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内 时评 党建 省情 文化 法治 原创 视频 省委文件 新闻 政务 旅游 生态 体育 专题 图片 融媒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藏文网
 
站内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 : 青海新闻网聚焦2025全国两会青海代表团在两会两会观察
【两会特刊·青报观察】实干有“力度” 民生有“温度”
——“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系列述评之六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李庆玲
发布时间:2025-03-09 08:04:00
编辑:曹茂山

柴达木枸杞种植和采摘带动群众就业增收。记者 李庆玲 摄

社区居民带着孩子在社区图书室免费阅读学习。记者 李庆玲 摄

校园内孩子们充满自信展示舞蹈。记者 程宦宁 摄

对口支援让当地群众享受到优质高效便捷的医疗服务。记者 李庆玲 摄

德令哈柯鲁柯镇村民登记就业意向。记者 李庆玲 摄

西宁市民乐享绿色生活。记者 陈俊 摄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药品降价了,专家在家门口的联合社区门诊坐诊,看病更省心了!

  老旧小区改造了,曾经的“老破小”焕发新颜,住着更舒心了!

  快递进村了,村里的特产出去了,村外的好物送到家门口了,生活更便利了!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过去一年,发生在青海大地上的这一个个生动鲜活的民生改善故事,如同一串串璀璨的珍珠,串联起人民群众日常幸福生活的点点滴滴,在这家长里短事中,无一不透着温暖与欣喜。

  家事国事天下事,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是头等大事,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最牵挂的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三次亲临青海考察,看看人民群众生活过得怎么样,并指出“要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多办顺民意、惠民生、暖民心的实事,扎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聆听奋进的足音,青海用一张张民生清单及时有力的回应群众关切,用一个个有序推进的住房、教育、医疗等领域的民生项目解决民生痛点,实实在在的让群众获得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让广大民众真切感受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落地生根。看,现代化新青海的建设成果正在更多更公平的惠及全省各族人民!

  社会发展与民生改善同频共振

  每年春到高原时,由全省相关部门、单位组织的各类招聘活动就纷至沓来,为待就业群众送上内容丰富的“就业套餐”。“去年3月,我在东西部劳务协作专场招聘会找到了一份电子商务方面的工作,如今在江苏无锡上班,每个月工资7000多元,还有很多福利。”家在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的李鑫说。

  就业是民生之本,牵动着千家万户。近年来,青海持续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不断深化省情认识,以打造“青海e就业”特色品牌为牵引,实施智慧信息赋能等6项工程,强化地区、部门间就业相关数据共享和政策衔接,着力构建起“大就业”工作格局。

  同李鑫一样,在专场招聘中找到工作,实现稳定就业,挣到“真金白银”,是青海各地在实现社会发展与民生改善同频共振的一个缩影。2024年,青海经济运行在多措并举中回升向好,而多项民生指标也都在各自的刻度尺上持续攀升——

  掂一掂“饭碗”,就业交出亮丽成绩单——城镇新增就业6.45万人,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109.38万人次。1.52万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创业,帮扶就业率达90%以上。完成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9.4万人次,青海拉面、青绣、互助家政、大通护工等49个特色劳务品牌发展壮大。

  算一算账本,居民收入增速跑赢GDP——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4.4%、7.1%,收入增速快于经济增长。

  比一比环境,蓝天白云入画来——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96.3%,长江、黄河干流、澜沧江出省境断面水质保持Ⅱ类及以上。县城以上地区实现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8.5%,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达41.3%,西宁实现全域生活垃圾“零填埋”。

  瞧一瞧乡村,和美画卷正铺展——300个和美乡村建设项目实施。开工建设中小河流治理项目10项,治理河长105公里。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5平方公里。

  大国之大,也有大国之重,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就是“国之大者”。民生是人民幸福的基石、社会和谐的根基,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保障和改善民生。目标已明确,关键在落实,青海以实干“力度”彰显出民生“温度”。

  靶向发力补齐民生短板

  “改造后,楼顶不漏雨了,排水管网更新了,还修建了楼梯和无障碍通道,小区绿色更多了!”家住西宁市城中区东台小区的居民刘阿姨说。

  楼还是那个楼,房还是那个房,但经历老旧小区改造后,家的感觉已从曾经的“老破小”变成了温馨舒适的新居。2024年,青海共实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243个、27521套,并为城镇老旧小区住宅加装电梯100部。

  在安土重迁的老百姓心中,住房始终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民生问题。民之所望,安居为要,过去一年,青海顶住经济下行压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力度丝毫不减,财政用于民生支出占比达76%,不断用发展红利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好事办到了老百姓心坎上。

