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内 时评 党建 省情 文化 法治 原创 视频 省委文件 新闻 政务 旅游 生态 体育 专题 图片 融媒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藏文网
 
站内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 : 青海新闻网聚焦2025全国两会青海代表团在两会图片报道
【两会特刊·今日关注】万众一心安广厦 山河淬火铸新城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陈俊
发布时间:2025-03-12 07:58:49
编辑:何继红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这是由共产党人在青藏高原书写出当年规划当年建成的重建史诗。

  不能忘却2023年12月18日23时59分,积石山6.2级地震,给海东市黄土梁峁间刻下重重伤痕,却也让这片承载河湟文明的热土迸发出惊人的再生力量。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化隆回族自治县、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以灾后重建为笔,以文化传承为墨,在河湟谷地书写“安居”与“乐业”双重叙事:既赓续“夯土为墙、雕木成梁”的民居智慧,又注入“广厦千间、城镇新貌”的现代基因,走出一条传统与现代交织、安全与发展共生,且独具高原特色、河湟特征、重建特点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航拍金田草滩新村。陈俊 摄

  特色民居:传统建筑智慧的当代表达

  “现在,灾区最美丽的是学校,最安全的是医院,最整洁的是民居。”3月6日上午,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青海代表团全体会议上,全国人大代表,海东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华杰在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举起一本印有40幅照片的图册,报告海东市在积石山6.2级地震灾后重建“成绩单”。

  阳春三月,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官亭镇河沿村,杏儿藏族乡避险搬迁地,一排排灾后重建藏式民居矗立在黄河北岸。

  3月7日,记者来到5-61号,穿过由砖墙、木门楣以及黑褐色防盗门三种元素构成的高大门楼,进入安仁青家的庭院,只见院落呈“n”字型排列,除了屋顶是水泥外,整个建筑材料几乎全是由淡黄色木料组成。

  宽大的檐廊下,木匠师傅安哇麻才让正在帮忙制作藏式雕花门窗。看到有人进门,赶紧放下手中的活,带领我们参观室内。

  “上级党委充分尊重我们的意愿,采取统规自建搬迁方式,将我们山上房子的木料全部拆除,整体‘打包’下山再进行组装。”安哇麻才让说,这种方式既保护了藏族建筑的传统,又节省了建筑成本。

  记者看到,76户灾后避险搬迁民居,将震后废墟中的老木材转化为新居建筑构件,不仅保留村庄的原始风貌,更依托现在的乡土特色之美,打造出“望得见青山、看得见绿水、留得住乡愁”的和美小镇,从中能读懂河湟建筑密码“活态标本”。

化隆县塔加藏族乡中心学校一角。陈俊 摄

  “除了电视、洗浴等少量现代用具外,房屋并未舍弃以前的藏式韵味,注重融入本地特点、民族特色和文化元素,让传统藏族村落的建筑文化在这里得到延续传承。”杏儿乡乡长隆英俊介绍,地震震垮了房子,但震不垮祖先留下的文化密码,如今这些融传统美学与现代科技的新居,不仅是海东市新型城镇化独特的“文化元素”及“民族符号”代表,更是研究黄河上游民居演变的“博物馆”。

  “高原儿女对总书记的感恩之情、紧跟党中央的奋进之志不断凝聚,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隆英俊说,王华杰市长在两会上展示的“时代光化昭大地 人民伟业启新猷 党恩浩荡”那副春联,道出了所有群众的共同心声。

  在官亭镇喇家村喇三斤家,维修加固后的现代砖木结构民居温馨舒适,屋檐下木雕牡丹绽放着土族盘绣纹样,太阳能热水器在屋顶铺陈,民居既保留了土族建筑特性,又实现抗震性能加强的科技突破。

  “将认真贯彻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有关‘坚持以人为本提高城镇化质量水平’‘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水平’要求,灾后重建坚持规划先行、以人为本、文化传承,固化并推广运用灾后重建实时调度、清单落实、驻点协调等经验做法,系统谋划推动新型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和美乡村建设补充发展、融合发展。加强城乡基础设施投入,进一步打造匹配城镇化率快速上升的公共服务水平。”王华杰表示。

