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内 时评 党建 省情 文化 法治 原创 视频 省委文件 新闻 政务 旅游 生态 体育 专题 图片 融媒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藏文网
 
站内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 : 青海新闻网第二十三届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沿途风景
【环湖听新音·环湖揽胜】掬黄河清冽 润文脉新声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张洪旭
发布时间:2024-07-10 08:26:23
编辑:冯丽娟
贵德国家地质公园阿什贡七彩峰丛景区。黄剑平 摄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7月,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景色宜人。

  这里,既有优美的田园风光,又有厚重的文化积淀;这里,既有高原景色的壮丽与博大,又有江南风光的隽秀与文静。这里,是大美青海瑰丽的一角。

  千里赛程,千里风光。当贵德漫山遍野的杜鹃花和格桑花迎风绽放时,2024“中国工商银行杯”第二十三届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以下简称“环湖赛”)于高原大地再起风潮。

  走过年华,一路欢歌,深厚友谊的背后是一座城与一项赛事的双向“奔赴”。通过借势赛事的传播影响力,贵德县不断探索“体育+旅游+生态”深度融合文章,向外界全方位展现绿水青山的魅力、梨都古城的韵味和水美乡村的秀丽,持续提升了“天下黄河贵德清”的生态形象亲和力。同时,世人也由此进一步了解贵德、向往贵德、走进贵德。

  保护地质遗迹 呵护自然之美

  7月5日清晨,从贵德县城出发,沿G227国道行驶约20分钟,途经贵德黄河清国家湿地公园,来到贵德国家地质公园。一路上,远处巍峨的大山在云雾间若隐若现,壮美的丹霞与黄河水相映成趣,尽显生机。

  “大家面对的这个峡,就是千佛大峡谷,它是我们贵德国家地质公园的山门,也是通往七彩峡谷的必经之路。每届环湖赛大车队就是从这个峡口穿过,进入别有洞天的‘高原小江南’——贵德县。”景区内游人如织,大家一边聆听讲解员解说,一边举起手机定格眼前的七彩丹霞山。

  从远古而来,向未来走去。在贵德,地质公园作为全新的资源利用方式,其保护地质遗迹与生态环境、发展地方经济、推动地球科学研究等各方面,日益显现出巨大的综合效益。

  眼前的4A级贵德国家地质公园旅游景区,以自然地貌景观和地质遗迹为主要特征,是一个辅以多样生态景观和丰富人文景观的综合性地质公园。园区种类多样的地质遗迹不仅记录了青藏高原隆起的历史和演化过程,也记录了黄河贵德段的发育历史以及贵德地区的地质和自然环境演化历史,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和美学价值,是一座浩瀚的地质博物馆。

  “公司围绕‘欲见山河千里秀,先保大地一寸土’的理念,努力将园区打造成一个天然地质课堂。”青海天地人缘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喇海青说,“地处世界屋脊、地球第三极的贵德,虽是一个很小的高原小盆地,但却有着人类最深厚的文明。”

  地质遗迹生动地展示了地球和生命演进的崎岖历程,具有不可重复性和不可代替性,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近年来,贵德县坚持保护、科研科普和开发并重,出台相关管理办法,推动地质公园规范有序、可持续健康发展,强化其与文化和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等协同管理,通过保护利用,使资源优势转化为带动经济增长的“金钥匙”。

  “目前,地质公园年平均接待游客达120万人次。伴随地质公园不断发展,周边村落就业环境也随之发生改变。”喇海青说,从缺乏保护意识,到认识自然、了解自然,再到自发保护自然,短短几年间,当地村民通过大量游客的到访,深知保护好原生态、保护好地质遗迹的重要意义,大家在积极参与公园建设的同时,也增加了收入。

  深挖“一村一品” 赋能乡村振兴

  环湖赛的车流风驰电掣,车手们在拼搏中尽显忘我的韧劲,而贵德县在乡村振兴发展之路上,同样显化出笃行和勇毅、后发和坚韧。依托丰富的生态、旅游和文化等资源,使贵德县占据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并为产业“四地”建设提供了各具特色的强力支撑。