  2024年是极其难忘、极不平凡,在青海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这一年,青海不断补齐民生短板,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方面重点突破、精准发力,交出了一份更加厚实的民生答卷。

  ——聚焦“一老一小”,新改建农村互助幸福院104个,为2298户困难老人家庭实施适老化改造,每千人口拥有婴幼儿托位数增至4.14个。

  ——为3386名残疾儿童提供康复救助服务,为20695名残疾人提供基本辅助器具适配服务,为2778户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实施无障碍改造。

  ——实施学校建设项目902个,增加基础教育学位1.2万个,新增博士点4个、硕士点10个,建成3个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青海理工学院、青海职业技术大学实现首次招生。

  ——高原医学研究中心一期建成投运,首届高原康养医学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西宁、海东高原康养中心率先建成运营,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等11个重点项目加快建设,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实现全省覆盖,县医院医疗服务能力达标提升幅度全国第一。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青海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不断以更大决心和勇气深化关乎民生的医疗、教育等领域体制改革,更快破解民生难题,用民心的凝聚、民力的汇聚为现代化新青海建设插上腾飞的双翼。

  “以旧换新”加快释放换新动能

  海东市市民陈先生有一辆轿车,但因在市区行驶耗油过高,他一直想换成新能源汽车。在听说朋友通过以旧换新政策换了一辆新车后,他带着旧车来到了参与活动的一家汽车销售店。工作人员热情地向他介绍了以旧换新政策,并给陈先生的旧车开展专业评估,当得知旧车的折价加上新车购置补贴,能够以比预算低很多的价格将心仪已久的新能源汽车开回家时,陈先生毫不犹豫地选择换车。

  无独有偶,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市民吴女士通过以旧换新政策更换了家中的老家电。“借着好政策,我们把家里的大家电如电视机、洗衣机和冰箱都换了,算下来一共节省了2000多元,工作人员安装新家电的同时还现场将旧家电收走了,非常省事!”吴女士说。

  换车换家电换数码产品,如今“以旧换新”成为了消费者口中的高频词汇。过去一年,青海省商务厅以推动“汽车换能、家电换智、家装焕新”为主线,通过“统一标准、扩大范围、优化流程、加速兑付、广泛宣传、加强监管”等举措,持续推进商务领域消费品以旧换新工作有序实施。

  消费品以旧换新,“换”来的不仅是家庭的“焕然一新”,也在加快释放换新动能,为全省消费市场注入强劲动力。今年,青海加力扩围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自1月1日起至12月31日,对汽车、家电、家居三大领域八类消费予以补贴,进一步便利消费者参与以旧换新,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

  改革创新打造消费“升级版”、以旧换新激发市场新活力……过去一年,一项项民生工程的落实,成为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金钥匙”。如在交通领域,新、改扩建普通省道和农村公路5733公里,实施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203公里,川青铁路青海段建设加快推进等,也正在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因为有了高质量发展,青海民生改善的步伐才更加有力,老百姓的获得感才更加真切。不仅在物质消费领域,在文化惠民方面,50支大美青海文艺轻骑兵团队深入基层开展惠民演出700场次,全省直播卫星接收设施维护网点解决设备故障13426户,配备智能室外健身器材及乒乓球台200个,开工建设3个小型体育公园,全省81家公共体育场馆向社会免费或低收费开放。

  在今年的全省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一张张“2025民生清单”相继开出: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实施教育强省战略、建设高水平健康青海、织密扎牢社会保障网、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青海始终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把惠民生的事办实、暖民心的事办细、顺民意的事办好,让各族群众日子更甜、笑容更多、心里更暖!

推荐阅读
青海代表团审议代表法修正草案
青海代表团举行开放团组会议
`2025“第一缕阳光”全球同拍中国年在青海启动
青海省30名药品安全社会监督员受聘上岗
青海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推荐人选名单公示
2024年青海省出版系列高级职称任职资格人员公示
欢庆"三八"节 西宁市开展"夏都宣姐"宣讲大赛
青海大通全力打造“大通护工”劳务品牌
24H热点
【两会特刊·青报观察】实干有“力度” 民生有...
【两会特刊·青报观察】解码发展新动能 插上腾飞新...
全方位扩大内需 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护航”——“牢...
【两会观察·青报观察】牢记“国之大者” 建设美丽...
热点图片
【两会特刊·青报观察】高原大地绘就城乡共美新画卷——“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系列述评之五
【两会特刊·青报观察...
【两会特别报道】乘长风破万里浪 扬劲帆向涛头立
【两会特别报道】乘...
【京青一家人】“我对玉树亲人的真情断不了!”
【京青一家人】“我...
祝贺!9名个人和14个集体获省妇联表彰
祝贺!9名个人和14个...
【报效祖国 建功西部】为了一张张红扑扑的笑脸——记2024届西部计划(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葛智靓
【报效祖国 建功西部...
【贡献“她”力量 绽放“她”风采】追梦新时代 巾帼绽芳华——青海省妇女事业和妇联工作纪实
【贡献“她”力量 绽...
蔡奇在参加青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 坚定必胜信心 保持战略定力 圆满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
蔡奇在参加青海代表...
【两会特刊·今日关注】“攀登人生的第一座雪山”
【两会特刊·今日关注...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主办  版权所有:青海新闻网
未经青海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闻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3120170001 青ICP备19000163号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199号
 