  一年来,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关心关爱下,在国家有关部委、兄弟省市和社会各界的帮助支持下,青海省委省政府始终把灾后重建当作头等大事,经过一年多来干部群众共同奋战,总投资59.8亿元的240项重建项目全部完工,3.65万户受灾群众住进新房,实现了当年规划当年建成目标。

官亭镇中心学校。陈俊 摄

  坚固校园:以生命之名重塑教育灯塔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在官亭镇中心学校初中部七年级教室,老师正在给学生们讲解文言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校园内,一栋栋褐墙黛瓦的教学楼既“阔气”又“洋气”。校长室内,语文教研员范增花正在给毕业于西北民大、新入职的语文老师冶玉花传授生本课堂以及培养学生思维等教学经验。

  这所当时受损严重的校园,经过半年多的重建已于去年9月1日启用,18个班的868名学生重返校园。

  在校园正中心,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宛如张臂迎客的教学楼、实验楼、食堂、图书室、宿舍均带一个“爱”字,形成现在的引爱楼、睿爱楼、育爱楼、馨爱楼、宁爱楼、雅爱阁。

  “这些命名,饱含着让孩子们既有爱的博大胸怀,又要有一颗感恩之心的深意。学校还以‘为幸福生活奠基、为成功人生铺路’为目标,为灾后重建地孩子们的人生奠基。”校长王先真介绍,在灾后重建地,最坚固最漂亮的校舍,是用爱心和感恩铸就躯壳,用文化与树人塑造的教育灯塔。

  “用一束朝阳,点燃祝福的烛光;用一缕白云,写满回忆的诗行;用一朵鲜花,充盈感恩党的芬芳……”在化隆县塔加藏族乡中心学校校园内,孩子们跟着老师再次重温感恩的诗句,清脆的童声与教学楼顶“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红色大字交相辉映。

金田草滩新村书屋。牛玉娇 摄

  据介绍,积石山6.2级地震致使塔加乡中心学校多处建筑物及相关设施受损,经过灾后重建,总投资425万元的重建项目完工投用。

  “面对灾难,海东市各族儿女以坚强、希望与幸福为音符,交织出穿越灾难、崛起于危难的动人乐章。”全国人大代表、海东市循化县白庄镇苏呼撒村党支部书记马世功说,地震给我的家乡带来巨大灾难,仅白庄镇就有四千余户农户、学校及医院不同程度受损,但是在各级党委政府坚强领导下,实现当年规划当年建成入住的重建奇迹。现在最坚固漂亮的地方是学校,青海各族群众对习近平总书记、对党中央的感恩之心无比深厚。

  去年,投资2.75亿元实施47项教育类项目,新建、修缮学校60所,维修加固、重建校舍125栋,灾区的教学环境与教学设备得到根本性改善。灾后重建校园里的琅琅书声,构成海东大地最亮眼的“表情包”。

藏式民居。陈俊 摄

  特色小镇:在文明根系上生长未来

  从无人机镜头里俯瞰,中川乡金田草滩新村屋舍整齐排列,呈梯形依偎在黄河臂弯里。

  A-117号杨福成家门口,大红灯笼和对联预示着红火的日子。阳光透过玻璃檐廊照进来,让这个干净整洁的家愈加温暖。

  “‘小别墅’上下两层160平方米,今年过年就在这新家里过的,家人们很开心。”杨福成对中川乡乡长刘培俊说:“党和政府给我们盖这么好的房子,免费给每户配发了瓷砖、热水器、洗脸池、马桶、净水器,很感动。”

  金田草滩新村占地15.6公顷,分A、B、C三区,安置受灾群众276户1283人,集中安置小区开建前,充分征求受灾群众意愿,设计建设80平方米户型91套、120平方米户型65套、160平方米户型30套。

  “房屋内部混凝土一浇到底,朝向坐北朝南,屋瓦统一为红色,外观为淡黄色,室内多卧室,无论户型还是外观颜色均为群众量身定制。安置地群众从思想、观念、卫生、习惯、眼界等方面正由村民向市民转变。”刘培俊说,目前感恩广场北边是集中连片安置小区,东边为灾后重建纪念馆、幸福超市、文明公厕,西边有老年人服务中心、医疗室、幸福食堂、老年活动中心及党群服务中心等配套齐全的城镇化服务机构。目前正在谋划劳务输出,开发更多公益性岗位。

