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有事就找李书记!”这两年,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唐古拉山镇长江源村村民遇到困难,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李志斌,因为在村里跑得勤,这个不会说藏语的第一书记和村民熟悉得像一家人。
村里的唐古拉牦牛、藏羊精深加工基地及长江源藏家民俗传承基地相继揭牌投用,餐厅、茶馆、服装店、饰品店、民宿等店面越开越多,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越来越好……这两年,长江源村一年一个模样,每天都有新变化,这些都离不开李志斌和同事们的辛勤付出。
“驻村工作就是要脚踏实地,实实在在地为乡亲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让大伙儿满意。”在谈及这两年驻村工作的感受时,李志斌如是说。
回忆起2021年7月刚到村里工作时的情景,李志斌坦言,那时候,由于没有接触过基层的工作,对于如何开展驻村工作没有头绪,只知道这项工作责任重大,必须拿出全部精力,把工作干好。
“作为驻村第一书记,要做什么、能做什么、应该怎么做,这是当时思考得最多的问题。”李志斌说。
为了尽可能了解村里的情况,李志斌上任后,把掌握村情作为入村开展工作的第一切入点,主动向镇包村领导和村“两委”了解村情,并用3个月的时间逐一走访全村221户村民,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状况和存在的实际困难,记录他们对长江源村建设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那段时间,李书记经常到村民家里串门,了解村里的情况。”村里的老党员更尕南杰说。
通过不断走访,李志斌很快掌握了村里的情况,为接下来的驻村帮扶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在频繁的走动中,也让村民对这个陌生的“外来人”逐渐熟络起来。
怎样才能带领村民致富?怎样才能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在深入了解全村情况后,李志斌和村“两委”一道,认真研究谋划产业发展思路,最后结合国家政策和长江源村的优势,确定走绿色有机牛羊肉加工销售和乡村旅游的发展道路。
在发展村里牛羊肉加工产业的过程中,李志斌牵头协调唐古拉山镇其他牧业村与长江源村达成收购协议,解决牦牛、藏羊出栏销售问题,实现了优势互补,抱团发展,共同致富。
“将山上的牛羊肉收购下来,在村里的牛羊肉加工车间进行加工,然后对外销售,一方面解决了村民就业问题和村集体发展问题,另一方面解决了唐古拉山镇其他几个村的牛羊肉销售难题,这样一来,我们村的产业发展起来了,还带动了其他六个村的发展。”李志斌说。
为了更好地打开牛羊肉销路,李志斌和同事们采取线上线下同时销售的策略,与青藏优品电商平台对接达成合作协议,将有机牛羊肉通过网络销售到内地。去年,投入村集体资金100多万元,收购牛羊肉3万多公斤,取得20多万元的利润,不仅极大地鼓舞了村民士气,也拓展了长江源村农畜产品的影响力和品牌效益。他还积极争取特色产品销售中心和牛羊肉加工车间升级改造项目,以此提升唐古拉牦牛、藏羊精深加工水平和产品附加值。
与此同时,李志斌和同事们还积极为有创业梦想的村民谋划发展思路,申请各项优惠补贴,帮忙办理相关经营证件及手续,激发村民干事创业的热情。如今,村民尼夏家的服装店、尕桑家的餐馆、俄桑梅朵家的民宿在村里打造的特色旅游产业一条街营业,不仅增加了村民收入,还为长江源村乡村旅游发展带来了活力。
“开店时,李书记为我们跑前跑后,给了很多帮助,真心感谢他!”尼夏说。
村集体经济有了着落,但还有个别困难群众需要帮扶、救助。为此,李志斌通过加强日常学习,熟练掌握各项惠民政策,并把这些好政策落实到具体工作中。他将全村划分为4个网格小组,动态监测收支情况,把5户收入较低和刚性支出较大家庭列为重点关注对象,帮助其申请临时救助、低保共计8万余元,解决了困难群众的实际问题。
“驻村工作不仅是身驻,更要心驻。”李志斌深知,真心实意和村民交朋友,想方设法帮助群众解决困难和问题是驻村工作的重中之重。
驻村期间,面对村里2户重大疾病刚性支出家庭沉重的经济负担,李志斌在积极与民政局对接,为他们申请大病救助等国家保障政策的基础上,还帮助他们募捐5.7万元,受到了村里人的好评。
村民罗桑加措因病受助后痊愈,他感激地说:“在我生病期间,李书记和各位委员为我申请大病救助,积极捐款,让我渡过了难关,是他们给了我生活的信心。”
驻村工作期间,李志斌严格落实国家三江源生态禁牧奖补政策,开展绿化和环境卫生整治行动,建立了环境卫生整治常态化机制,并带领驻村工作队争取到派出单位投资10万余元,将村敬老院门前、牛羊育肥基地、进村道路与六子湖旅游路连接处等道路进行修缮,并新增残疾人无障碍坡道,不仅美化了村庄,还提升了村民的居住水平。
6月底,李志斌被评选为全省优秀驻村干部。面对荣誉,他谦虚地说:“我只是做了应该做的事情。”
7月至8月,新选派的驻村工作队到村里报到对接,李志斌坚守岗位“以老带新”,耐心细致地帮助他们理清工作思路,快速融入到村集体中。
“我相信村里一定会越来越美!村民生活会越过越好!”在完成驻村工作任务返回原单位前,李志斌为长江源村留下了深深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