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青海国防教育 > 高原军旅 正文
谢鹏:雪域高原新闻兵
发布日期: 2013-12-20 稿源: 青海日报 编辑: 马燕燕

  谢鹏,玉树军分区政治部新闻干事。19年来,谢鹏面对艰苦环境和身患疾病的考验,把苦与乐、荣与辱、生与死同部队建设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扎根高原、爱岗敬业,充分发挥写作特长,先后发表各类稿件近65万字、图片稿件数百张,撰写的13份调研报告被军以上单位转发,7件作品荣获全军和省部级奖,他所在的军分区连续7年被兰州军区和青海省军区评为“新闻报道工作先进单位”。

  数九寒天,笔者在银装素裹的玉树高原采访时,谢鹏的领导和战友们都说:“写材料找谢鹏、写新闻报道更要找谢鹏。谢鹏就是坚守在雪域高原的一名多面手!”

  携笔从戎、立志成才,让理想之花在绿色军营激情绽放

  入伍前,谢鹏先后在地板厂、煤矿、铁矿、建筑工地和学校等地打过工、教过书,饱尝酸甜苦辣,使他养成了吃苦耐劳的好习惯。

  想当年,正在学校教书的谢鹏,一次与接兵干部邂逅交谈的时机,改变了他的人生方向。随后,他抱着到部队陶冶情操、增长知识、实现人生价值的想法,不顾亲朋好友劝导,说服孤苦伶仃的老母亲,辞去工作,从三尺讲台携笔走进军营。

  19年前,谢鹏当兵到部队时,恰巧碰上河西走廊大雪纷飞的寒冬天气。新兵训练是很苦的,但他从没有叫过一声苦和累。第一天参加训练时,班长就给全班新兵来了个下马威,命令他和全班新兵跑两趟五公里、站两小时军姿、做两百个俯卧撑,他硬是咬着牙坚持完成了训练任务,受到班长的表扬。

  面对艰苦而又忙碌的新兵生活,谢鹏经常用“看成败,人生豪迈”的歌声激励自己,刻苦干好每一项工作。由刚来部队时的小白脸变成了又黑又瘦的“小猴子”,但他从未掉队,硬是咬紧牙关坚持了下来,在所学的军事、政治科目考试中,一鼓作气取得了优异成绩,被所在部队表彰为“百名优秀新战士”。

  新兵下连后,谢鹏被分配到机炮连迫击炮排,开始对迫击炮专业进行学习和训练。19天后,机关一纸命令把他借调到团政治处电影组当放映员。

  要想学会放电影,必须下苦功从头学习、了解放映基本知识。白天,他一有空就钻进机房,每天撰写读书笔记,学练倒片、装机、放映数十遍,就连走路、吃饭、上厕所时,脑子里装的全是放电映。由于放映机子比较老化,动手操作时,时常出故障,他常常是通宵达旦地接片子、修理放映机和扩音机,反复查阅资料,琢磨电路图。

  10个月之后,谢鹏随部队移防来到青海高原。放电影之余,他总喜欢写点豆腐块之类的小稿子寄给报社。处女作发表后引起了团领导的关注。接着,他就由放映员调整当报道员。

  谢鹏深知自己半瓶墨水没喝干,整天泡在文化活动中心报刊室。在寂静的深夜,他经常拿着报纸看着看着,眼皮就打起了架,一头栽倒在一大堆报纸上睡着了。一觉醒来,感冒、发烧、咳嗽接踵而至,好几次都高烧不止,呼吸道感染发炎。

  谢鹏白天去训练场抓新闻,晚上加班写稿子,先后在军内外各大报刊发表消息、通讯、散文、报告文学等稿件310多篇。因新闻报道工作成绩突出,他提前入党并3次荣立三等功。

  接着,谢鹏就由战士直接提升为正排职宣传干事,实现了军旅人生的第一次飞越。

  感恩奋进、争当尖兵,让青春在雪域高原闪光

  提干后,谢鹏深知自己与很多新闻干事的能力素质有差距,时刻提醒自己要谦虚谨慎、刻苦学习,力争向优秀机关干部靠拢,作一名本职工作的“业务通”。

  多年来,谢鹏除了在连队当过一年排长、3个月的副连长外,一直在师、团机关从事宣传保卫工作。2002年6月,他因工作需要调到玉树军分区宣保科。当时科里有6名干部和两名战士,分工明确、各把一口,可以说工作无压力、很轻松,但谢鹏始终抱着感恩的情怀,一直没有忘记组织和领导对他的培养和教育,无论在哪个单位工作,他都爱岗敬业,踏实勤奋,刻苦学习业务知识,以高涨的热情、饱满的精神状态,牢固树立把“工作当事业干、把部队当家庭建”的思想,尽职尽责尽心地干好每一项工作,让青春在雪域高原精彩奉献。

  2004年11月23日,军分区安排谢鹏到杂多县采访民兵排长瓦许肖加。他不顾大雪纷飞、寒风刺骨的恶劣天气,乘坐长途班车,克服严重缺氧、胸闷气短、头痛腿软的不适,一路翻山越岭、涉水过河,历尽10多个小时的颠簸,才到达杂多县城。

