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内 时评 党建 省情 文化 法治 原创 视频 省委文件 新闻 政务 旅游 生态 体育 专题 图片 融媒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藏文网
 
站内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 : 青海新闻网2024全国重点媒体青海果洛行本网报道
【2024全国重点媒体青海果洛行采访活动】特色产业 唱响乡村振兴“新牧歌”
来源:青海新闻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24-07-18 17:48:08
编辑:许娜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记者 陈郁 党成恩 报道)高原仲夏,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玛县高原菌类种植示范基地内,一排排规划整齐、错落有致的大棚矗立眼前,一股沁人心脾的菌香混合着泥土的气息扑面而来。

    班玛县高原菌类种植示范基地的负责人王德军在大棚内半蹲着,一边察看营养包放置情况,一边用铁锹将泥土堆在塑料薄膜两端压实,保证土壤周边温度恒定。眼下正是采摘和食用新鲜羊肚菌的好时节,一簇簇个大饱满、纹理清晰、内壁肥厚的羊肚菌破土而出,长势喜人。

    班玛,藏语意为“莲花”,位于青海省东南部,地处青甘川三省交界,属于三江源保护区,也是长江源上游的主要水源地,境内玛可河林区是青海省面积最大的林场和中国海拔最高的天然林天然原始林区。年平均气温3.2℃,平均降水量645毫米,属高原大陆性气候。班玛各类优势资源丰富,有着“三色班玛”的美称。

1234

    2021年在上海市青浦区对口援青的帮扶下,班玛县投资1500万元建设高原特色菌种产业项目,建设大棚62座,专门用于种植羊肚菌、灵芝、黑木耳、蘑菇等菌类产品。

    “班玛早晚温差大,气候寒凉,成熟周期长,种出来的菌类相较于内地口感更清脆,滋味更浓。大棚内的羊肚菌出菇率在30%-60%,每亩地产量约800斤。“羊肚菌鲜品价格稳定在每斤100元左右,制成的干品价格更是达到每斤1000元,是目前人工栽培价格最高的食用菌类。”王德军说,相较于其他地区每年2至3月羊肚菌成熟,班玛7月“反季节”收获的羊肚菌正好补充市场空缺,卖上一个好价钱。

    羊肚菌是世界四大野生名菌之首,因其独特的风味与极高的药用价值而备受市场欢迎,但野生羊肚菌产量低,且采集难度大,故其价格也一直居高不下。班玛县人工羊肚菌的种植在弥补了野生羊肚菌产量不足的同时,口味上也与野生羊肚菌相似,一经上市便获得市场认可,销售火爆。

123

    羊肚菌在育种、种植、管理、采收等环节需要大量劳动力,这也为班玛县江日堂乡村民创造了大量季节性就业岗位。“大棚的菌种植产业发展起来后,我们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从种菌、采菌都在这里务工,一天200元,一个月有5000元左右钱的收入,回家还能照顾体弱多病的老伴,赚钱、顾家两不误。”今年68岁的村民银宝一边忙着手里的活,一边不停地夸赞羊肚菌是个好产业,让大家的“钱袋子”鼓了起来。

    走进班玛县江日堂蔬菜大棚种植基地,大棚里绿油油的辣椒长势喜人。

    湿润的泥土夹杂着蔬果的清香,弥漫在闷湿的大棚内,看着丰收在即的辣椒,温棚的“主人”李鑫嘴角勾起微笑。

    李鑫介绍:“最近大棚里的这批青椒是6月初种的,现在就可以采摘、销售了。隔壁棚里种的是西红柿,今年西红柿的长势比较好。”

    班玛县平均海拔3500米以上,即使7月,气温也很低,常年高寒缺氧,空气稀薄,在这里种植瓜果蔬菜几乎不可能。长久以来,瓜果蔬菜基本都靠外运。

    “过去每到冬天,群众都会储存一些耐放的蔬菜,但由于种类不多,整个冬季就只能吃到一两种。”班玛县农牧水利和科技局局长李加回忆前些年的日子,十分感慨。

112

    为了解决种菜难、运输远的问题,让群众吃到更多更新鲜的时令蔬菜,2022年,班玛县在原先蔬菜种植基地温棚的基础上,维修改建了29栋高智能温棚,补齐农业发展中存在的“短板”。