“红色”新村。牛玉娇 摄 

  “实事求是推动易地搬迁,引导群众进城或就近城镇居住。大力培育带动性强、就业范围广的乡村产业,促进乡村特色产业延链增效、联农带农。持续扩大拉面、青绣、家政等传统特色劳务品牌,拓宽群众增收渠道,走出一条具有海东特色的新型城镇化之路。”王华杰表示。

  重建后的一个个民居、校园和小镇,不仅是物理空间的重构,更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生生不息的生动注脚。从破碎到重生,从传承到超越,海东三县重建史诗揭示着深刻的发展哲学:真正的城镇化不是推倒重来的革命,而是文明基因的延续。当传统夯土墙遇见现代维修加固技术,当古老营城智慧碰撞韧性城镇理念,这片经历过大地震颤的热土上,河湟儿女正在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山海经”——山是精神的高度,海是包容的胸怀,经是永续发展的智慧。

推荐阅读
青海代表团继续审议各项决议草案
青海代表团召开工作总结会
`2025“第一缕阳光”全球同拍中国年在青海启动
青海省30名药品安全社会监督员受聘上岗
青海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推荐人选名单公示
2024年青海省出版系列高级职称任职资格人员公示
西宁市教师(名师工作室)获得国家及省级殊荣
西宁老旧管网改造为何迫在眉睫
24H热点
【两会特刊·今日关注】万众一心安广厦 山河淬...
【两会特刊·今日关注】带着“生命之花”走向世界舞台
【两会特别报道】援青干部讲述“三江源”的故事
【两会特别报道】两会视界
两会视界
发展向前 民生向暖
【京青一家人】“我对玉树亲人的真情断不了!”
【两会特别报道】乘长风破万里浪 扬劲帆向涛头立
【全国两会特刊·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青海重点交...
【两会特刊·青报观察】高原大地绘就城乡共美新画卷...
热点图片
祁连山的守望
祁连山的守望
【两会特别报道】共赴春之约 共绘新蓝图
【两会特别报道】共...
【两会特别报道】两会视界
【两会特别报道】两...
【两会特别报道·京青一家人】希望的种子,在“第二个家”盎然生长
【两会特别报道·京青...
【两会特别报道】青海:数字浪潮下的“融合”之道
【两会特别报道】青...
【感党恩 听党话 跟党走·和谐青海行】洛哇村,日子越过越“得劲儿”
【感党恩 听党话 跟...
【坚定信心 实干争先】扎根“沃土” 开出“繁花”
【坚定信心 实干争先...
【两会特刊·今日关注】小村庄的“十有”幸福清单
【两会特刊·今日关注...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主办  版权所有:青海新闻网
未经青海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闻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3120170001 青ICP备19000163号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199号
 
img

【两会特刊·今日关注】万众一心安广厦 山河淬火铸新城

青海日报
2025-03-12 07:58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二维码查看全文
img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img

【两会特刊·今日关注】万众一心安广厦 山河淬火铸新城

青海日报
2025-03-12 07:58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或发送给朋友、保存图片

【两会特刊·今日关注】万众一心安广厦 山河淬火铸新城

  • 2025-03-12 07:58:49
  • 来源:青海日报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这是由共产党人在青藏高原书写出当年规划当年建成的重建史诗。

  不能忘却2023年12月18日23时59分,积石山6.2级地震,给海东市黄土梁峁间刻下重重伤痕,却也让这片承载河湟文明的热土迸发出惊人的再生力量。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化隆回族自治县、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以灾后重建为笔,以文化传承为墨,在河湟谷地书写“安居”与“乐业”双重叙事:既赓续“夯土为墙、雕木成梁”的民居智慧,又注入“广厦千间、城镇新貌”的现代基因,走出一条传统与现代交织、安全与发展共生,且独具高原特色、河湟特征、重建特点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航拍金田草滩新村。陈俊 摄