  小暑节气刚过,正值蒜苗播种好时节,走进贵德县新街回族乡鱼山村,放眼望去,田间地头一派繁忙景象,农人们抢抓农时种植蒜苗,用辛勤的汗水播种希望。在鱼山村的南边是陆切村,在阳光的照耀下,田地间一颗颗红笋长势喜人,呈现出一派丰收在望的景象。

  “当环湖赛的骑行车队穿行贵德,如若从高空俯瞰,便可领略蒜苗、红笋等特色种植排成的产业‘阵容’。”新街回族乡党委书记杨海龙介绍,近年来,全乡确立“特色兴村、产业富民”的发展理念,围绕“村村有产业、村村有亮点、村村有品牌”发展目标,着力打造“一村一品”“一村多品”产业发展格局,建成露天蔬菜、粮食作物等五大产业基地,实现蒜苗、红笋、贡菜等特色蔬菜规模化种植,播种面积达0.13万公顷。目前,鱼山(蒜苗)已认定为第八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陆切(红笋)成功入选第十二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

  蓬勃发展的高原夏菜产业激活了新街回族乡农业发展潜能。民族餐饮“大厨房”和特色农畜产品“大超市”,同样为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增光添彩。

  “滋滋滋……”来到新街回族乡麻吾村的麻吾农家油馍馍铺,还未进店,就已闻到浓浓的油馍香。在不大的店铺内,一口大锅正冒着热腾腾的油气,工作台前,几名妇女配合默契、手法娴熟,从揉面、切面、压花到控制油温、翻炸出锅,一气呵成,如同变魔术一般。

  “麻吾村平均海拔2850米,气候冷凉、水源洁净,土壤无污染,具备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的天然优势。”老板马学忠介绍:“油馍馍已成为当地百姓舌尖上的一道美食,每天我们将做出来的油馍馍装箱包装,销往县城各大商超。目前,麻吾村已初步形成从原材料、劳动力到技术、销售产业链,为‘一村一品’产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立足产业比较优势,持续发挥品牌影响力。“全乡已初步形成包括自然景观欣赏、户外踏青露营、民族风情体验、农家美食品鉴、乡村度假休闲为一体的全域旅游产业链条”。 谈及发展,杨海龙信心满满。今后将着力构建农文旅融合发展新业态,不断探索旅游发展与生态保护、民生改善互促互补互兴的发展路子。

  延续历史文脉 拥抱“诗与远方”

  “马家窑”和“卡约”文化遗址、汉唐古堡、明清楼阁……本届环湖赛第四赛段,车手们将从贵德县城出发,骑行至“进藏咽喉”共和县。在近7公里的贵德城区赛段中,车手会深深感受到这个处处充满“文气”的地方的独特魅力。

  黄河岸边,贵德古城,在经历了六百多年的风吹雨打后,依然保持着原有的雄姿。在古代,雄踞在河湟地区的贵德,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常是各方势力必争之地。明朝初年,征西将军邓愈奉命来到此处,设立卫所,修筑城池。也正是这座城池的修建,换来了黄河岸边这片沃土长达六百多年的安定。

  如今,贵德古城是青海省乃至西北地区保存最为完整的古城之一,其凭借自身深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文化气质,汲取发展的不竭动能与强劲底气,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登上位于河阴镇北大街北端、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年的玉皇阁,向远处眺望,整个古城尽收眼底,令人顿时生出一种凌空出世、昂首天外的豪迈感。

  “玉皇阁高25.5米,坐北朝南,是古城中最高的建筑。”古城导游何露露介绍,历史上,丝绸之路和唐蕃古道在这里交错延伸。古城建成后,商贸往来更加繁荣,来自东西南北的商旅带着各种特产,在这里往来交易,开办商号,使得这里成为连通东南西北的大道通衢。

  俯览整个古城,不难发现古城的建造严格遵循古人“天圆地方”的建筑理念。四方形的古城,建有南、北城门,南为文启门,北为平安门。古城以玉皇阁、文庙为核心,关岳庙、城隍庙、大佛寺分布其间。这些古代建筑群规模宏大,布局精巧,雕花精美。