    自班玛县江日堂蔬菜大棚种植基地投入运营以来,自产的西瓜、黄瓜、辣椒、西兰花、菜瓜、油麦菜等十余种新鲜果蔬摆上了当地人的餐桌,满足了牧民群众对果蔬多样化的需求。

    温室建成投用后,不仅保障了群众的“菜篮子”,还产生了育苗、打叶、摘果等用工需求,带动了周边村民就近务工,增加了村民收入。

    尖参是班玛县江日堂乡本地村民,年纪不算大,皮肤黝黑,看起来精明强干。他是去年来班玛县江日堂蔬菜大棚种植基地工作的,如今他是这里的“技术骨干”。

    “在这里工作不仅每个月有4000元的工资,还能学到种植技术,幸福生活真是越来越有奔头了!未来我还想多学一些技术,以后除了养牦牛,还可以种菜卖菜。”尖参义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我们最大限度地集聚合力,发挥现有资源最大优势,促进农业发展产业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有效带动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目前,全县特色产业发展结合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实施、生态畜牧业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集体经济壮大等重点工作不断推进,全县产业结构更加优化,多种产业发展齐头并进,初步形成‘一乡一业’,带动农牧民收入不断提高。”李加说。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振兴。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

    相同的致富目标,不同的脱贫路径。班玛县规模化种植产业仅仅是果洛州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果洛州依托资源、能源、高原优势,在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清洁能源、高原种植资源等重点领域,集中力量培育打造一批具有高原特色的省级创新平台,主动融入国家、省级创新体系,大力推广“三增三适”“牦牛藏羊同期发情、人工授精”“牦牛藏羊高效养殖”等技术,加快育种步伐,降低生产成本。通过整合项目支持,激活村集体经济,引入社会资本等方式,建设一二三产业融合的新型智慧农牧业样板,完善智慧牧业科技创新平台,推动畜牧产业链向消费端扩展延伸。

    “我们始终把千方百计提高农牧民收入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抓住产业和就业两个关键,持续推动农牧民增收。将中央财政衔接资金60%以上用于产业发展。通过培育‘村集体经济+经营主体’‘龙头企业+联合社+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家庭牧场+牧户’模式,带动牧民群众专业化种养殖,通过出台惠农政策、以奖代补、对接生产性企业等有效方式,增加脱贫群众产业发展收入。同时充分利用以工代赈、乡村建设、帮扶车间、村集体经济、衔接资金实施项目和借助上海援青、东西部协作不断拓宽群众就业渠道,实现稳岗就业人数2.2万人,超额完成目标任务。2023年底全州脱贫群众人均纯收入15473.57元,增长率14.68%”。果洛州农牧局副局长魏鹏告诉记者。

推荐阅读
陈刚吴晓军与国电投董事长刘明胜一行座谈
中共青海省委十四届六次全体会议召开
果洛:多措并举精准施策 书写教育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果洛:多警种一体化赋能基层 传帮带激发队伍新活力
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大"揭榜挂帅"项目招标公告
2024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拟推荐人选公示
海东:打造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新样板”
青海西宁:下沉一线听民声 办好实事解民忧
24H热点
【2024全国重点媒体青海果洛行采访活动】青海玛多...
【2024全国重点媒体青海果洛行采访活动】不负韶华...
【2024全国重点媒体青海果洛行采访活动】青海果洛...
【2024全国重点媒体青海果洛行采访活动】青海玛多...
【2024全国重点媒体青海果洛行采访活动】青海果洛...
【2024全国重点媒体青海果洛行采访活动】青海达日...
【2024全国重点媒体青海果洛行采访活动】青海达日...
青海果洛:抓党建促落实 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青海果洛:教育事业取得丰硕成果
上海援青:实施援建果洛项目1023个 投入资金37.38亿元
热点图片
盛夏的阿尼玛卿
盛夏的阿尼玛卿
上万只藏羚羊聚集在可可西里卓乃湖产仔
上万只藏羚羊聚集在...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乌兰:数智锻造高“盐值”——“高质量发展调研行·走进海西”系列报道之二
【新时代 新征程 新...
【文化中国行】班玛红军沟,青海大地上的长征印记——“寻迹青海”系列报道之五
【文化中国行】班玛...
【开放合作 绿色发展】在这里,向世界发出“青海声音”!——写在第25届中国·青海绿色发展投资贸易洽谈会闭幕之际
【开放合作 绿色发展...
【开放合作 绿色发展——2024青洽会特刊·展会聚焦】让“青字号”的“金名片”走向世界舞台
【开放合作 绿色发展...
【开放合作 绿色发展——2024青洽会特刊·展会见闻】“感受到了青海人民的热情”
【开放合作 绿色发展...
【身边的感动】“关键时刻绝不能掉链子!”——记2024年第一季度“青海好人”马海军
【身边的感动】“关...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主办  版权所有:青海新闻网
未经青海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闻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3120170001 青ICP备19000163号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199号
 
