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内 时评 党建 省情 文化 法治 原创 视频 省委文件 新闻 政务 旅游 生态 体育 专题 图片 融媒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藏文网
 
站内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 : 青海新闻网聚焦2025全国两会青海代表团在两会两会观察
【两会特刊·青报观察】解码发展新动能 插上腾飞新翅膀
——“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系列述评之三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贾 泓
发布时间:2025-03-06 08:09:00
编辑:何继红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当温暖的阳光洒向江源大地,柴达木盆地上的光热定日镜如同向日葵般跟着太阳的轨迹缓缓调节角度,省会西宁的实验室和中试基地正在解析盐湖产业发展的“科技密码”,国家超算无锡中心青海大学分中心、中国联通·阿里云万卡绿色算力、中国电信·金山智算中心等一大批项目点亮运行……高原大地上,青海正以新质生产力为笔,向绿而行、向新而进、向数而融,在蓝天碧水间书写具有青海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时代新篇章。

  青海,扎扎实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重要讲话和对青海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力构建体现青海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四梁八柱”,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快产业“四地”建设,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断提升发展的含绿量、含新量、含金量,塑造更多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中国电信(国家)数字青海绿色大数据中心。张鹏 摄

天合光能(青海)光电有限公司C1电池车间。张慧慧 摄 

  科技“新”驱动 竞速新赛道

  围绕服务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青海首个“揭榜挂帅”项目“盐湖老卤制备无水氯化镁”攻克了脱水结晶和粘壁、脱水负荷低、易融料和水分偏高等技术难题,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成功突破并解决氯化镁脱水这一世界难题;

  围绕打造国家清洁能源高地,多能源电力系统互补协调调度与控制关键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实现源网荷储一体化协同控制和电网平稳运行,成果已推广应用于青海、新疆、甘肃、宁夏、山东等多个省区;

  围绕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建设,青海利用信息科技手段,开展石窟寺等传统文物及“两弹一星”基地革命文物的数字化保护和技术示范,赋予文物永久的数字信息档案;

  围绕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青海自主选育的青杂5号、12号油菜品种入选国家推广目录,青薯9号创造亩产超万斤的国内单产新纪录并位居全国马铃薯推广面积榜首。

  在青海,科技创新一直是推动优势产业快速发展的关键力量。以科技“活水”浇灌产业“沃土”,青海聚焦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和建设产业“四地”,坚持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两手抓,全方位加快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为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2024年,青海创新型中小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分别达194家、157家。科技研发经费持续增长,青薯9号创造了亩产6508公斤全国新纪录,无水氯化镁制备新方法等一批科技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首个在省外设立的青海(北京)科技创新基地建成投运,海南州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活跃度居全国示范区首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战略支撑。2025年,青海明确提出,推进科技与产业融合创新。

  青海提出,打造科技研发和产业应用“双向飞地”,统筹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加强与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对接,持续深化与全国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同时,进一步深化科技创新资源配置、计划管理、评价监督、成果转移转化等制度改革,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培育更多科技之花、产业之果。

  当更多科技创新的“千里马”在高原大地竞相涌现、各展其能,产业发展便装上科技创新的强劲引擎,青海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赛道上全力跑出加速度。

青海诺德新材料有限公司生产的微孔铜箔。陆广涛 摄
青海中利光纤技术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才贡加 摄

  “四地”谱新篇 融出新气象

  2月26日,柴达木格尔木东沙漠基地电源项目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开工。项目创造了多项纪录,它是目前国内规划建设容量最大、总投资最大、新能源占比最高、包含海拔最高的超超临界火电项目的“沙戈荒”新能源外送基地电源项目,也是全国首个跨省跨经营区新能源外送基地电源项目。

  项目建成投运后,每年可通过全国首条跨省跨经营区的特高压外送通道——“青桂直流”特高压直流输电通道向广西输送约365亿千瓦时清洁能源,相当于广西2024年全社会用电量的14%。

  牢记嘱托,青海立足青海资源禀赋和区域特征,聚焦聚力“四地”建设,将其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战略路径,取得突破性进展。

  2024年,是全力推进盐湖资源有序开发、产业绿色发展的一年。生产钾肥749万吨、碳酸锂13.5万吨,分别增长4.8%、22.3%,建成投产国内最大的万吨食品级氧化镁项目,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新能源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作出重要贡献。

  2024年,是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积厚成势的一年。电力总装机突破7100万千瓦,清洁能源、新能源装机占比分别达94.6%、70%,在全国率先实现新能源装机和发电量占比“双主体”。

