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
“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创建100个乡村治理示范村”“实施好村集体经济‘强村’工程”“改善农牧民居住条件4万户,建设300个高原和美乡村”……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一个个关于乡村振兴的“好声音”鼓舞着、更激励着全省农牧区各族群众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1月25日18时30分,一场别开生面的会议即将在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开场。彼时,海晏县党政综合办公楼4楼会议室已经坐满了人。19时,省人大代表、海晏县委副书记、县长张世英准时“赴约”连线。

稳产业,让乡村振兴底色更足
“县长,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乡村振兴的内容我们都看到了,会场里还有什么好消息?”海晏县农牧水利科技和乡村振兴局局长久迈满是期待。
张世英笑着点点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精准务实培育乡村产业。围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深化‘一书一单一承诺’,落实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帮扶机制,扎实推进乡村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牦牛、藏羊、青稞、油菜、枸杞、黎麦等优势产业集群,做优做精冬虫夏草、黄菇、蕨麻等特色产业,创新培育‘美丽乡村+’农业、文化、旅游等新业态,多形式完善联农带农机制,提升消费帮扶助农、直播电商助农行动实效,打造200个乡村产业示范村,不断拓宽增收致富渠道,让广大农牧民腰包越来越鼓、日子越过越红火。”
久迈一边认真聆听一边记录,“打造200个乡村产业示范村,这对全县29个村的产业发展来说是一个好消息,我们要积极争取产业示范村的名额。”
“目前申报的芦花鸡项目已经进入评审阶段,争取让我们村入选示范村。”三角城镇海峰村第一书记杨发栋接过话茬。
2023年,海晏县将发展农村特色产业、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农民共同富裕作为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的主要目标,探索农牧结合、资源互补、典型引领、示范带动等多种措施,持续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样板区,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增动力、添活力。
“毫不松懈抓好粮食生产。”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这句话,极大地鼓舞了金滩乡东达村党支部书记牛生有,“我们要继续托管好267公顷耕地,去年每亩地分红510元,群众都很高兴。托管既提高了生产率,又解放了生产力,大家举双手支持。”
同样为之振奋的还有海晏县种粮大户殷万忠。“传统种植模式的转变,让我深深感受到国家对于现代农业及新农人的鼓励与扶持。这份好机遇,给了我足够强大的农业种植信心,为粮食高产稳产保驾护航。”殷万忠自豪地说。
海晏县紧紧抓住农牧民增收这个关键,围绕落实“强村带动发展、企业带动发展、产业带动发展、项目带动发展、能人带动发展”的“兴村五策”,因地制宜,争取实现“一村一策”“一村一品”。统筹推进生态畜牧业“八个一”配套工程,填补饲料加工厂空白,抓实有机肥厂、活畜交易市场、冷链物流等工程提质达标,确保项目效益最大化,并惠及更多群众。
为助推特色农牧产业发展,海晏县以专业合作组织为载体,大力开展高效养殖技术实践与推广,“藏羊两年三胎”“藏羊多胎养殖技术”“羔羊早期断奶”等技术得以广泛应用。
2023年,海晏县29个村集体经济收入均突破25万元,总收入1460.72万元,同比增长20.76%。其中,12个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50万元。

环境整治,让乡村有“颜值”
改善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任务,事关农牧民群众根本福祉,事关农牧民群众健康,事关美丽乡村建设。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扎实有序推进乡村建设治理。统筹高原美丽乡村建设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健全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处置体系,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达20%以上,因地制宜新建一批户用卫生厕所,实施供水水质提升专项行动。”张世英说,“我们要进一步推动乡村建设‘三清三改’工作,统筹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切实提升群众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获得感。”
“我们正在做的这项工作和报告中提到目标要求真是不谋而合啊!”久迈笑着说,“2023年,我们启动草原环境综合整治、私搭乱建等六大专项行动,96.4千米牧道全部整治完毕,0.52万公顷无序流转草场全部规范整改,一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得到彻底解决,有效疏通了乡村振兴发展的堵点。”
“继续撸起袖子加油干!做好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处理体系建设,这是推进城乡人居环境整治的重要举措之一。”张世英的话引发大家共鸣,会议室里响起热烈的掌声。
近年来,海晏县通过制定工作方案,加大资金投入,健全管理体制,落实整治制度,创新整治措施,不断提高全县生活垃圾处理能力和水平,倾力营造整洁优美的城乡环境。

抓治理,促进乡村和谐稳定
牛生有不仅是东达村的党支部书记,还是党的二十大代表。近年来,在他的带领下,东达村发生了巨大变化——养殖、托管种植等产业全面开花,仅去年,村集体经济收益就达到18万元。曾经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如今成了“乡村振兴示范村”。
2023年,被认定为全国新时代“枫桥经验”先进典型的金滩乡“六小”工作法就是源于东达村党支部探索创新“党员好事坏事计分制”“五小化解法”等工作方法。
“政府工作报告中专门提到海晏县金滩乡入选全国‘枫桥式工作法’单位,这是全县的荣誉,也是东达村的成绩。”张世英对牛生有说,“我们要在全县进行推广,着力打造和谐有序的乡村环境。”
海晏县着力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形成“五联六治七结合”的治理新模式,不断丰富社会治理内涵,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政府工作报告振奋人心,我们对今年的各项工作充满信心,要抓住机遇迎难而上,让乡村振兴惠及更多群众,努力给海晏县的各族群众创造高品质生活。”会议室里,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憧憬着新的一年。

背景链接
乡村振兴战略,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目标是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以“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为主线,结合第二批主题教育,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省州关于“三农”工作决策部署,牢牢把握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机遇,创新实干,锐意进取,狠抓工作落实,牢牢守住粮食安全底线,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持续提升农牧民生活品质,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幸福美好新海晏打下坚实基础。
2023年,海晏县聚焦农牧业发展,打造绿色生态农牧业,全力推动畜牧业集群化发展,建设十万头藏羊养殖基地、万头牦牛生态养殖基地、万只羔羊生产基地、千头奶牛生态养殖基地、千头肉牛生态散养基地。全力推动农业高效集约发展,大力实施种子工程、推进集约化工程,实现土地增产和农牧民增收。
2023年,海晏县脱贫群众人均收入23481.21元,增速为18.67%。持续巩固村集体经济“破零”成果,按照“壮大、培优、育强”实施阶段,全县29个村集体经济总收入1460.72万元;完成道阳村、三联村、同宝村、温都村等4个试点村建设任务;全县新建厕所175座,问题厕所整改602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