img

【两会特刊·青报观察】实干有“力度” 民生有“温度”
——“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系列述评之六

青海日报
2025-03-09 08:04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二维码查看全文
img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img

【两会特刊·青报观察】实干有“力度” 民生有“温度”
——“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系列述评之六

青海日报
2025-03-09 08:04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或发送给朋友、保存图片

【两会特刊·青报观察】实干有“力度” 民生有“温度”
——“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系列述评之六

  • 2025-03-09 08:04:00
  • 来源:青海日报

柴达木枸杞种植和采摘带动群众就业增收。记者 李庆玲 摄

社区居民带着孩子在社区图书室免费阅读学习。记者 李庆玲 摄

校园内孩子们充满自信展示舞蹈。记者 程宦宁 摄

对口支援让当地群众享受到优质高效便捷的医疗服务。记者 李庆玲 摄

德令哈柯鲁柯镇村民登记就业意向。记者 李庆玲 摄

西宁市民乐享绿色生活。记者 陈俊 摄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药品降价了,专家在家门口的联合社区门诊坐诊,看病更省心了!

  老旧小区改造了,曾经的“老破小”焕发新颜,住着更舒心了!

  快递进村了,村里的特产出去了,村外的好物送到家门口了,生活更便利了!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过去一年,发生在青海大地上的这一个个生动鲜活的民生改善故事,如同一串串璀璨的珍珠,串联起人民群众日常幸福生活的点点滴滴,在这家长里短事中,无一不透着温暖与欣喜。

  家事国事天下事,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是头等大事,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最牵挂的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三次亲临青海考察,看看人民群众生活过得怎么样,并指出“要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多办顺民意、惠民生、暖民心的实事,扎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聆听奋进的足音,青海用一张张民生清单及时有力的回应群众关切,用一个个有序推进的住房、教育、医疗等领域的民生项目解决民生痛点,实实在在的让群众获得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让广大民众真切感受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落地生根。看,现代化新青海的建设成果正在更多更公平的惠及全省各族人民!

  社会发展与民生改善同频共振

  每年春到高原时,由全省相关部门、单位组织的各类招聘活动就纷至沓来,为待就业群众送上内容丰富的“就业套餐”。“去年3月,我在东西部劳务协作专场招聘会找到了一份电子商务方面的工作,如今在江苏无锡上班,每个月工资7000多元,还有很多福利。”家在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的李鑫说。

  就业是民生之本,牵动着千家万户。近年来,青海持续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不断深化省情认识,以打造“青海e就业”特色品牌为牵引,实施智慧信息赋能等6项工程,强化地区、部门间就业相关数据共享和政策衔接,着力构建起“大就业”工作格局。

  同李鑫一样,在专场招聘中找到工作,实现稳定就业,挣到“真金白银”,是青海各地在实现社会发展与民生改善同频共振的一个缩影。2024年,青海经济运行在多措并举中回升向好,而多项民生指标也都在各自的刻度尺上持续攀升——

  掂一掂“饭碗”,就业交出亮丽成绩单——城镇新增就业6.45万人,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109.38万人次。1.52万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创业,帮扶就业率达90%以上。完成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9.4万人次,青海拉面、青绣、互助家政、大通护工等49个特色劳务品牌发展壮大。

  算一算账本,居民收入增速跑赢GDP——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4.4%、7.1%,收入增速快于经济增长。

  比一比环境,蓝天白云入画来——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96.3%,长江、黄河干流、澜沧江出省境断面水质保持Ⅱ类及以上。县城以上地区实现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8.5%,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达41.3%,西宁实现全域生活垃圾“零填埋”。

  瞧一瞧乡村,和美画卷正铺展——300个和美乡村建设项目实施。开工建设中小河流治理项目10项,治理河长105公里。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5平方公里。