img

【2024全国重点媒体青海果洛行采访活动】特色产业 唱响乡村振兴“新牧歌”

青海新闻网
2024-07-18 17:48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二维码查看全文
img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img

【2024全国重点媒体青海果洛行采访活动】特色产业 唱响乡村振兴“新牧歌”

青海新闻网
2024-07-18 17:48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或发送给朋友、保存图片

【2024全国重点媒体青海果洛行采访活动】特色产业 唱响乡村振兴“新牧歌”

  • 2024-07-18 17:48:08
  • 来源:青海新闻网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记者 陈郁 党成恩 报道)高原仲夏,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玛县高原菌类种植示范基地内,一排排规划整齐、错落有致的大棚矗立眼前,一股沁人心脾的菌香混合着泥土的气息扑面而来。

    班玛县高原菌类种植示范基地的负责人王德军在大棚内半蹲着,一边察看营养包放置情况,一边用铁锹将泥土堆在塑料薄膜两端压实,保证土壤周边温度恒定。眼下正是采摘和食用新鲜羊肚菌的好时节,一簇簇个大饱满、纹理清晰、内壁肥厚的羊肚菌破土而出,长势喜人。

    班玛,藏语意为“莲花”,位于青海省东南部,地处青甘川三省交界,属于三江源保护区,也是长江源上游的主要水源地,境内玛可河林区是青海省面积最大的林场和中国海拔最高的天然林天然原始林区。年平均气温3.2℃,平均降水量645毫米,属高原大陆性气候。班玛各类优势资源丰富,有着“三色班玛”的美称。

1234

    2021年在上海市青浦区对口援青的帮扶下,班玛县投资1500万元建设高原特色菌种产业项目,建设大棚62座,专门用于种植羊肚菌、灵芝、黑木耳、蘑菇等菌类产品。

    “班玛早晚温差大,气候寒凉,成熟周期长,种出来的菌类相较于内地口感更清脆,滋味更浓。大棚内的羊肚菌出菇率在30%-60%,每亩地产量约800斤。“羊肚菌鲜品价格稳定在每斤100元左右,制成的干品价格更是达到每斤1000元,是目前人工栽培价格最高的食用菌类。”王德军说,相较于其他地区每年2至3月羊肚菌成熟,班玛7月“反季节”收获的羊肚菌正好补充市场空缺,卖上一个好价钱。

    羊肚菌是世界四大野生名菌之首,因其独特的风味与极高的药用价值而备受市场欢迎,但野生羊肚菌产量低,且采集难度大,故其价格也一直居高不下。班玛县人工羊肚菌的种植在弥补了野生羊肚菌产量不足的同时,口味上也与野生羊肚菌相似,一经上市便获得市场认可,销售火爆。

123

    羊肚菌在育种、种植、管理、采收等环节需要大量劳动力,这也为班玛县江日堂乡村民创造了大量季节性就业岗位。“大棚的菌种植产业发展起来后,我们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从种菌、采菌都在这里务工,一天200元,一个月有5000元左右钱的收入,回家还能照顾体弱多病的老伴,赚钱、顾家两不误。”今年68岁的村民银宝一边忙着手里的活,一边不停地夸赞羊肚菌是个好产业,让大家的“钱袋子”鼓了起来。