  特色民居:传统建筑智慧的当代表达

  “现在,灾区最美丽的是学校,最安全的是医院,最整洁的是民居。”3月6日上午,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青海代表团全体会议上,全国人大代表,海东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华杰在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举起一本印有40幅照片的图册,报告海东市在积石山6.2级地震灾后重建“成绩单”。

  阳春三月,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官亭镇河沿村,杏儿藏族乡避险搬迁地,一排排灾后重建藏式民居矗立在黄河北岸。

  3月7日,记者来到5-61号,穿过由砖墙、木门楣以及黑褐色防盗门三种元素构成的高大门楼,进入安仁青家的庭院,只见院落呈“n”字型排列,除了屋顶是水泥外,整个建筑材料几乎全是由淡黄色木料组成。

  宽大的檐廊下,木匠师傅安哇麻才让正在帮忙制作藏式雕花门窗。看到有人进门,赶紧放下手中的活,带领我们参观室内。

  “上级党委充分尊重我们的意愿,采取统规自建搬迁方式,将我们山上房子的木料全部拆除,整体‘打包’下山再进行组装。”安哇麻才让说,这种方式既保护了藏族建筑的传统,又节省了建筑成本。

  记者看到,76户灾后避险搬迁民居,将震后废墟中的老木材转化为新居建筑构件,不仅保留村庄的原始风貌,更依托现在的乡土特色之美,打造出“望得见青山、看得见绿水、留得住乡愁”的和美小镇,从中能读懂河湟建筑密码“活态标本”。

化隆县塔加藏族乡中心学校一角。陈俊 摄

  “除了电视、洗浴等少量现代用具外,房屋并未舍弃以前的藏式韵味,注重融入本地特点、民族特色和文化元素,让传统藏族村落的建筑文化在这里得到延续传承。”杏儿乡乡长隆英俊介绍,地震震垮了房子,但震不垮祖先留下的文化密码,如今这些融传统美学与现代科技的新居,不仅是海东市新型城镇化独特的“文化元素”及“民族符号”代表,更是研究黄河上游民居演变的“博物馆”。

  “高原儿女对总书记的感恩之情、紧跟党中央的奋进之志不断凝聚,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隆英俊说,王华杰市长在两会上展示的“时代光化昭大地 人民伟业启新猷 党恩浩荡”那副春联,道出了所有群众的共同心声。

  在官亭镇喇家村喇三斤家,维修加固后的现代砖木结构民居温馨舒适,屋檐下木雕牡丹绽放着土族盘绣纹样,太阳能热水器在屋顶铺陈,民居既保留了土族建筑特性,又实现抗震性能加强的科技突破。

  “将认真贯彻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有关‘坚持以人为本提高城镇化质量水平’‘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水平’要求,灾后重建坚持规划先行、以人为本、文化传承,固化并推广运用灾后重建实时调度、清单落实、驻点协调等经验做法,系统谋划推动新型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和美乡村建设补充发展、融合发展。加强城乡基础设施投入,进一步打造匹配城镇化率快速上升的公共服务水平。”王华杰表示。

  一年来,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关心关爱下,在国家有关部委、兄弟省市和社会各界的帮助支持下,青海省委省政府始终把灾后重建当作头等大事,经过一年多来干部群众共同奋战,总投资59.8亿元的240项重建项目全部完工,3.65万户受灾群众住进新房,实现了当年规划当年建成目标。

官亭镇中心学校。陈俊 摄

  坚固校园:以生命之名重塑教育灯塔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在官亭镇中心学校初中部七年级教室,老师正在给学生们讲解文言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校园内,一栋栋褐墙黛瓦的教学楼既“阔气”又“洋气”。校长室内,语文教研员范增花正在给毕业于西北民大、新入职的语文老师冶玉花传授生本课堂以及培养学生思维等教学经验。

  这所当时受损严重的校园,经过半年多的重建已于去年9月1日启用,18个班的868名学生重返校园。

  在校园正中心,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宛如张臂迎客的教学楼、实验楼、食堂、图书室、宿舍均带一个“爱”字,形成现在的引爱楼、睿爱楼、育爱楼、馨爱楼、宁爱楼、雅爱阁。

