柴达木环线等10条精品旅游线路,串联沿途景点景区,形成线路类型多样、特色突出的生态旅游路线。

  青海旅游从各具特色到百花齐放,着眼生态保护、生态旅游互促共赢,不断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和游客满意度,据统计,全省国际国内旅游接待量从2016年的2876.92万人次增加到2019年的51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565亿元,年均增长率分别达22.7%和21.65%。

  未来,青海将全力以赴展现生态文明高地之大美,让世界级生态旅游“品牌”越发闪亮。

  有机农畜产品:特色优势产品走进全国走向世界

  海东市的富硒农产品,海西州的枸杞、藜麦,海南藏族自治州的青稞、冷水鱼,海北藏族自治州的牦牛、藏羊……近年来,随着青海众多有机农畜产品成功出青,“青字号”品牌越叫越响亮。

  青海身处内陆高原,生态优势明显但交通不便,一直被如何发展经济所困扰。随着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为青海擘画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的发展蓝图,这些地区终于找到了经济发展的方向和自信。青海正因为远离污染,纯生态净区,发展绿色有机农畜产品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果洛藏族自治州久治县,位于青藏高原东部,是一个纯牧业县,虽然海拔4000米以上,但是这里水草丰美,牦牛品质极佳。继2019年“久治牦牛、藏羊”通过国家有机食品认证后,2022年久治县又成功入围全省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先行示范县行列。目前,“久治牦牛”成功打进了西藏、陕西、山东、四川等地市场,随之而来的是供不应求的订单。

  久治县委书记索南多对久治县有机农畜产品的未来充满希望:“未来,我们将更加注重绿色兴牧、质量兴牧、品牌兴牧,全力打造‘青甘川’三省活畜贸易陆港基地、冷链物流中心和万头牦牛良种繁育基地,加快‘久治牦牛’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品种名录申报等工作,推动‘久治牦牛’优质化进程步入快车道,并最终实现畜牧业持续发展、牧民收入持续增长,生态环境得到持续保护的‘三赢’局面”。

  青海是世界四大无公害超净区、全国五大牧区之一,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多样的高原生态环境、重要而特殊的生态地位,让青海省农牧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截至目前,青海完成化肥农药减量增效300万亩(20万公顷),农作物绿色防控覆盖率达45%,建立油菜新品种有机种植基地1000余公顷,超400余万头(只)牦牛藏羊实现可追溯,认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925个。

  另据西宁海关统计,2021年青海省农产品出口2.4亿元,较2020年增长54.7%,势头强劲。其中,冷冻虹鳟鱼出口1亿元,枸杞出口2501万元,山羊绒出口704万元,党参出口433万元。

  着眼高原冷凉气候条件、洁净生态环境、优良农牧资源等独特优势,未来,青海将以提质、稳量、补链、扩输为路径,围绕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积极创建国家级农畜产品优势区,培育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强化市场开拓,建立稳定输出渠道,推动更多“青字号”产品走进全国、走向世界。

相关新闻↓
[ 打印 ]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主办      版权所有:青海新闻网
未经青海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闻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3120170001 青ICP备19000163号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1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