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2021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青海时提出的这一重大要求,精准定义了青海生态重要而特殊的地位和使命,为我省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长江、黄河、澜沧江三大河流的发源地在青海,这里是我国最重要的淡水之源,被誉为“中华水塔”。这里既是生态资源的宝库,又是生态安全的屏障,对国家生态安全、民族永续发展负有重大责任。
一年来,青海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青海重要讲话精神,立足“三个最大”省情定位,自觉履行维护生态安全、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重大使命,坚持生态优先、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有机结合、相得益彰,努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持续推进国家公园建设,在推进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不断取得新成就。
三江源——大美生态画卷。三江源国家管理局供图
水之美,江海清流现丰鱼
“我之前去看了三江源、祁连山,这一次专门来看看青海湖。”
青海湖,这个中国内陆最大咸水湖,又被称作“青色的海”。看“海”的人们必会打卡湟鱼,尤其在每年的“洄游季”,逆流而上的鱼跃景象更是不容错过的自然生态奇观。
从1982年至今,为保护这一特有鱼类,青海湖一共实行了6次禁渔,第六次封湖禁渔从2021年1月1日起,为期十年。通过全面构建监管制度体系、严厉打击涉渔违法行为、有效恢复水生生物资源、加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以及开展重点水域环境监测,组建长江禁捕一线协助巡护队伍,设立县、乡、村、护鱼员四级网格。经专业部门调查评估,2021年青海湖裸鲤资源量恢复到10.85万吨,是保护初期的42倍,已达到原始蕴藏量的33.9%。
此外,青海省加快构建长江、黄河、青海湖重点水域禁渔期管理制度,严格落实禁捕管理各项举措,积极开展土著鱼类增殖放流,强化水生生物资源及渔业水域环境监测,水生野生动物保护成效显著。
这得益于水生态环境的改善,三江源区、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等渔业水域继续保持原生态,甚至略呈增长趋势。“2021年,生态环境部通报的年度青海省生态环境约束性指标完成情况中,水环境质量指标综合评价结果为‘优’,为全国河流国家考核断面Ⅰ—Ⅲ类水质比例达到100%唯一省份。”青海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司文轩说。从2007年起至今,中国长江、黄河、澜沧江、黑河等多条重要干流水质已持续十四年达优。
从源头至出省水质优良,“一江清水向东流”,鱼翔浅底的美景比比皆是。
生态持续向好,鸟儿前来做客。摄影:魏雅琪 李娜
山之春,地绿林茂跃生机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长江源村的湿地管护员嘎玛曲卓,每个月都要去往420公里外的长江正源沱沱河腹地巡护。“每次不仅要查看是否有破坏草场的情况,还得时刻关注多变的天气,做好野生动物出没的记录。”嘎玛曲卓说。
2004年11月,为了保护家乡脆弱的生态,唐古拉山镇6个牧业村的128户牧民告别世代居住的草原,搬到了格尔木市南郊新建的长江源村定居点。搬到山下的18年间,长江源村人放下牧鞭,退牧还草涵养草原生态,逐步从草原利用者转变为生态环境的保护者与红利共享者。
据统计,截至2022年2月,全省生态管护公益岗位达到14.51万个,其中建档立卡脱贫人口岗位4.99万人,年发放劳务报酬近10亿元,三江源国家公园实现园区“一户一岗”,年人均增收达到2.16万元。
而今,在各族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全省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57.8%,森林覆盖率达到7.5%,绿色空间不断扩展,环境承载力有效提高,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多年来,通过组织开展春秋两季国土绿化“大会战”、全民义务植树等活动,累计完成国土绿化34.3万公顷,其中营造林17.7万公顷、草原治理修复19.6万公顷、湿地治理修复9.2万公顷,全省湿地面积稳居全国首位。
因复绿增绿受益的,还有野生动物。资料显示,20世纪中后期,三江源地区雪线、冰川逐年萎缩,草原湖泊湿地面积缩小,野生动植物大面积消亡,使得处于高原生态食物链顶端的雪豹濒临灭绝。而近年来,雪豹现身的新闻频频出现在公众视野,这种通常活动在人迹罕至的高山区域,肉眼难觅踪迹的“大猫”种群数量逐步增加,甚至出现于人群活动区域。每年10月23日的国际雪豹日,它更是化身世界级“云养网红”。随着雪山冰川、江源流域、湖泊湿地、草原草甸、沙地荒漠等生态治理修复,野生动物栖息环境的改善,使藏羚羊、普氏原羚、黑鹳等珍稀野生动物种群数量也明显增加,生物多样性不断丰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局面更加普遍。
白琵鹭做客北川河。摄影:焦生福
天之蓝,天朗气清家园靓
在2022年的六五环境日活动中,海东市生态环境局组织干部职工、学生、群众等前往海东市综合检测中心智慧环保平台、监测站实验室进行观摩,让更多的市民了解海东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从环境监管、样品化验到过程分析,让群众全流程了解生态环境的工作内容。
海东市生态环境监测站的工程师张宏霞说,2021年底“智慧环保”项目正式实施,通过查询“海东市环境智能监控系统”上的废水监控系统、空气监控系统、水环境质量监测系统、生态环境监控视频等11个模块,就能立即知晓对应的实时信息,环境监管能力显著提升。
今年6月,海东市平安区按照“先行试点、打造样板、示范引领”的工作思路,在东方明珠、金阳光、恒鼎国际3个小区开展垃圾分类试点工作,通过建设垃圾分类科普屋、垃圾分类入户“敲门行动”“小手拉大手”等形式,倡导市民养成垃圾分类投放的日常生活习惯,建立文明、节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进入东方明珠小区的垃圾分类科普屋,参观者能够轻松愉快学到垃圾分类的知识。“只要把垃圾分门别类地投入智能柜,就能兑换积分获得生活用品。”海东市平安区东方明珠小区的居民张敏笑着说。
良好生态环境需要人人共建,生态福利才能人人共享。青海各族人民心怀“国之大者”,正在坚持生态优先、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道路上不断作为,以实际行动筑牢生态屏障,加快建设生态友好的现代化新青海。
采访手记:保护好三江源生态关乎人民福祉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系民族未来的大计。
2016年以来,青海省各族儿女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中华水塔’是国家的生命之源,保护好三江源,对中华民族发展至关重要。青海省担负着筑牢国家生态屏障的重要职责。实践证明,在三江源地区限制或禁止开发,不是妨碍发展,恰恰是有利于发展”的重大要求,扛起生态保护重大政治责任,把谆谆嘱托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凝心聚力,砥砺奋进,扎实推进生态文明高地建设。
三江源的生态文明建设,时刻牵动着习近平总书记的心。在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青海代表团审议时,对三江源生态保护又作出了重要指示。2021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亲临青海视察,强调:“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切实保护好地球第三极生态。要把三江源保护作为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承担好维护生态安全、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重大使命”。