  “这些命名,饱含着让孩子们既有爱的博大胸怀,又要有一颗感恩之心的深意。学校还以‘为幸福生活奠基、为成功人生铺路’为目标,为灾后重建地孩子们的人生奠基。”校长王先真介绍,在灾后重建地,最坚固最漂亮的校舍,是用爱心和感恩铸就躯壳,用文化与树人塑造的教育灯塔。

  “用一束朝阳,点燃祝福的烛光;用一缕白云,写满回忆的诗行;用一朵鲜花,充盈感恩党的芬芳……”在化隆县塔加藏族乡中心学校校园内,孩子们跟着老师再次重温感恩的诗句,清脆的童声与教学楼顶“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红色大字交相辉映。

金田草滩新村书屋。牛玉娇 摄

  据介绍,积石山6.2级地震致使塔加乡中心学校多处建筑物及相关设施受损,经过灾后重建,总投资425万元的重建项目完工投用。

  “面对灾难,海东市各族儿女以坚强、希望与幸福为音符,交织出穿越灾难、崛起于危难的动人乐章。”全国人大代表、海东市循化县白庄镇苏呼撒村党支部书记马世功说,地震给我的家乡带来巨大灾难,仅白庄镇就有四千余户农户、学校及医院不同程度受损,但是在各级党委政府坚强领导下,实现当年规划当年建成入住的重建奇迹。现在最坚固漂亮的地方是学校,青海各族群众对习近平总书记、对党中央的感恩之心无比深厚。

  去年,投资2.75亿元实施47项教育类项目,新建、修缮学校60所,维修加固、重建校舍125栋,灾区的教学环境与教学设备得到根本性改善。灾后重建校园里的琅琅书声,构成海东大地最亮眼的“表情包”。

藏式民居。陈俊 摄

  特色小镇:在文明根系上生长未来

  从无人机镜头里俯瞰,中川乡金田草滩新村屋舍整齐排列,呈梯形依偎在黄河臂弯里。

  A-117号杨福成家门口,大红灯笼和对联预示着红火的日子。阳光透过玻璃檐廊照进来,让这个干净整洁的家愈加温暖。

  “‘小别墅’上下两层160平方米,今年过年就在这新家里过的,家人们很开心。”杨福成对中川乡乡长刘培俊说:“党和政府给我们盖这么好的房子,免费给每户配发了瓷砖、热水器、洗脸池、马桶、净水器,很感动。”

  金田草滩新村占地15.6公顷,分A、B、C三区,安置受灾群众276户1283人,集中安置小区开建前,充分征求受灾群众意愿,设计建设80平方米户型91套、120平方米户型65套、160平方米户型30套。

  “房屋内部混凝土一浇到底,朝向坐北朝南,屋瓦统一为红色,外观为淡黄色,室内多卧室,无论户型还是外观颜色均为群众量身定制。安置地群众从思想、观念、卫生、习惯、眼界等方面正由村民向市民转变。”刘培俊说,目前感恩广场北边是集中连片安置小区,东边为灾后重建纪念馆、幸福超市、文明公厕,西边有老年人服务中心、医疗室、幸福食堂、老年活动中心及党群服务中心等配套齐全的城镇化服务机构。目前正在谋划劳务输出,开发更多公益性岗位。

“红色”新村。牛玉娇 摄 

  “实事求是推动易地搬迁,引导群众进城或就近城镇居住。大力培育带动性强、就业范围广的乡村产业,促进乡村特色产业延链增效、联农带农。持续扩大拉面、青绣、家政等传统特色劳务品牌,拓宽群众增收渠道,走出一条具有海东特色的新型城镇化之路。”王华杰表示。

  重建后的一个个民居、校园和小镇,不仅是物理空间的重构,更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生生不息的生动注脚。从破碎到重生,从传承到超越,海东三县重建史诗揭示着深刻的发展哲学:真正的城镇化不是推倒重来的革命,而是文明基因的延续。当传统夯土墙遇见现代维修加固技术,当古老营城智慧碰撞韧性城镇理念,这片经历过大地震颤的热土上,河湟儿女正在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山海经”——山是精神的高度,海是包容的胸怀,经是永续发展的智慧。

作者 陈俊
编辑:何继红
青海新闻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