  大国之大,也有大国之重,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就是“国之大者”。民生是人民幸福的基石、社会和谐的根基,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保障和改善民生。目标已明确,关键在落实,青海以实干“力度”彰显出民生“温度”。

  靶向发力补齐民生短板

  “改造后,楼顶不漏雨了,排水管网更新了,还修建了楼梯和无障碍通道,小区绿色更多了!”家住西宁市城中区东台小区的居民刘阿姨说。

  楼还是那个楼,房还是那个房,但经历老旧小区改造后,家的感觉已从曾经的“老破小”变成了温馨舒适的新居。2024年,青海共实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243个、27521套,并为城镇老旧小区住宅加装电梯100部。

  在安土重迁的老百姓心中,住房始终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民生问题。民之所望,安居为要,过去一年,青海顶住经济下行压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力度丝毫不减,财政用于民生支出占比达76%,不断用发展红利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好事办到了老百姓心坎上。

  2024年是极其难忘、极不平凡,在青海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这一年,青海不断补齐民生短板,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方面重点突破、精准发力,交出了一份更加厚实的民生答卷。

  ——聚焦“一老一小”,新改建农村互助幸福院104个,为2298户困难老人家庭实施适老化改造,每千人口拥有婴幼儿托位数增至4.14个。

  ——为3386名残疾儿童提供康复救助服务,为20695名残疾人提供基本辅助器具适配服务,为2778户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实施无障碍改造。

  ——实施学校建设项目902个,增加基础教育学位1.2万个,新增博士点4个、硕士点10个,建成3个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青海理工学院、青海职业技术大学实现首次招生。

  ——高原医学研究中心一期建成投运,首届高原康养医学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西宁、海东高原康养中心率先建成运营,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等11个重点项目加快建设,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实现全省覆盖,县医院医疗服务能力达标提升幅度全国第一。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青海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不断以更大决心和勇气深化关乎民生的医疗、教育等领域体制改革,更快破解民生难题,用民心的凝聚、民力的汇聚为现代化新青海建设插上腾飞的双翼。

  “以旧换新”加快释放换新动能

  海东市市民陈先生有一辆轿车,但因在市区行驶耗油过高,他一直想换成新能源汽车。在听说朋友通过以旧换新政策换了一辆新车后,他带着旧车来到了参与活动的一家汽车销售店。工作人员热情地向他介绍了以旧换新政策,并给陈先生的旧车开展专业评估,当得知旧车的折价加上新车购置补贴,能够以比预算低很多的价格将心仪已久的新能源汽车开回家时,陈先生毫不犹豫地选择换车。

  无独有偶,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市民吴女士通过以旧换新政策更换了家中的老家电。“借着好政策,我们把家里的大家电如电视机、洗衣机和冰箱都换了,算下来一共节省了2000多元,工作人员安装新家电的同时还现场将旧家电收走了,非常省事!”吴女士说。

  换车换家电换数码产品,如今“以旧换新”成为了消费者口中的高频词汇。过去一年,青海省商务厅以推动“汽车换能、家电换智、家装焕新”为主线,通过“统一标准、扩大范围、优化流程、加速兑付、广泛宣传、加强监管”等举措,持续推进商务领域消费品以旧换新工作有序实施。

  消费品以旧换新,“换”来的不仅是家庭的“焕然一新”,也在加快释放换新动能,为全省消费市场注入强劲动力。今年,青海加力扩围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自1月1日起至12月31日,对汽车、家电、家居三大领域八类消费予以补贴,进一步便利消费者参与以旧换新,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

  改革创新打造消费“升级版”、以旧换新激发市场新活力……过去一年,一项项民生工程的落实,成为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金钥匙”。如在交通领域,新、改扩建普通省道和农村公路5733公里,实施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203公里,川青铁路青海段建设加快推进等,也正在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因为有了高质量发展,青海民生改善的步伐才更加有力,老百姓的获得感才更加真切。不仅在物质消费领域,在文化惠民方面,50支大美青海文艺轻骑兵团队深入基层开展惠民演出700场次,全省直播卫星接收设施维护网点解决设备故障13426户,配备智能室外健身器材及乒乓球台200个,开工建设3个小型体育公园,全省81家公共体育场馆向社会免费或低收费开放。

  在今年的全省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一张张“2025民生清单”相继开出: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实施教育强省战略、建设高水平健康青海、织密扎牢社会保障网、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青海始终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把惠民生的事办实、暖民心的事办细、顺民意的事办好,让各族群众日子更甜、笑容更多、心里更暖!

作者 李庆玲
编辑:曹茂山
青海新闻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