  2024年,是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成效显著的一年。12个观景点串珠成线,“梦幻海北”旅游环线入选全国交旅融合发展典型案例,旅游人数和收入均增长20%。

  2024年,是绿色有机农畜产品提质增量的一年。有机草原监测面积突破3亿亩(两千万公顷),130余种特色农产品供应香港,“青海三文鱼”公共品牌正式发布、出口增长12倍。

  从聚力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盐湖产业集群,到加速构建源网荷储一体化新型能源体系,从让“山宗水源·大美青海”品牌越来越响亮,到越来越多“青字号”品牌走向全国、享誉世界,青海产业“四地”建设正在谱写新的篇章。

  推动产业“四地”互促共融,青海融出新气象、新成效。近年来,旅游资源富集的青海并没有选择“靠天吃饭”,而是不断进行创新,推动“旅游+”和“+旅游”,丰富文旅新业态、新模式。尤其是在深度打造“青超联赛”赛事IP促进“农体文旅商”产业融合发展上,青海坚持守正创新、提质增效、融合发展,推动“农体文旅商”融出新气象、新成效。

  在打造产业“四地”的道路上,不断提升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水平,以融合发展开创新局面,青海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

羊曲水电站。黄河公司供图
塔拉滩上的光伏“蓝海”。 洪玉杰 摄
天合光能(青海)光电有限公司C1电池车间。张慧慧 摄

  绿算“新”未来 看“新”潮澎湃

  1月16日,中国联通·阿里云万卡绿色算力项目点亮,青海在自主可控的大规模智能计算基础设施建设上取得突破性进展。

  2024年,青海省委、省政府抢抓数字化发展机遇,把发展绿色算力作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大要求的具体实践,以绿电赋能新兴产业集群化发展,壮大经济新动能,推动绿电绿算融合成为青海最具特色、最具优势、最具潜力的新质生产力。

  经过一年的努力发展,青海交出了绿色算力领域的亮眼“成绩单”:在北京、南京、深圳举办绿色算力产业发展推介会,与阿里、百度、京东、金山、360、科大讯飞等头部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建成全国首个清洁能源和绿色算力调度中心,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青海大学分中心、中国联通·阿里云万卡绿色算力、中国电信·金山智算中心等一大批项目点亮运行,中国移动、国家电投联建的全球首个“自发自储自用自保”绿色微电网万卡算力中心示范项目启动,已建在建标准机架9.3万个、实现翻倍增长,智算超算规模从年初的400P增加到8400P。

  变“绿电”为“绿算”、变“瓦特”为“比特”,以绿色算力绘就新质未来。青海创新打造绿色算电产业协同发展新赛道,是具有中国特色且极具创造力的。360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周鸿祎就评价,青海开辟的这一新赛道是青海为世界难题给出的“天才方案”。而一年以来的成就,更是印证了这个充满“青海智慧”的发展方案的科学性、可行性,也展现出了绿色算电协同的广阔发展前景。

  绿电遇到算力是一次“双向奔赴”。水丰、光富、风好、地广,高海拔、高纬度,气候冷凉、干燥,年均PUE值(电能利用效率)1.2以下,这些得天独厚的要素让青海成为发展大数据产业的天然良港。发展人工智能产业,离不开源源不断的、可持续发展的绿色能源,而这正是青海的优势所在。清洁能源的发展,为青海打好打赢绿色算力产业发展这场“关键战”夯实基础。

  为助力产业发展,青海不仅成立了绿色算力产业专家咨询委员会为产业发展建言献策,还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和地方标准,初步构建起集方案、措施、标准于一体的政策体系,这些政策涵盖了绿色算力基地建设、产业发展促进、能源保障、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等多个方面,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策支撑。

  青海虽然“在那遥远的地方”,但也与世界相连相通。推动绿色算电“双向奔赴”、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青海乘“数”而上、驾“云”前行,迈进更加美好的“数字未来”。

推荐阅读
青海代表团举行全体会议 吴晓军主持并讲话
罗东川:以自我革命精神引领海西高质量发展
`2025“第一缕阳光”全球同拍中国年在青海启动
青海省30名药品安全社会监督员受聘上岗
青海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推荐人选名单公示
2024年青海省出版系列高级职称任职资格人员公示
西宁市成立生态环保要素保障服务团队
55家企业齐聚湟中招贤纳士
24H热点
【两会特刊·青报观察】解码发展新动能 插上腾...
全方位扩大内需 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护航”——“牢...
【两会观察·青报观察】牢记“国之大者” 建设美丽...
热点图片
两会视界
两会视界
【两会特别报道】守护“中华水塔” 书写绿色答卷
【两会特别报道】守...
【两会特别报道】共赴盛会 同绘新篇——住青全国政协委员出席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开幕会侧记
【两会特别报道】共...
全方位扩大内需 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护航”——“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系列述评之二
全方位扩大内需 为经...
“美美与共”生态画卷铺展开来
“美美与共”生态画...
“煤改电”让生活更洁净
“煤改电”让生活更洁净
打造生态文明高地 保护好地球第三极
打造生态文明高地 保...
【雷锋精神永放光芒】雷锋精神的高原印记
【雷锋精神永放光芒...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主办  版权所有:青海新闻网
未经青海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闻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3120170001 青ICP备19000163号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199号
 
