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内 时评 党建 省情 文化 法治 原创 视频 省委文件 新闻 政务 旅游 生态 体育 专题 图片 融媒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藏文网
 
站内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 : 青海新闻网聚焦2025全国两会青海代表团在两会特刊
【两会特刊】歌谣起处,团结花开育新苗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马振东
发布时间:2025-03-11 08:06:27
编辑:童洋
QQ图片20250311062758身穿民族服饰的学生。马振东 摄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大柴旦行委柴旦镇西行一个多小时,在黄褐色的戈壁滩中,马海村静静伫立,作为全省唯一的哈萨克族行政村,它承载着独特的民族记忆。

  2002年,经国家民委批准,漂泊的哈萨克族群众从新疆返青,在此安置扎根,开启新生活篇章,马海学校也在其中扮演着关键角色,演绎着动人的民族团结故事。

  走进马海学校,一栋明亮的三层教学楼映入眼帘。电教室里,年轻的老师色尔克古丽正在上公开课。她眼神专注,声音清脆,引导着孩子们在知识海洋中遨游。

  2017年,怀着“想回家乡教书育人”的质朴愿望,大学毕业后的她,跨越千里,从广西回到了魂牵梦绕的马海村,成为母校的一名语文老师。

  “我小时候就在这里读书,那时教室还是平房。”色尔克古丽回忆着,眼中满是感慨:“冬天靠烧煤取暖,教室里煤灰到处都是,操场也是土的,一跑起来尘土飞扬。”

  2003年学校初建,条件艰苦,仅有8名老师。曾经,教育缺失是村里老一辈人心中的痛。搬迁前,村民过着游牧生活,“牲畜走到哪,家就在哪”,风餐露宿是常态。孩子因居无定所难以入学,部分村民还秉持“上学不如放牧”的观念。

  但这一切在发展的浪潮中逐渐改变。“2012年,政府出资修建的教学楼落成了,新操场、塑胶跑道、职工宿舍也陆续建成,孩子们告别煤炉,搬进有暖气的教室。”校长张祖生介绍,言语中满是欣慰。

  如今,马海学校硬件大幅提升,师资力量也不断壮大,算上色尔克古丽,已有15名教师。在学校努力与政策扶持下,村里适龄儿童毛入学率达100%,教育资源从基本均衡迈向优质均衡。“沙力合、色尔克古丽……”张校长微笑着,扳着手指头细数这些年从村里走出的大学生,眼中满是骄傲:“到今年村里已经出了34个大学生了,其中有4名学生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从事教育工作。”

  马海学校的教师队伍中汇聚了汉、回、土、哈萨克等多个民族。各科任课教师齐备,各族教师扎根乡村、耐住寂寞、守住梦想,陪伴孩子们成长。学校在校生共有哈萨克族、汉族学生58名,校园文化丰富。

  课间铃声响起,孩子们像欢快的小马驹冲向操场,跳起哈萨克族传统舞蹈《黑走马》。他们步伐灵动,笑容灿烂,释放着无尽活力。“我们学校的《黑走马》课间操,在全州文艺汇演中获过奖。”张校长自豪地说。

  在马海学校,往昔的艰苦化作了如今奋进的基石,一路的发展见证了团结力量的磅礴。

  歌谣起处,那欢快的旋律似是民族团结的声声召唤,催开了绚烂的团结之花。这朵花,承载着过去的拼搏与坚守,绽放着当下的和谐与美好,更孕育着马海村无限光明的未来。

推荐阅读
青海代表团举行全体会议 吴晓军参加
青海代表团审议各项决议草案 吴晓军罗东川参加
`2025“第一缕阳光”全球同拍中国年在青海启动
青海省30名药品安全社会监督员受聘上岗
青海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推荐人选名单公示
2024年青海省出版系列高级职称任职资格人员公示
洛哇村,日子越过越“得劲儿”
希望的种子,在“第二个家”盎然生长
24H热点
【两会特刊·青报观察】以高水平安全为现代化新...
【两会特刊·今日关注】同心协力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
【两会特刊·党报联动】尽藏天地之美 品味绿色之韵...
【两会特刊】歌谣起处,团结花开育新苗
【两会特刊·党报联动】千里青电牵 山河共发展——...
【两会特刊·今日关注】从“心”出发 为民情怀暖万家
【两会特刊·今日关注】小村庄的“十有”幸福清单
【全国两会特刊】一键预约 服务到家
【全国两会特刊】飨在青海 香江共融 青海一“面”...
【两会特刊·党报联动】法治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
热点图片
【两会特别报道】两会视界
【两会特别报道】两...
【两会特别报道·京青一家人】希望的种子,在“第二个家”盎然生长
【两会特别报道·京青...
【两会特别报道】青海:数字浪潮下的“融合”之道
【两会特别报道】青...
【感党恩 听党话 跟党走·和谐青海行】洛哇村,日子越过越“得劲儿”
【感党恩 听党话 跟...
【坚定信心 实干争先】扎根“沃土” 开出“繁花”
【坚定信心 实干争先...
【两会特刊·今日关注】小村庄的“十有”幸福清单
【两会特刊·今日关注...
【两会特刊·今日关注】从“心”出发 为民情怀暖万家
【两会特刊·今日关注...
【两会特刊·党报联动】千里青电牵 山河共发展——青海与全国共享清洁能源发展实践
【两会特刊·党报联动...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主办  版权所有:青海新闻网
未经青海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闻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3120170001 青ICP备19000163号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199号
 
