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聚焦强保障防风险,大力促进更高水平安全发展。坚持底线思维、极限思维,全面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深化‘十个一’工作,持续加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青海。”
强化能源资源安全保障、防范化解经济领域风险、抓好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提升社会治理效能。报告中针对新时代人民群众对安全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的实际,对大力促进更高水平安全发展作出全面细致的部署,成为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持续加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青海’‘依法及时解决群众合理诉求’‘健全乡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这些务实举措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的实际行动,也是省委、省政府促进更高水平安全发展的具体实践。”省人大代表、海南藏族自治州中级人民法院立案庭庭长卓玛措说,人民法院作为国家审判机关,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如何把“公正与效率”落实到审判执行工作中,是实现审判工作现代化的重要课题。要不断提升司法能力水平,以优质高效的司法服务,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要不断提高处理群众诉求的能力,不断提升掌握群众心理、使用群众语言、疏导群众情绪,增强群众工作本领,通过公正高效的审判,尽心尽力解决好弱势群体、困难群众所急所盼,让人民群众感受到人民司法的暖心、稳心、安心。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一系列对平安青海建设的安排部署和具体要求,这为进一步做好公安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省人大代表、海东市乐都区公安局民警张媛认为,当前,人民群众对平安的期待和要求,已不仅仅局限于生命财产安全,而是不断深化拓展,涵盖安业、安居、安康、安心等各方面。公安机关只有积极适应形势任务变化,下大力气推进平安建设、筑牢平安防线,才能让平安青海的底色更加厚重。要紧盯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群众安全的突出问题,创新和发展新时代的“枫桥经验”,大力实施主动警务、法治警务、民生警务,当好青海经济社会发展的建设者、捍卫者。同时要聚焦群众“急难愁盼”和社会关切问题,持续推进扫黑除恶斗争常态化,深化电信网络诈骗防范打击,加大“放管服”改革,用心用情服务群众,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自然灾害应急能力提升工程,建强应急指挥、物资保障、抢险救援体系,完善地震、洪涝、干旱、地质灾害、森林草原火灾等防御体系……’,给防灾减灾工作指明了方向。”省政协委员、青海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陈琼表示,提升我省山洪灾害防治能力,对推动实现防灾关口前移、筑牢减灾基础、最大程度保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应完善监测预警体系,将监测站点设置在山区易发灾害隐患处,为山洪灾害预警提供准确数据。将灾害隐患点数据、气象精细化监测实况等全面整合,深化应用青海省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成果,提升预警工作和防灾减灾工作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同时,不断完善山洪灾害预警叫应机制,确保提醒预警覆盖到乡镇(街道)党政主要负责人和村(社区)防汛责任人,切实解决预警落地“最后一公里”问题。
省政协委员、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西部矿区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专职委员龚建华认真学习政府工作报告后表示,诉源治理是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生动实践,也是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的有力手段。人民法院在诉源治理中肩负重要职责,践行新时代能动司法理念,需要立足四个实践要求:立足预防,及时运用司法资源对辖区纠纷类型、特点、趋势进行大数据研判预警,通过针对性工作建议,服务辖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立足调解,履行指导调解法定职能,推动发挥调解在矛盾纠纷预防化解中的基础性作用;立足法治,把各种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方式纳入法治轨道,形成“调解在前、诉讼断后”的争议解决格局;立足基层,强化与当地“综治中心”的衔接协同,发挥网格员、特邀调解员作用,把矛盾化解在基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