  当晚,谢鹏食宿在杂多县人武部,子夜时分屋子里的暖气管破裂,水漏一地,整个房间地板结了厚厚的一层冰,整整一个通宵折磨得他没有合眼。天亮后,他全然不顾感冒发烧的身体,经过4天的深入采访,撰写出了1.7万字的报告文学《雪山草原党旗红》。在军、地报纸杂志发表后,引起了强烈反响。2005年4月30日,瓦许肖加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2006年,随着部队编制的调整,军分区宣保科只剩下谢鹏一个人了,也就是说,以前8个人干的工作,现在他要一个人来完成。由于工作量太大,经常通宵达旦加班、超负荷地工作,提前透支了身体,导致他于2007年底患上了双肾多发性囊肿且右肾出血的疾病,但他因工作太忙无法休假看病。

  2008年3月,谢鹏刚休假看病时,自觉服从组织安排,主动放弃休假看病,及时从西安赶回部队执行维稳任务。

  维稳期间,谢鹏结合本职岗位,多次走访驻地公安、民族宗教、统战等部门,全面了解和掌握社情,准确分析部队和驻地安全稳定形势,及时搜集、研判、上报具有前瞻性和深层次的情况信息。

  他自觉发挥自身特长,先后13次深入到驻地寺院、街道和群众中,向僧侣、民兵和藏族群众宣讲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和法律法规,引导不明真相的群众懂得了“稳定是福、动乱是祸”的道理,为促进玉树地区的社会稳定尽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谢鹏结合工作抓宣传,采写的《长江源头第一哨》、《推迟婚期报党恩》、《三江源头兴武装》等长篇通讯,先后被《中国民兵》杂志、《人民军队》报、《青海日报》等报刊采用,极大地鼓舞了官兵士气和斗志,很好地促进了维稳工作。

  扎根高原、勤奋工作,让人生在本职岗位尽展风采

  10多年的高原生活,使谢鹏逐渐悟出了一个道理:在艰苦环境中消磨时光、混日子的人,是最没有出息的。惟有用青藏高原精神激励自己,勤奋工作、自觉奉献,生活才充实,人生才有价值;只有沿着正确的人生航向奋勇拼搏,才能让青春在本职岗位尽展风采。

  2004年3月26日,囊谦县白扎乡4500亩原始森林突发火灾。接到随部队赴囊谦采访灭火行动的任务后,谢鹏昼夜兼程赶赴火灾一线。当时,夜间气温在零下二十多度,没有专业的灭火器材,灭火的难度可想而知。

  虽说当时气候严寒、饥渴难忍,但他还是一边灭火、一边采访。在连续两天半的灭火过程中,谢鹏浑身像散了架似的,3次累倒在火地上,连张口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但他仍然在一线采访,采写的长篇通讯《火海中的护林勇士》获得好评。

  2010年4月14日,玉树地震时,谢鹏正在治多县治渠乡采访。当天上午10时30分,他提前结束采访,连续翻越海拔4797米的哈秀山和红土山垭口,克服严重的高原反应,挑战身体生理极限,不顾身患右肾出血的病痛,历时8小时行程296公里,于当天晚上6时30分回到军分区。

  谢鹏顾不上吃一口饭、喝一口水,就直接投入到抗震救灾一线,采写了军分区官兵在第一时间参加抗震救灾的事迹,及时通过军地媒体发出新闻和图片,被新华社、人民网和军内外30多家报刊采用。

  当天深夜,他参加完新闻发布会后,负责对军地媒体人员的食宿安排,先后给480多名军地媒体人员协调解决了居住用的帐篷、办公用的电源以及日常生活用品短缺等困难。

  在工作繁多、人员少、任务重的情况下,谢鹏始终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勤奋踏实。白天,深入抗震救灾一线;晚上,加班撰写新闻稿件。先后给兰州军区和省军区联指政工组汇报并提供有价值的新闻线索近百条,仅手稿就多达5.7万余字,被联指政工组领导和军内媒体前方报道组主要负责人称赞为稿子见报不署名的“无名英雄”。

  谢鹏从事兼职新闻干事10多年,新闻敏感度很强,善于及时总结经验,注重抓好典型宣传。抗震救灾期间,在他提供的典型宣传线索中,95%以上被联指政工组采纳,并协调军内媒体对典型或重点工作进行了宣传报道,成功推出了军分区党委、独立骑兵连和4名官兵等抗震救灾先进集体及英模个人的典型宣传,调动了军分区所属部队官兵和民兵预备役人员参加抗震救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统一官兵思想、凝聚官兵力量、提高救灾效率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在抗震救灾过程中,谢鹏始终坚持脚往救灾一线走、眼往救灾一线看、笔往救灾一线伸,先后采写的长篇通讯《用生命守护一台发电机》、《通天河畔鱼水情》、《救灾场上,巾帼不让须眉》、《用生命点亮责任之光》等稿件,被新华社、人民网、中国军网和《经济日报》、《解放军报》、《人民军队》报、《青海日报》等军内外各大媒体刊发,客观准确而又及时地反映了官兵吃苦奉献的精神风貌和奋勇救人的英雄壮举。

  在救灾过程中,谢鹏在各类报刊媒体上发表了8.5万多字的新闻稿件或评论性文章,使其所在单位抗震救灾期间新闻报道工作取得了优异成绩,军分区被兰州军区表彰为“新闻报道工作先进单位”,他个人被兰州军区表彰为“玉树抗震救灾新闻报道工作先进个人”。

  而今,谢鹏仍然像一头负重的牦牛,跋涉在雪域高原上……(魏彦烈 秦巴江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