img

【两会特刊】歌谣起处,团结花开育新苗

青海日报
2025-03-11 08:06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二维码查看全文
img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img

【两会特刊】歌谣起处,团结花开育新苗

青海日报
2025-03-11 08:06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或发送给朋友、保存图片

【两会特刊】歌谣起处,团结花开育新苗

  • 2025-03-11 08:06:27
  • 来源:青海日报
QQ图片20250311062758身穿民族服饰的学生。马振东 摄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大柴旦行委柴旦镇西行一个多小时,在黄褐色的戈壁滩中,马海村静静伫立,作为全省唯一的哈萨克族行政村,它承载着独特的民族记忆。

  2002年,经国家民委批准,漂泊的哈萨克族群众从新疆返青,在此安置扎根,开启新生活篇章,马海学校也在其中扮演着关键角色,演绎着动人的民族团结故事。

  走进马海学校,一栋明亮的三层教学楼映入眼帘。电教室里,年轻的老师色尔克古丽正在上公开课。她眼神专注,声音清脆,引导着孩子们在知识海洋中遨游。

  2017年,怀着“想回家乡教书育人”的质朴愿望,大学毕业后的她,跨越千里,从广西回到了魂牵梦绕的马海村,成为母校的一名语文老师。

  “我小时候就在这里读书,那时教室还是平房。”色尔克古丽回忆着,眼中满是感慨:“冬天靠烧煤取暖,教室里煤灰到处都是,操场也是土的,一跑起来尘土飞扬。”

  2003年学校初建,条件艰苦,仅有8名老师。曾经,教育缺失是村里老一辈人心中的痛。搬迁前,村民过着游牧生活,“牲畜走到哪,家就在哪”,风餐露宿是常态。孩子因居无定所难以入学,部分村民还秉持“上学不如放牧”的观念。

  但这一切在发展的浪潮中逐渐改变。“2012年,政府出资修建的教学楼落成了,新操场、塑胶跑道、职工宿舍也陆续建成,孩子们告别煤炉,搬进有暖气的教室。”校长张祖生介绍,言语中满是欣慰。

  如今,马海学校硬件大幅提升,师资力量也不断壮大,算上色尔克古丽,已有15名教师。在学校努力与政策扶持下,村里适龄儿童毛入学率达100%,教育资源从基本均衡迈向优质均衡。“沙力合、色尔克古丽……”张校长微笑着,扳着手指头细数这些年从村里走出的大学生,眼中满是骄傲:“到今年村里已经出了34个大学生了,其中有4名学生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从事教育工作。”

  马海学校的教师队伍中汇聚了汉、回、土、哈萨克等多个民族。各科任课教师齐备,各族教师扎根乡村、耐住寂寞、守住梦想,陪伴孩子们成长。学校在校生共有哈萨克族、汉族学生58名,校园文化丰富。

  课间铃声响起,孩子们像欢快的小马驹冲向操场,跳起哈萨克族传统舞蹈《黑走马》。他们步伐灵动,笑容灿烂,释放着无尽活力。“我们学校的《黑走马》课间操,在全州文艺汇演中获过奖。”张校长自豪地说。

  在马海学校,往昔的艰苦化作了如今奋进的基石,一路的发展见证了团结力量的磅礴。

  歌谣起处,那欢快的旋律似是民族团结的声声召唤,催开了绚烂的团结之花。这朵花,承载着过去的拼搏与坚守,绽放着当下的和谐与美好,更孕育着马海村无限光明的未来。

作者 马振东
编辑:童洋
青海新闻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