    走进班玛县江日堂蔬菜大棚种植基地,大棚里绿油油的辣椒长势喜人。

    湿润的泥土夹杂着蔬果的清香,弥漫在闷湿的大棚内,看着丰收在即的辣椒,温棚的“主人”李鑫嘴角勾起微笑。

    李鑫介绍:“最近大棚里的这批青椒是6月初种的,现在就可以采摘、销售了。隔壁棚里种的是西红柿,今年西红柿的长势比较好。”

    班玛县平均海拔3500米以上,即使7月,气温也很低,常年高寒缺氧,空气稀薄,在这里种植瓜果蔬菜几乎不可能。长久以来,瓜果蔬菜基本都靠外运。

    “过去每到冬天,群众都会储存一些耐放的蔬菜,但由于种类不多,整个冬季就只能吃到一两种。”班玛县农牧水利和科技局局长李加回忆前些年的日子,十分感慨。

112

    为了解决种菜难、运输远的问题,让群众吃到更多更新鲜的时令蔬菜,2022年,班玛县在原先蔬菜种植基地温棚的基础上,维修改建了29栋高智能温棚,补齐农业发展中存在的“短板”。

    自班玛县江日堂蔬菜大棚种植基地投入运营以来,自产的西瓜、黄瓜、辣椒、西兰花、菜瓜、油麦菜等十余种新鲜果蔬摆上了当地人的餐桌,满足了牧民群众对果蔬多样化的需求。

    温室建成投用后,不仅保障了群众的“菜篮子”,还产生了育苗、打叶、摘果等用工需求,带动了周边村民就近务工,增加了村民收入。

    尖参是班玛县江日堂乡本地村民,年纪不算大,皮肤黝黑,看起来精明强干。他是去年来班玛县江日堂蔬菜大棚种植基地工作的,如今他是这里的“技术骨干”。

    “在这里工作不仅每个月有4000元的工资,还能学到种植技术,幸福生活真是越来越有奔头了!未来我还想多学一些技术,以后除了养牦牛,还可以种菜卖菜。”尖参义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我们最大限度地集聚合力,发挥现有资源最大优势,促进农业发展产业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有效带动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目前,全县特色产业发展结合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实施、生态畜牧业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集体经济壮大等重点工作不断推进,全县产业结构更加优化,多种产业发展齐头并进,初步形成‘一乡一业’,带动农牧民收入不断提高。”李加说。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振兴。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

    相同的致富目标,不同的脱贫路径。班玛县规模化种植产业仅仅是果洛州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果洛州依托资源、能源、高原优势,在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清洁能源、高原种植资源等重点领域,集中力量培育打造一批具有高原特色的省级创新平台,主动融入国家、省级创新体系,大力推广“三增三适”“牦牛藏羊同期发情、人工授精”“牦牛藏羊高效养殖”等技术,加快育种步伐,降低生产成本。通过整合项目支持,激活村集体经济,引入社会资本等方式,建设一二三产业融合的新型智慧农牧业样板,完善智慧牧业科技创新平台,推动畜牧产业链向消费端扩展延伸。

    “我们始终把千方百计提高农牧民收入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抓住产业和就业两个关键,持续推动农牧民增收。将中央财政衔接资金60%以上用于产业发展。通过培育‘村集体经济+经营主体’‘龙头企业+联合社+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家庭牧场+牧户’模式,带动牧民群众专业化种养殖,通过出台惠农政策、以奖代补、对接生产性企业等有效方式,增加脱贫群众产业发展收入。同时充分利用以工代赈、乡村建设、帮扶车间、村集体经济、衔接资金实施项目和借助上海援青、东西部协作不断拓宽群众就业渠道,实现稳岗就业人数2.2万人,超额完成目标任务。2023年底全州脱贫群众人均纯收入15473.57元,增长率14.68%”。果洛州农牧局副局长魏鹏告诉记者。

编辑:许娜
青海新闻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