img

【两会特刊·青报观察】解码发展新动能 插上腾飞新翅膀
——“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系列述评之三

青海日报
2025-03-06 08:09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二维码查看全文
img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img

【两会特刊·青报观察】解码发展新动能 插上腾飞新翅膀
——“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系列述评之三

青海日报
2025-03-06 08:09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或发送给朋友、保存图片

【两会特刊·青报观察】解码发展新动能 插上腾飞新翅膀
——“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系列述评之三

  • 2025-03-06 08:09:00
  • 来源:青海日报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当温暖的阳光洒向江源大地,柴达木盆地上的光热定日镜如同向日葵般跟着太阳的轨迹缓缓调节角度,省会西宁的实验室和中试基地正在解析盐湖产业发展的“科技密码”,国家超算无锡中心青海大学分中心、中国联通·阿里云万卡绿色算力、中国电信·金山智算中心等一大批项目点亮运行……高原大地上,青海正以新质生产力为笔,向绿而行、向新而进、向数而融,在蓝天碧水间书写具有青海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时代新篇章。

  青海,扎扎实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重要讲话和对青海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力构建体现青海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四梁八柱”,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快产业“四地”建设,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断提升发展的含绿量、含新量、含金量,塑造更多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中国电信(国家)数字青海绿色大数据中心。张鹏 摄

天合光能(青海)光电有限公司C1电池车间。张慧慧 摄 

  科技“新”驱动 竞速新赛道

  围绕服务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青海首个“揭榜挂帅”项目“盐湖老卤制备无水氯化镁”攻克了脱水结晶和粘壁、脱水负荷低、易融料和水分偏高等技术难题,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成功突破并解决氯化镁脱水这一世界难题;

  围绕打造国家清洁能源高地,多能源电力系统互补协调调度与控制关键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实现源网荷储一体化协同控制和电网平稳运行,成果已推广应用于青海、新疆、甘肃、宁夏、山东等多个省区;

  围绕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建设,青海利用信息科技手段,开展石窟寺等传统文物及“两弹一星”基地革命文物的数字化保护和技术示范,赋予文物永久的数字信息档案;

  围绕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青海自主选育的青杂5号、12号油菜品种入选国家推广目录,青薯9号创造亩产超万斤的国内单产新纪录并位居全国马铃薯推广面积榜首。

  在青海,科技创新一直是推动优势产业快速发展的关键力量。以科技“活水”浇灌产业“沃土”,青海聚焦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和建设产业“四地”,坚持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两手抓,全方位加快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为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2024年,青海创新型中小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分别达194家、157家。科技研发经费持续增长,青薯9号创造了亩产6508公斤全国新纪录,无水氯化镁制备新方法等一批科技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首个在省外设立的青海(北京)科技创新基地建成投运,海南州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活跃度居全国示范区首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战略支撑。2025年,青海明确提出,推进科技与产业融合创新。

  青海提出,打造科技研发和产业应用“双向飞地”,统筹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加强与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对接,持续深化与全国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同时,进一步深化科技创新资源配置、计划管理、评价监督、成果转移转化等制度改革,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培育更多科技之花、产业之果。

  当更多科技创新的“千里马”在高原大地竞相涌现、各展其能,产业发展便装上科技创新的强劲引擎,青海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赛道上全力跑出加速度。

青海诺德新材料有限公司生产的微孔铜箔。陆广涛 摄
青海中利光纤技术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才贡加 摄

  “四地”谱新篇 融出新气象

  2月26日,柴达木格尔木东沙漠基地电源项目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开工。项目创造了多项纪录,它是目前国内规划建设容量最大、总投资最大、新能源占比最高、包含海拔最高的超超临界火电项目的“沙戈荒”新能源外送基地电源项目,也是全国首个跨省跨经营区新能源外送基地电源项目。

  项目建成投运后,每年可通过全国首条跨省跨经营区的特高压外送通道——“青桂直流”特高压直流输电通道向广西输送约365亿千瓦时清洁能源,相当于广西2024年全社会用电量的14%。

