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青海新闻网  >  青海国防教育  >  国教动态
贡乔泽登:保护红军遗迹 加强传统教育
发布日期: 2014-09-12稿源:青海日报编辑:马燕燕

  贡乔泽登先生是我省知名的藏学专家,退休前曾任中共青海省委党校副校长。他曾于1952年作为中国共产党果洛工作委员会(简称果洛工委)和西北军政委员会果洛工作团(简称果洛工作团)的一员,赴果洛担任团部翻译和秘书工作,是果洛建政时期的直接参与者之一。

  2014年5月14日下午,我有幸拜见贡乔泽登先生,并倾听记录了他对这段经历的讲述。

  (一)

  果洛自古以来就处于交通信息闭塞,且不为外人所知的状况。1952年7月1日,果洛工委、果洛工作团200多各民族干部从高原古城西宁出发,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行程,直达果洛中心地带达日县,筹建了果洛地区第一个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统一政权。

  今天中共达日县委、县政府为丰富旅游资源内涵,收集整理相关资料、规范旅游规划,通过采用现代化的景观设计手法,强化“红色旅游”文化遗存保护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开辟了红色旅游景点——果洛建政纪念碑、果洛和平解放纪念碑。纪念碑所在地沙日那距县城12公里处、西久公路旁,其所在位置正是当年果洛工委、果洛工作团和果洛区委、果洛区政府、果洛州成立所在地。

  在国民党统治时期,马氏家族企图将果洛纳入自己的统治之下,连续不断地对果洛民众进行了大小十余次军事镇压和经济掠夺。

  民国25年(1936年),正值果洛人民强烈反抗马氏军阀统治和压迫最艰苦的岁月。由任弼时、贺龙、关向应等率领的从湘鄂川黔根据地长征的红二、六军团在四川甘孜地区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红军二、四方面军编为左、中、右三个纵队。其中,朱德、张国焘率领左纵队约2.5万人,从四川色达县渡过多柯河,翻越楼寨山,进则荣沟,出叶昂沟,渡过玛柯河到达绒玉(今班玛仁玉)、玉楼(今称王柔,即亚尔堂乡)、哑公寺(今江日堂村)和久治地区。也是这一天,贺龙率领的二军到达阿坝与六军和三十二军会合。在班玛驻扎休整期间,红军曾在唐摇沟口山林、吉德寺、班前寺、灯塔寺、扎洛寺、纳大村、子母达村等地驻防、筹粮。据史料记载,到达绒玉的第一晚,仅红二军团第六师因饥饿疲倦和劳累,就有140多个红军指战员长眠于此。

  红军进入玛柯河林区,当地的藏族群众由于不明情况,都上山躲进了森林。红军将士们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让当地群众了解红军。红军无粮充饥,就把干牛皮放在锅里煮着吃,或拣牛、羊骨熬汤喝,没有一个战士去拿寺院的供品或采摘农田里正在开花结荚的豌豆。为了争取少数民族的支持,顺利通过民族聚居地区,尽快奔赴抗日前线,红军认真执行了党的民族政策,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自由。同时坚持多种形式向群众宣传党的政治主张,印发了藏文传单。班玛的藏族群众第一次从红军的口中听到了“红军”、“共产党”、“革命”、“抗日救国”等词语。红军争取到了藏族群众的同情和支持,顺利地完成筹粮任务,继续北上。而红军留下的感人事迹开始在这里流传。

  班前乡仁岗村就有一位在群众的救护下幸存下来的红军战士。进入班玛后,他由于年少体弱,负伤后伤口化脓生蛆,在行军途中掉了队。当他赶到亚尔堂乡阿格昂哇村时,昏倒在一片草地上,被一个名叫唐哇觉巴的僧人发现并将他背回家中。唐哇觉巴为小战士冲洗包扎伤口,把他救活了。以后又让他学木工手艺,并在当地找了一位藏族妇女建立了家庭。从外表看,他已成为一个纯粹的藏族人了。后来,人们都亲切地称他为“环钧”(即汉语“红军”的不规范转音),这也成了他的名字。

