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记者 包拓业 报道)2024年底,青海大学校园里悄然挂起一块新牌匾——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这块牌匾承载着学校二十余年就业育人工作的积淀。翻开近年就业成绩单,一组数据尤为亮眼:毕业生去向落实率连续五年稳定在90%以上,约40%学子选择留在青海,足迹遍布医疗卫生、新能源、盐湖化工等高原特色产业。如今,他们的故事正在三江源头续写新的篇章。
走进地质工程学院大三年级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堂,台下学生正专注参与课堂活动。“以前觉得就业指导课很抽象,现在每节课都穿插着青海本地企业的真实案例,让我对留在青海发展更有信心了。”即将毕业的张同学说。这种“接地气”的课程设计,源于学校打造的“1+N”教学模式——以60余名校内外导师组成的多元化师资队伍为支撑,融合职业规划、政策解读、形势分析、求职实训等模块,组织校友分享职场故事,让就业教育从理论走向实践。

在青海工博仕全过程工程咨询有限公司的会议室里,总经理马程指着墙上的海南藏族自治州光伏园区项目照片感慨道:“当年握着地质锤跑野外的时候,从没想过能参与这么大的项目。”这位青海大学2016届地质工程专业毕业生的人生轨迹充满传奇色彩:毕业后参军戍边,在海拔5000米的喀喇昆仑山执行任务荣获三等功;退役后从基层技术员起步,带领团队完成20余项重大工程勘察。“部队教会我坚守,母校教会我将个人理想融入地方需求。我们团队中的26名新员工中有18位是我的学弟学妹,‘青大人’的实干精神正在高原遍地开花。”马程的办公室里,全国大学生就业创业人物事迹证书与其他证书并列摆放,见证着他从“兵哥哥”到“企业掌门人”的蜕变。

就业市场的另一端,文化传媒创业者马祯的故事同样精彩。在聚念文化传媒公司的排练厅,藏族姑娘卓玛正带着学员排练法治宣传舞蹈。“当年跨专业创业时,就业辅导员老师每月都帮我分析市场数据,现在公司不仅承办大型活动,还组建了法治宣讲艺术团。”马祯翻开手机相册,展示团队在玉树藏族自治州演出的场景,“我们用舞蹈普法,用短视频宣传大美青海,抖音账号三个月涨粉20万,这是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这位生态环境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如今已成为青海文化产业的青年领军者,带动500余人就业,14名学弟学妹在他的指导下开启创业之路。

“让学生看见在青海发展的机遇。”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副主任李小安表示,学校通过“万企进校园”计划深化校企合作——每年举办两百余场招聘会、建设十个就业实践基地、开展千人次就业咨询、组织万人参与职业规划大赛。在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青海省选拔赛中,青海大学斩获1金2银8铜,7位教师获评优秀指导教师,这些成绩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就业竞争力:近三年用人单位满意度达97%,留在青海的毕业生中,60%进入新能源、生态保护等主战场。
如今,行走在青海大学的校园里,就业育人元素随处可见,从课堂到企业,从城市到牧区,青大学子正将个人成长轨迹与青海发展蓝图紧密交织,在这片72万平方公里的热土上,书写着新时代的“青春西行漫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