  在明长城贵德段各点段分别设立保护标志;设立青海明长城贵德段保护领导小组,并聘请4名义务保护员,开展全年四季度及定期不定期的巡查工作;借助每年的“文化遗产日”“博物馆日”和大型文体活动,宣传文物保护法律法规,营造全民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良好氛围……

  文物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根脉。近年来,贵德县全面落实国家文化发展战略,贯彻黄河流域文化保护要求,挖掘和保护各类历史文化资源,加强历史文化聚落自然景观和文化遗产的整体活化利用,科学制定国土空间规划,合理保护利用贵德古城,全面加强文庙及玉皇阁、河西文昌庙等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守护一方文脉,书写传承故事。贵德县文体旅游广电局局长马林圃说:“面向未来,贵德县将立足实际,充分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广泛开展常识普及、非遗传承等活动,让优秀传统文化适应新需求,焕发新魅力。”

推荐阅读
上海市代表团来青考察交流
第23届环湖赛开幕 陈刚宣布开幕 吴晓军致辞
西宁城西区人民法院书记员的技能大比拼
青海2024年上半年油气产量实现“双过半”
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大"揭榜挂帅"项目招标公告
2024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拟推荐人选公示
海北成为全省最大的油菜供种基地
青海湟中高原冷凉蔬菜发往广州深圳
24H热点
【一起去看环湖赛】激情环湖赛 浪漫土乡行
【环湖听新音】“五业”交融,绘就彩虹故乡幸福新卷
【环湖听潮音】环湖揽胜 古风今韵秀湟源 人与自然...
【环湖听新音】环湖印象 共赴环湖之约 尽览古城盛景
【环湖听新音·环湖揽胜】悦享河湟 相约夏都
贵德生态好 娓娓述风情
绿水青山颜值高 生态贵德画卷美
【大美青海 人文环湖·环湖印象】江河壮阔万物秀 绿...
【大美青海 人文环湖·环湖印象】诗画“高地” 唯美...
【大美青海 人文环湖·环湖揽胜】中国原子城,洗礼...
热点图片
【环湖听新音·环湖印象】贵德风情画 环湖赛上展
【环湖听新音·环湖印...
图说环湖
图说环湖
七月门源遍野流金
七月门源遍野流金
天峻之变——“高质量发展调研行·走进海西”系列报道之一
天峻之变——“高质...
天路职工紧急救助高反游客
天路职工紧急救助高...
“五业”交融,绘就彩虹故乡幸福新卷
“五业”交融,绘就...
穿越千年历史 共舞彩陶神韵
穿越千年历史 共舞彩...
加让村:村民变“股民” 共奔致富路
加让村:村民变“股...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主办  版权所有:青海新闻网
未经青海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闻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3120170001 青ICP备19000163号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199号
 
img

【环湖听新音·环湖揽胜】掬黄河清冽 润文脉新声

青海日报
2024-07-10 08:26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二维码查看全文
img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img

【环湖听新音·环湖揽胜】掬黄河清冽 润文脉新声

青海日报
2024-07-10 08:26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或发送给朋友、保存图片

【环湖听新音·环湖揽胜】掬黄河清冽 润文脉新声

  • 2024-07-10 08:26:23
  • 来源:青海日报
贵德国家地质公园阿什贡七彩峰丛景区。黄剑平 摄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7月,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景色宜人。

  这里,既有优美的田园风光,又有厚重的文化积淀;这里,既有高原景色的壮丽与博大,又有江南风光的隽秀与文静。这里,是大美青海瑰丽的一角。

  千里赛程,千里风光。当贵德漫山遍野的杜鹃花和格桑花迎风绽放时,2024“中国工商银行杯”第二十三届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以下简称“环湖赛”)于高原大地再起风潮。

