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青海国防教育 > 国防要闻 正文
青海省军区各级党组织发动党员、民兵骨干投身脱贫攻坚工作纪实
发布日期: 2018-04-11 稿源: 青海日报 编辑: 周羚源

  “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带我们走进人间天堂,青稞酒、酥油茶会更加香甜,幸福的歌声传遍四方。”近年来,在地广人稀、山大沟深的青海,青海省军区各级党组织始终秉持“驻守一方,造福一方”的理念,发动党员、民兵骨干积极投身脱贫攻坚战,瞄准关键节点,精准发力、精准导航,确保各族群众乘着脱贫致富的高速列车,早日驶向小康。

  帮建组织

  打造牵引致富的“火车头”

  一次省军区脱贫攻坚形势分析会上,一个定点帮扶的事例,成为被“解剖”的“麻雀”,引发与会代表深思。

  某人武部挂钩联建当地一个贫困村,几年来,为早日帮助群众脱贫致富,班子成员动了不少脑筋,托不少“关系”协调了多个项目,可村民们总“自扫门前雪”,村干部号召力不强,项目运行不畅,扶贫工作事倍功半。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思想上先行,发展上先干,基层党组织才能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指挥部’和‘引路人’。”“解剖麻雀”的结果,决定了帮建基层组织这一主攻方向。

  省军区广泛开展“党委帮支部、书记帮支书、委员帮党员”活动,先后结对165个基层党组织。投入专项经费抓好办公室、活动室、阅览室、健身室等建设,帮助完善组织议事规则、党务工作流程、党员学习制度等,增强乡镇、农牧区基层党组织抓管理、把方向、谋发展的能力,逐步形成了群众致富“有人领”的局面。

  哈勒景乡永丰村位于海拔3100米的海晏县东北部。自这个村被列为海晏县人武部的帮建点后,部班子成员和村委会成员先后4次召开“诸葛会”,定期组织党员联合开展党日活动,研究政策、分析当地社情、筹划增收渠道。今年以来,该村“两委”班子主动作为,结合周边地域草原肥沃、旅游资源丰富的特点,带领群众集中建设牛羊育肥暖棚,开办民族特色农家乐,开展民族特色体育表演项目,大大增加了居民收入,使该村的贫困户比例下降到3%。

  “一个支部一面旗,一名党员一盏灯,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省军区致力把党员、民兵骨干培养成致富能手、把致富能手中的党员、民兵骨干纳入到后备村干部培养对象中,并在各种表彰奖励上给予倾斜、优先推荐,充分调动党员、民兵骨干队伍的积极性,主动担当脱贫攻坚“突击手”。

  祁连县达玉牧区党员、藏族民兵文长太自发组织村民联合创办家庭畜牧业养殖合作社。截至目前,社员发展到38户157人,全村生产分红高达300多万元,最多一户分到14万元,人均纯收入达2.3万元,直接带动5户21人实现脱贫。因成绩突出,文长太被推荐为村“两委”候选人,去年,还被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农业部联合授予“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受到了习主席的亲切接见。

  几年来,省军区联合省委、省政府出台政策,先后推荐67名专武干部走上乡镇领导岗位,221名党员民兵骨干充实到村“两委”班子。

  扶志增智

  激活驱动脱贫的“动力源”

  省军区领导在接受采访时说,去年扶贫调研时,一名驻村干部的话让他记忆犹新:有的群众缺乏脱贫激情,习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习惯今朝有酒今朝醉,总是坐在家中等补助,望着天空梦小康。这种“等靠要”思想,成为脱贫最大“拦路虎”。

  “脱贫攻坚首要的,就是要拔除脑子里的‘穷根’。”省军区司令员曲新勇如是说。省军区通过先进文化熏陶、科学技术培育、典型现身说法等方式,立志气、转观念、定目标,让贫困群众的心里热起来、脑子转起来、身子动起来,变被动脱贫为主动脱贫”。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特别指出要继续加大精准脱贫力度,大家可要加把劲,乘着东风把日子过红火!”两会闭幕后,省军区机关第一时间组织汉藏“双语”宣讲小分队来到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木洪村宣讲会议精神,当听到“乡村振兴”、“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深化农村改革”等内容后,群众争相讨论起乡村发展来,气氛异常热烈。