进入新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工作的重大要求和指示批示精神,似大江汹涌澎湃的波涛,浸入江源儿女的骨血,牢记嘱托化为巨大动力,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一定要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坚持保护优先,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放眼江源大地,生态文明建设的累累硕果,历历可数。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正式设立了三江源国家公园,全面完成了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全省空气优良指数、河流国考断面优良水质比例均在全国领先,湿地面积稳居全国首位,高寒草地修复成效突出,高原生物种质资源稳定保有……今天的江源大地,人与自然更加和谐,呈现出绿水青山、碧草连天、鱼鸟翔集、生灵栖居安享的大美画卷。
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如果不注重生态保护建设,有可能“地球上最后一滴水,就是人的眼泪”。因此,一位长期奔走于三江源的生态学家说,江源儿女在生态文明高地建设中,要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守护好“中华水塔”,不断涵养水源,让一江清水永远向东流去,那对生灵万物而言流淌的是生命之水、幸福之水。
专访:生态文明新高地战略部署循序推进见实效
2021年6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视察时强调:“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要把三江源保护作为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承担好维护生态安全、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重大使命”。为此,青海省专门制定行动方案,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统领,制定新发展阶段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规划和发展思路,全力打造“八个新高地”的各项工作全面展开。日前,记者走访了青海省生态环境厅厅长汤宛峰、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局长李晓南,就此他们谈了扎实推进落实情况。
汤宛峰: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寄予厚望、作出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为我们抓好各项工作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一年来,全省生态环境系统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坚持把生态保护作为最大责任,以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为抓手,强力推进“八个新高地”战略部署相关举措落地落实、渐出成效。
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2021年全省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95.6%。长江、黄河干流、澜沧江出省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以上,成为全国唯一河流国家考核断面Ⅰ-Ⅲ类水质比例达到100%的省份。土壤环境质量持续保持洁净。今年1至4月,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向好。
服务发展水平有效提高。制定出台《优化重点项目服务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十项措施》,强化重点项目环境要素保障,西成铁路环评获批,引黄济宁工程环评建立省部沟通机制、成立工作专班,合力加快推进审批。西宁曹家堡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同仁至赛尔龙高速公路等重点项目环评采取提前介入、跟踪服务,即受理即评估、评估与审查同步等方式,及时完成审批。
环境治理能力持续提升,争取落实中央生态环境专项资金44.05亿元,持续推进重点项目实施,以大项目带动大治理。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西宁市先后被纳入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试点城市,海西州、玉树藏族自治州入选国家“无废城市”建设名单。两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整改任务完成近九成,黄河警示片反映问题整改任务已完成八成。
环境宣传教育力度加大,全社会关心支持生态环境保护的氛围更加浓厚。成功举办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黄南藏族自治州被生态环境部命名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黄南州河南蒙古族自治县被评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青海的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环境更优美。
李晓南:去年以来,我们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牢固树立和践行新发展理念,紧紧围绕“一优两高”“八个新高地”战略目标,以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为引领,统筹推进生态修复、资源保护、生态富民、改革创新等各项工作,林草事业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
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再上新台阶。始终坚持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保护“中华水塔”各项工作中,以打造国家公园示范省新高地为引领,不断深化国家公园体制机制创新,三江源国家公园正式设立,祁连山国家公园试点通过国家评估验收,青海湖、昆仑山国家公园创建工作相关规划纳入国家林草局支持范围,青海国家公园群初具雏形。
牢固树立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理念,不断推进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质量同步改善。累计完成营造林265.7万亩(17.71万公顷)、草原治理修复249.5万亩(16.63万公顷)、湿地治理修复138.25万亩(9.22万公顷)。编制实施《青海省防沙治沙规划(2021-2035年)》,全年防沙治沙134.52万亩(8.97万公顷),超额完成目标任务。加大城乡一体绿化力度,创建5个省级“森林城镇”和15个“森林乡村”,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7.5%,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57.8%。
林草资源保护再上新台阶。用最严格的林草资源管护,全面加强森林、草原、湿地、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的管护,坚决维护生态安全。制定《草原征占用审核审批管理规范》等法规,全年依法依规审核审批征占用林草湿地项目460件、11.22万亩(0.74万公顷)。编制实施《普氏原羚保护规划》《雪豹保护规划》,多部门联动组织开展“绿盾”行动,一体化开展栖息地保护、疫源疫病防控、禁食禁养和打击乱捕滥猎违法犯罪行为,珍稀濒危野生动物恢复性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