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内 时评 党建 省情 文化 法治 原创 视频 省委文件 新闻 政务 旅游 生态 体育 专题 图片 融媒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藏文网
 
站内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 : 青海新闻网学习宣传贯彻省委十四届四次全会精神 图片报道
【学习宣传贯彻省委十四届四次全会精神·全会精神在基层】
支部引领促实干 绘浓群众幸福色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程宦宁 余晖 称组
发布时间:2023-08-22 08:08:24
编辑:何继红
看着长势喜人的饲草,大家满心欢喜。程宦宁 余晖/摄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离夏入秋,玉树藏族自治州称多县称文镇白龙村草地微黄,连日的降水,让村干部们一刻也没闲着。

  “‘使命在召唤,人民在期待,让实干成为新青海人最鲜明的标识,让实干成为现代化新青海建设最嘹亮的号角。’省委十四届四次全会为全省指明了实干方向。我们白龙村‘两委’及时学习领会,认真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坚持以党支部引领为基础,为打造州级万亩饲草料基地为目标不断加劲。”8月17日,在白龙村饲草料种植3号基地,村党支部书记桑巴土登一边查看饲草料基地情况一边说,“今年作物长势特别好,但最近雨水大,我们村干部轮流守在这里,就害怕影响收成。”

  其余的饲草料种植基地里,大家也都纷纷忙碌着,秋收前的各项准备工作正有条不紊地展开。各社人员分工分责,加紧安排秋收前的防汛工作,同时仔细观察作物的长势和品质。新购置的收割机机件也已到位,等待维修保障师傅维护保养……

  “等饲草料全部收割、打包好,快入冬时就销售给其他牧业乡镇,既可以支持兄弟乡镇畜牧业发展,又能提高我们的收入。现在,咱们的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相信今年的收入一定不差。”参与准备工作的白龙村牧民多杰,脸上写满自信。

  白龙村平均海拔3000米左右,气候温,日照足,是称文镇目前最大的饲草料种植基地,年产量占全镇年总产量的65%以上。桑巴土登说:“过去,村里群众生产观念相对落后,村集体产业结构不合理,生产规模小,科技含量低,全村经济发展缓慢,农牧民收入较低。”

  2020年4月,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由村党支部带头,建立起以“党建引领+合作社+农户”为模式的村饲草料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自愿入股、统一种植、年末股份分红”,引导全村群众积极参与。截至目前,共入股131户365人,农牧户平均收益6106.87元,户均1729.81元。

  “我们将饲草料合作社作为带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进行培养,先后在村原有饲草料合作社基础上不断扩大优化种植面积,打造的村万亩饲草种植、芫根种植村集体经济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村党支部副书记求乐才仁说。

  去年,尽管受极端天气和疫情等因素影响,但饲草料基地亩产仍达1815公斤,合作社将其全部做成青贮饲草,共计1200吨,为来年冬春畜牧业发展做足了准备、打下了基础。

  白龙村牧民扎西对今年的收成和收入很是放心:“我们村发展高原特色种植产业,主要种植燕麦草料和芫根,由其他县的合作社收购,一年下来,村集体能赚72万元,这笔钱就用来给我们分红。而且,芫根枝叶还可以提供给养畜牧户,作为冬季饲料使用,一举两得啊!”

  如今,白龙村通过“以农促牧、以牧带农、农产牧销,双赢双带”新路子,加快了畜牧业转型升级,为群众拓宽了增收渠道。同时,经过扩大面积规模化种植,在合理利用土地、防止水土流失和涵养水源方面也起到积极作用,有效满足了农牧民群众应对恶劣天气和灾害的需求,保障了全镇畜牧业健康安全发展。

  “我们要把学习贯彻省委十四届四次全会精神成果转化为埋头苦干、艰苦奋斗的实际行动,做好村集体经济工作,谋好群众的幸福路线。”聊起集体产业发展,村党支部书记桑巴土登信心满满。

  乡村振兴有“点子”、产业发展有“路子”,白龙村因地制宜,努力把政策机遇转化为群众实实在在获得的“真金白银”。

推荐阅读
第二届国家公园论坛开幕 陈刚致辞 吴晓军主持
陈刚吴晓军会见三峡集团董事长雷鸣山一行
柴达木盆地已形成完整冬虫夏草生态扩繁技术体系
以忠诚书志 用生命作答
关于第三届青海省改革创新奖评选表彰活动的公告
省人社厅关于防范职称评审诈骗的提醒
西宁灵活就业人员职工养老保险缴费基数调整
西宁市城西区:书香飘满大街小巷
24H热点
高原当琴三江为弦,奏响绿水青山之乐
以实干担当交出人民满意的人社事业高质量发展答卷
【全会精神在基层】支部引领促实干 绘浓群众幸福色
省总工会开展医师节慰问活动
省卫生健康委:聚焦重点人群 筑牢健康屏障
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高标准创建国家公园
夕阳辉映党旗红
|以忠诚书志 用生命作答
《青海省清洁能源发展报告2022》发布
青海公安全力构筑校园安全屏障
青海省矿山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向好
热点图片
“丰”景美如画
“丰”景美如画
藏羚羊守护者
藏羚羊守护者
【走进三江源国家公园·野性三江源】与狼共舞
【走进三江源国家公...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 我们的国家公园】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公园之路
【新时代 新征程 新...
【三江源小百科】长江楚玛尔七渡口
【三江源小百科】长...
在追风中感受中国原子城的魅力
在追风中感受中国原...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高质量发展调研行】西宁:求新求变打造“大文旅”——“文旅融合看青海”蹲点调研之四
【新时代 新征程 新...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 扎实推进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祁连山,一幅生态文明建设“创意画”
【新时代 新征程 新...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主办  版权所有:青海新闻网
未经青海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闻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3120170001 青ICP备19000163号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199号
 