  走过年华,一路欢歌,深厚友谊的背后是一座城与一项赛事的双向“奔赴”。通过借势赛事的传播影响力,贵德县不断探索“体育+旅游+生态”深度融合文章,向外界全方位展现绿水青山的魅力、梨都古城的韵味和水美乡村的秀丽,持续提升了“天下黄河贵德清”的生态形象亲和力。同时,世人也由此进一步了解贵德、向往贵德、走进贵德。

  保护地质遗迹 呵护自然之美

  7月5日清晨,从贵德县城出发,沿G227国道行驶约20分钟,途经贵德黄河清国家湿地公园,来到贵德国家地质公园。一路上,远处巍峨的大山在云雾间若隐若现,壮美的丹霞与黄河水相映成趣,尽显生机。

  “大家面对的这个峡,就是千佛大峡谷,它是我们贵德国家地质公园的山门,也是通往七彩峡谷的必经之路。每届环湖赛大车队就是从这个峡口穿过,进入别有洞天的‘高原小江南’——贵德县。”景区内游人如织,大家一边聆听讲解员解说,一边举起手机定格眼前的七彩丹霞山。

  从远古而来,向未来走去。在贵德,地质公园作为全新的资源利用方式,其保护地质遗迹与生态环境、发展地方经济、推动地球科学研究等各方面,日益显现出巨大的综合效益。

  眼前的4A级贵德国家地质公园旅游景区,以自然地貌景观和地质遗迹为主要特征,是一个辅以多样生态景观和丰富人文景观的综合性地质公园。园区种类多样的地质遗迹不仅记录了青藏高原隆起的历史和演化过程,也记录了黄河贵德段的发育历史以及贵德地区的地质和自然环境演化历史,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和美学价值,是一座浩瀚的地质博物馆。

  “公司围绕‘欲见山河千里秀,先保大地一寸土’的理念,努力将园区打造成一个天然地质课堂。”青海天地人缘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喇海青说,“地处世界屋脊、地球第三极的贵德,虽是一个很小的高原小盆地,但却有着人类最深厚的文明。”

  地质遗迹生动地展示了地球和生命演进的崎岖历程,具有不可重复性和不可代替性,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近年来,贵德县坚持保护、科研科普和开发并重,出台相关管理办法,推动地质公园规范有序、可持续健康发展,强化其与文化和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等协同管理,通过保护利用,使资源优势转化为带动经济增长的“金钥匙”。

  “目前,地质公园年平均接待游客达120万人次。伴随地质公园不断发展,周边村落就业环境也随之发生改变。”喇海青说,从缺乏保护意识,到认识自然、了解自然,再到自发保护自然,短短几年间,当地村民通过大量游客的到访,深知保护好原生态、保护好地质遗迹的重要意义,大家在积极参与公园建设的同时,也增加了收入。

  深挖“一村一品” 赋能乡村振兴

  环湖赛的车流风驰电掣,车手们在拼搏中尽显忘我的韧劲,而贵德县在乡村振兴发展之路上,同样显化出笃行和勇毅、后发和坚韧。依托丰富的生态、旅游和文化等资源,使贵德县占据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并为产业“四地”建设提供了各具特色的强力支撑。

  小暑节气刚过,正值蒜苗播种好时节,走进贵德县新街回族乡鱼山村,放眼望去,田间地头一派繁忙景象,农人们抢抓农时种植蒜苗,用辛勤的汗水播种希望。在鱼山村的南边是陆切村,在阳光的照耀下,田地间一颗颗红笋长势喜人,呈现出一派丰收在望的景象。

  “当环湖赛的骑行车队穿行贵德,如若从高空俯瞰,便可领略蒜苗、红笋等特色种植排成的产业‘阵容’。”新街回族乡党委书记杨海龙介绍,近年来,全乡确立“特色兴村、产业富民”的发展理念,围绕“村村有产业、村村有亮点、村村有品牌”发展目标,着力打造“一村一品”“一村多品”产业发展格局,建成露天蔬菜、粮食作物等五大产业基地,实现蒜苗、红笋、贡菜等特色蔬菜规模化种植,播种面积达0.13万公顷。目前,鱼山(蒜苗)已认定为第八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陆切(红笋)成功入选第十二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

