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检索:

刘秀青:坚守高原谱芳华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董慧    发布时间:2022-10-11 08:26    编辑:童洋
【二十大代表风采】坚守高原谱芳华
——记党的二十大代表、同德县尕巴松多镇贡麻寄宿制小学教师 刘秀青

认真指导学生的刘秀青。本人供图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今年52岁的刘秀青教书育人28年。28个寒来暑往,28载风霜磨砺,刘秀青收获了岁月,收获了沧桑,更收获了藏乡牧民与学生无限的尊敬和爱戴。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刘秀青自踏入教育这个岗位以来,始终以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的态度来对待工作,最大的心愿就是把学生教好。“以师德规范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以当一名好老师作为自己工作的座右铭,以一名党员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28年如一日,刘秀青在三尺讲台上书写着人生的春华秋实。

  1994年7月,刘秀青从海南藏族自治州民族师范学校毕业后,来到了同德县秀麻乡斗后索寄宿制小学,从此,她怀揣着满腔热忱,一头扎进了草原深处,也成了学校有史以来的第一位女老师。刘秀青说:“现在回想起来,第一次去学校报到上班的情景,是我职业生涯闯关的开始。”

  刘秀青有想到过学校条件艰苦,但是当她真正看到学校时,还是被眼前的情景震惊了。硕大的院子里学习生活着8名老师,80余名学生当中仅有5名女孩。看着一张张质朴的面庞,再看四周都围着土坯墙,瓦房的教室安着又破又小的窗户,晚上孩子们住的宿舍睁眼就能看到天花板缝隙中透露的星光。

  刘秀青暗下决心,一定要为这里的孩子做点什么。

  可是,语言不通成了刘秀青这个蒙古族女子最大的障碍,学生都是藏族孩子,刘秀青又不会藏语。为了能和孩子们沟通,能让他们学习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她狠下功夫向学生、牧民、学校的老师学习藏语。勤奋、好学又能吃苦的刘秀青两年多后便能说一口流利的藏语。

  刘秀青作为学校唯一的女教师,主动承担起了学校保育员的工作。平时刘秀青主动清洗孩子们的被褥,学生衣服破了,她一针一线地缝,学生的头发长长了,她就给孩子们洗头发剪头发。

  秀麻乡斗后索寄宿制小学是同德县海拔最高、离县城最远的一所小学,地处偏远、山大沟深、交通十分不便,很少有车会去到那里。从县城到学校105公里的路程,刘秀青一走就是24年。从1994年到1998年,刘秀青都是坐着拉满羊毛的大卡车、拖拉机往返于学校和家中。直到1999年她买了自己的第一辆摩托车,从此结束了搭“顺风车”的日子。

  在这偏远的学校,刘秀青最担心学生生病,有一次,一名学生突发疾病,腹痛难忍,刘秀青发现后背起孩子就往乡卫生院跑。那天下着大雨,等跑到卫生院时,她也被雨淋透了。乡村医生给学生吃了点药,打了一针,学生没有大碍,而这时的刘秀青却脸色煞白,她生病了。生病的刘秀青只好躺在床上休息,学生们知道老师病了,都跑来看她。那一刻刘秀青觉得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在秀麻乡斗后索寄宿制小学24年的教学中,学校在校生数量由当初的80余名增加到700余名,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也大幅度提高了,她所担任的学科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成为全县入学率、巩固率最高,规模最大的学校。刘秀青坚守岗位,铭记党的教育事业,时刻以一名党员的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刘秀青说,“教师的工作是为孩子的一生打基础,一直为孩子们服务,也是我的荣幸。”以前听不懂藏语的她,现在已能讲一口流利的藏语,在这里她不仅是老师,更被秀麻乡斗后索寄宿制小学的学生及当地的群众亲切地称为“妈妈老师”“妈妈小刘”。

  2018年9月,刘秀青调入同德县尕巴松多镇贡麻寄宿制小学任教。刘秀青还记得那天,汽车已经开出了秀麻乡村一段路程,在前面的公路上,刘秀青发现,路两旁有许多来送别她的学生和家长,孩子们穿着最好的藏服,以这种特有的方式来为刘秀青送行道别。

  “身兼数职”的刘秀青在任教28年里,除了母亲病重的时候请过10多天的假外,其他时间全部在岗。刘秀青无法时时刻刻照顾到远方的家和母亲,却为学生带来了温暖、带来了母亲般的呵护。

  28年来,刘秀青扎根高原,用心用情教书育人,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让所有学生听得懂,为了记得更牢和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每次都是用汉语教一遍,再用藏语教一遍。作为一名乡村教师,刘秀青坚守高原,尽最大努力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用行动实践着“做一名执着于教育事业的教师”的人生信念。

相关新闻↓
[ 打印 ]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主办      版权所有:青海新闻网
未经青海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闻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3120170001 青ICP备19000163号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1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