img

【学习宣传贯彻省委十四届四次全会精神·全会精神在基层】
支部引领促实干 绘浓群众幸福色

青海日报
2023-08-22 08:08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二维码查看全文
img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img

【学习宣传贯彻省委十四届四次全会精神·全会精神在基层】
支部引领促实干 绘浓群众幸福色

青海日报
2023-08-22 08:08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或发送给朋友、保存图片

【学习宣传贯彻省委十四届四次全会精神·全会精神在基层】
支部引领促实干 绘浓群众幸福色

  • 2023-08-22 08:08:24
  • 来源:青海日报
看着长势喜人的饲草,大家满心欢喜。程宦宁 余晖/摄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离夏入秋,玉树藏族自治州称多县称文镇白龙村草地微黄,连日的降水,让村干部们一刻也没闲着。

  “‘使命在召唤,人民在期待,让实干成为新青海人最鲜明的标识,让实干成为现代化新青海建设最嘹亮的号角。’省委十四届四次全会为全省指明了实干方向。我们白龙村‘两委’及时学习领会,认真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坚持以党支部引领为基础,为打造州级万亩饲草料基地为目标不断加劲。”8月17日,在白龙村饲草料种植3号基地,村党支部书记桑巴土登一边查看饲草料基地情况一边说,“今年作物长势特别好,但最近雨水大,我们村干部轮流守在这里,就害怕影响收成。”

  其余的饲草料种植基地里,大家也都纷纷忙碌着,秋收前的各项准备工作正有条不紊地展开。各社人员分工分责,加紧安排秋收前的防汛工作,同时仔细观察作物的长势和品质。新购置的收割机机件也已到位,等待维修保障师傅维护保养……

  “等饲草料全部收割、打包好,快入冬时就销售给其他牧业乡镇,既可以支持兄弟乡镇畜牧业发展,又能提高我们的收入。现在,咱们的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相信今年的收入一定不差。”参与准备工作的白龙村牧民多杰,脸上写满自信。

  白龙村平均海拔3000米左右,气候温,日照足,是称文镇目前最大的饲草料种植基地,年产量占全镇年总产量的65%以上。桑巴土登说:“过去,村里群众生产观念相对落后,村集体产业结构不合理,生产规模小,科技含量低,全村经济发展缓慢,农牧民收入较低。”

  2020年4月,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由村党支部带头,建立起以“党建引领+合作社+农户”为模式的村饲草料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自愿入股、统一种植、年末股份分红”,引导全村群众积极参与。截至目前,共入股131户365人,农牧户平均收益6106.87元,户均1729.81元。

  “我们将饲草料合作社作为带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进行培养,先后在村原有饲草料合作社基础上不断扩大优化种植面积,打造的村万亩饲草种植、芫根种植村集体经济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村党支部副书记求乐才仁说。

  去年,尽管受极端天气和疫情等因素影响,但饲草料基地亩产仍达1815公斤,合作社将其全部做成青贮饲草,共计1200吨,为来年冬春畜牧业发展做足了准备、打下了基础。

  白龙村牧民扎西对今年的收成和收入很是放心:“我们村发展高原特色种植产业,主要种植燕麦草料和芫根,由其他县的合作社收购,一年下来,村集体能赚72万元,这笔钱就用来给我们分红。而且,芫根枝叶还可以提供给养畜牧户,作为冬季饲料使用,一举两得啊!”

  如今,白龙村通过“以农促牧、以牧带农、农产牧销,双赢双带”新路子,加快了畜牧业转型升级,为群众拓宽了增收渠道。同时,经过扩大面积规模化种植,在合理利用土地、防止水土流失和涵养水源方面也起到积极作用,有效满足了农牧民群众应对恶劣天气和灾害的需求,保障了全镇畜牧业健康安全发展。

  “我们要把学习贯彻省委十四届四次全会精神成果转化为埋头苦干、艰苦奋斗的实际行动,做好村集体经济工作,谋好群众的幸福路线。”聊起集体产业发展,村党支部书记桑巴土登信心满满。

  乡村振兴有“点子”、产业发展有“路子”,白龙村因地制宜,努力把政策机遇转化为群众实实在在获得的“真金白银”。

作者 程宦宁 余晖 称组
编辑:何继红
青海新闻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