  从当时红军政治部主任张子意的日记中,不难看出当时红军艰难的处境:吃野菜、煮食马骨剩肉,伤病员惨死,两个师几天就减员200余人。据说,红军来到阿什姜寺附近作短期休整筹集粮秣之时,一间殿堂不慎失火,导致许多红军将士牺牲。红军临出发前,在墓地前举行了追悼会,将士们脱帽致礼、鸣枪致敬。班玛建政后,红军墓地受到保护,常有干部或群众前来祭奠。尤其在2006年,政府将红军灵骨统一迁移到红军亭附近,进行集中安葬。此处背靠青山,面向河水,供广大人民群众祭拜瞻仰。这里还留有当年建造的“红军泉”、“红军哨”、“红军桥”、“红军路”和红军住过的碉楼,还有红军为藏族人家留下的“阿邦锅”、“红军锉”、马鞍子、木桶、油灯、草帽等生活用品与实物。如今,虽然历经七十多年,一些物品上的字迹依然清晰可见。

  从李先念所率领的先遣军进入班玛到贺龙所率领的第二军团到达阿坝与第六军团和三十二军会合,红军左纵队大部队在班玛境内活动20余天。那时,第六军团长是陈伯钧,政委王震,参谋长谭家述、彭绍辉,政治部主任张子意,供给部长俞杰、副部长何维忠、张启龙;十八师师长张振坤,政委余秋里,参谋长苏鳌,供给部长罗振坤;模范师师长刘转连,政委彭栋材,参谋长陈宗尧,政治部主任王赤军,供给部长陈宗德。那时师以下无团建制。今天位于久治县白玉寺周围的战壕工事依然为我们保留了这段历史的痕迹,还有保存至今的当时红军第六军政治部主任张子意从7月10日至31日的“长征日记”中记录下了这段历史:

  “7月14日、15日,我军在绒玉(今班玛县班前乡之仁玉)休息筹粮。14日我模范师及十八师到达仁玉。筹粮无成绩。”“7月21日(雨)本日我军到达离阿坝50公里地山下露营,三十(注:三十军属于红四方面军)军同志送牛120头来。连日天雨、缺粮、帐篷少,掉队死亡现象极严重。”“7月23日(晴)本日我三十二军及十七师、模范师均到达。十七师、模范师自西倾寺出发后,即大部无粮,沿途亦无补充,尽食野菜、皮带、臭尸(指先头部队宰马为食,剥去皮肉,留下的骨架已发臭,我部取骨架上的残肉而食之),致部队极疲困,减员两师达二百。”

  在距离班玛县城38公里处,有一座具有汉地风格、木桩红瓦的六角双层复式小亭。这是1936年7月中旬,红军经班玛、久治开向阿坝之际,于7月16日在亚尔堂子木沟宿营时(今红军沟)写下了“北上响应全国抗日反蒋斗争!安庆宣”的大幅标语,至今字迹仍然清晰醒目。后人为了保护红军标语,将这座严整的红色小亭,取名为“红军亭”。1986年5月27日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当地群众还把子母达沟改名为“红军沟”,将班前乡政府扎洛村北吉德寺大经堂前曾设立的哨所命名为“红军哨所”,还有一座红军走过的独木桥称之为“红军桥”。红军还曾在今班玛县亚尔堂乡政府所在地王柔、江日堂乡亚尔堂村等地宿营,红军骑兵在亚尔堂曾与马匪军激战六七个小时。红军一部自亚尔堂向久治县境内的白玉寺挺进时,强渡阿什羌河,与马匪激战。

  (二)

  近年来,班玛县政府挖掘当年红军经过此地的这段历史,在县城南边建造了一处红军纪念馆。将长达几十公里的区域开辟为“红军沟”,成为一处珍贵的红色旅游景点,是青海省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之一。

  贡乔泽登老人说,我应该是至今仍然健在的第一批骑马进驻果洛的工作团员中为数不多的藏族成员之一。当年红军为了顺利通过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尽快奔赴抗日前线,严格尊重各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自由。同时所采取的争取、团结、教育大多数民族宗教上层,自下而上地开展民族统一战线工作的各种举措,在今天依然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共同团结奋斗的精神财富。如今,我依然习惯于经常通过各种媒体了解和关心果洛的新变化,新发展。

  贡乔泽登老人说,我想借自治州成立六十周年之际,祝愿果洛的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果洛的明天更加美好!(果毛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