  蓬勃发展的高原夏菜产业激活了新街回族乡农业发展潜能。民族餐饮“大厨房”和特色农畜产品“大超市”,同样为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增光添彩。

  “滋滋滋……”来到新街回族乡麻吾村的麻吾农家油馍馍铺,还未进店,就已闻到浓浓的油馍香。在不大的店铺内,一口大锅正冒着热腾腾的油气,工作台前,几名妇女配合默契、手法娴熟,从揉面、切面、压花到控制油温、翻炸出锅,一气呵成,如同变魔术一般。

  “麻吾村平均海拔2850米,气候冷凉、水源洁净,土壤无污染,具备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的天然优势。”老板马学忠介绍:“油馍馍已成为当地百姓舌尖上的一道美食,每天我们将做出来的油馍馍装箱包装,销往县城各大商超。目前,麻吾村已初步形成从原材料、劳动力到技术、销售产业链,为‘一村一品’产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立足产业比较优势,持续发挥品牌影响力。“全乡已初步形成包括自然景观欣赏、户外踏青露营、民族风情体验、农家美食品鉴、乡村度假休闲为一体的全域旅游产业链条”。 谈及发展,杨海龙信心满满。今后将着力构建农文旅融合发展新业态,不断探索旅游发展与生态保护、民生改善互促互补互兴的发展路子。

  延续历史文脉 拥抱“诗与远方”

  “马家窑”和“卡约”文化遗址、汉唐古堡、明清楼阁……本届环湖赛第四赛段,车手们将从贵德县城出发,骑行至“进藏咽喉”共和县。在近7公里的贵德城区赛段中,车手会深深感受到这个处处充满“文气”的地方的独特魅力。

  黄河岸边,贵德古城,在经历了六百多年的风吹雨打后,依然保持着原有的雄姿。在古代,雄踞在河湟地区的贵德,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常是各方势力必争之地。明朝初年,征西将军邓愈奉命来到此处,设立卫所,修筑城池。也正是这座城池的修建,换来了黄河岸边这片沃土长达六百多年的安定。

  如今,贵德古城是青海省乃至西北地区保存最为完整的古城之一,其凭借自身深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文化气质,汲取发展的不竭动能与强劲底气,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登上位于河阴镇北大街北端、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年的玉皇阁,向远处眺望,整个古城尽收眼底,令人顿时生出一种凌空出世、昂首天外的豪迈感。

  “玉皇阁高25.5米,坐北朝南,是古城中最高的建筑。”古城导游何露露介绍,历史上,丝绸之路和唐蕃古道在这里交错延伸。古城建成后,商贸往来更加繁荣,来自东西南北的商旅带着各种特产,在这里往来交易,开办商号,使得这里成为连通东南西北的大道通衢。

  俯览整个古城,不难发现古城的建造严格遵循古人“天圆地方”的建筑理念。四方形的古城,建有南、北城门,南为文启门,北为平安门。古城以玉皇阁、文庙为核心,关岳庙、城隍庙、大佛寺分布其间。这些古代建筑群规模宏大,布局精巧,雕花精美。

  在明长城贵德段各点段分别设立保护标志;设立青海明长城贵德段保护领导小组,并聘请4名义务保护员,开展全年四季度及定期不定期的巡查工作;借助每年的“文化遗产日”“博物馆日”和大型文体活动,宣传文物保护法律法规,营造全民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良好氛围……

  文物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根脉。近年来,贵德县全面落实国家文化发展战略,贯彻黄河流域文化保护要求,挖掘和保护各类历史文化资源,加强历史文化聚落自然景观和文化遗产的整体活化利用,科学制定国土空间规划,合理保护利用贵德古城,全面加强文庙及玉皇阁、河西文昌庙等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守护一方文脉,书写传承故事。贵德县文体旅游广电局局长马林圃说:“面向未来,贵德县将立足实际,充分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广泛开展常识普及、非遗传承等活动,让优秀传统文化适应新需求,焕发新魅力。”

作者 张洪旭
编辑:冯丽娟
青海新闻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