  牢记嘱托,青海立足青海资源禀赋和区域特征,聚焦聚力“四地”建设,将其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战略路径,取得突破性进展。

  2024年,是全力推进盐湖资源有序开发、产业绿色发展的一年。生产钾肥749万吨、碳酸锂13.5万吨,分别增长4.8%、22.3%,建成投产国内最大的万吨食品级氧化镁项目,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新能源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作出重要贡献。

  2024年,是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积厚成势的一年。电力总装机突破7100万千瓦,清洁能源、新能源装机占比分别达94.6%、70%,在全国率先实现新能源装机和发电量占比“双主体”。

  2024年,是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成效显著的一年。12个观景点串珠成线,“梦幻海北”旅游环线入选全国交旅融合发展典型案例,旅游人数和收入均增长20%。

  2024年,是绿色有机农畜产品提质增量的一年。有机草原监测面积突破3亿亩(两千万公顷),130余种特色农产品供应香港,“青海三文鱼”公共品牌正式发布、出口增长12倍。

  从聚力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盐湖产业集群,到加速构建源网荷储一体化新型能源体系,从让“山宗水源·大美青海”品牌越来越响亮,到越来越多“青字号”品牌走向全国、享誉世界,青海产业“四地”建设正在谱写新的篇章。

  推动产业“四地”互促共融,青海融出新气象、新成效。近年来,旅游资源富集的青海并没有选择“靠天吃饭”,而是不断进行创新,推动“旅游+”和“+旅游”,丰富文旅新业态、新模式。尤其是在深度打造“青超联赛”赛事IP促进“农体文旅商”产业融合发展上,青海坚持守正创新、提质增效、融合发展,推动“农体文旅商”融出新气象、新成效。

  在打造产业“四地”的道路上,不断提升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水平,以融合发展开创新局面,青海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

羊曲水电站。黄河公司供图
塔拉滩上的光伏“蓝海”。 洪玉杰 摄
天合光能(青海)光电有限公司C1电池车间。张慧慧 摄

  绿算“新”未来 看“新”潮澎湃

  1月16日,中国联通·阿里云万卡绿色算力项目点亮,青海在自主可控的大规模智能计算基础设施建设上取得突破性进展。

  2024年,青海省委、省政府抢抓数字化发展机遇,把发展绿色算力作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大要求的具体实践,以绿电赋能新兴产业集群化发展,壮大经济新动能,推动绿电绿算融合成为青海最具特色、最具优势、最具潜力的新质生产力。

  经过一年的努力发展,青海交出了绿色算力领域的亮眼“成绩单”:在北京、南京、深圳举办绿色算力产业发展推介会,与阿里、百度、京东、金山、360、科大讯飞等头部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建成全国首个清洁能源和绿色算力调度中心,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青海大学分中心、中国联通·阿里云万卡绿色算力、中国电信·金山智算中心等一大批项目点亮运行,中国移动、国家电投联建的全球首个“自发自储自用自保”绿色微电网万卡算力中心示范项目启动,已建在建标准机架9.3万个、实现翻倍增长,智算超算规模从年初的400P增加到8400P。

  变“绿电”为“绿算”、变“瓦特”为“比特”,以绿色算力绘就新质未来。青海创新打造绿色算电产业协同发展新赛道,是具有中国特色且极具创造力的。360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周鸿祎就评价,青海开辟的这一新赛道是青海为世界难题给出的“天才方案”。而一年以来的成就,更是印证了这个充满“青海智慧”的发展方案的科学性、可行性,也展现出了绿色算电协同的广阔发展前景。

  绿电遇到算力是一次“双向奔赴”。水丰、光富、风好、地广,高海拔、高纬度,气候冷凉、干燥,年均PUE值(电能利用效率)1.2以下,这些得天独厚的要素让青海成为发展大数据产业的天然良港。发展人工智能产业,离不开源源不断的、可持续发展的绿色能源,而这正是青海的优势所在。清洁能源的发展,为青海打好打赢绿色算力产业发展这场“关键战”夯实基础。

  为助力产业发展,青海不仅成立了绿色算力产业专家咨询委员会为产业发展建言献策,还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和地方标准,初步构建起集方案、措施、标准于一体的政策体系,这些政策涵盖了绿色算力基地建设、产业发展促进、能源保障、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等多个方面,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策支撑。

  青海虽然“在那遥远的地方”,但也与世界相连相通。推动绿色算电“双向奔赴”、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青海乘“数”而上、驾“云”前行,迈进更加美好的“数字未来”。

作者 贾 泓
编辑:何继红
青海新闻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