  近几年,省军区常态化组织汉藏“双语”宣传小分队深入农牧区开展“送政策、送法规、送文化、送科技”活动,先后组织宣讲千余场,用国家发展成就坚定百姓脱贫信心。针对部分农牧民群众文化程度低、劳动能力弱、技术水平差的问题,外请专家举办讲座200余场,帮助群众脱掉“贫困”素质,解决“不会干”的问题。

  身边之星照亮脱贫攻坚之路,省军区先后组织46名致富能手现身说法,与贫困户结对子,树信心、传经验、找门路。民兵汪全邦是互助土族自治县的“大明星”,县人武部开展扶贫宣讲时,总会请他讲一讲“发家史”,他自主经营的农业合作社年经济效益达到500余万元。 “勤劳是脱贫的‘金钥匙’,现在政策这么好,希望大家撸起袖子干起来。”汪全邦的话不多,但总能引起共鸣。

  “教育扶贫承载着贫困家庭的脱贫梦。”省军区副政委郭建军说道,重视贫困家庭学生的教育问题有利于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让贫困家庭彻底摘掉“贫帽”。

  一个叫多杰措的藏族女孩,品学兼优,却因为家里穷,买不起文具和课外书籍。她整日以泪洗面,郁郁寡欢。

  幸运的是,如今的多杰措不用再流泪。在省军区开展的“手拉手,一帮一”结对助学活动中,她成为祁连县人武部部长张世红的助学对象,燃起了理想和希望。省军区组织团以上干部党员采取一对一的方式,每人每学年捐资助学2000元,与受助学生交朋友,进行学业品行辅导,鼓励贫困学生用知识改变命运,累计资助6400余名贫困学生完成学业。

  “不仅要让贫困地区的孩子有学上,还要上好学。”针对青海地广人稀,部分偏远地区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的实际,省军区要求每个军分区、人武部党委重点帮建一所学校,先后结对共建中小学60所,重点援建的玉树“两校”、海东“三校”等已成为省样板学校,使数千名农牧区儿童享受到了一流的教育资源。

  返贫救助

  清除小康路上的“障碍物”

  海南藏族自治州同德县摘了贫困帽子!去年,这样一则令人振奋的消息传遍了青海的角角落落。

  走进同德县人武部,部长李宏永正在核对返贫救助名单。脱贫了为何又返贫?记者翻开救助人员统计表可以发现:因病、因灾、因学等返贫的牧户几乎遍布每个乡村牧野。

  “扶贫不能搞一锤子买卖,更不能搞表面化的扶贫,要跟踪问效,不彻底摘掉穷帽子,绝不撒手。”省军区政委李宁说。针对“脱贫又返贫”现象,省军区党委积极协调,在对口援建的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政府、国家电网青海电力公司、宝武集团等20多家单位鼎力支持下,于去年8月在同德县正式创建“党政军企”脱贫攻坚返贫救助基金,短短5个多月,筹集资金550余万元,专门为因病因灾因学的返贫户给予现金帮扶,去年以来,先后为25户家庭解决了困难。

  秀麻村藏族村民才叶亥吉今年1月被确诊为“尿毒症”,急需进行肾脏移植手术,昂贵的医疗费压垮了一个家。得知消息后,人武部联系县扶贫办,7万元的医疗费连夜汇入了才叶亥吉的账户。下阿格村藏族村民多加,因失火损失了全部家当,一个原本富裕的家庭一贫如洗,4口人挤住在一顶6平米的帐篷艰难生活。该乡人武部第一时间替多加拟制返贫基金申请书,一笔5万元的救助金马上汇给了多加,乡人武部还组织民兵把烧坏的房屋修缮一新……

  “苗弱难经风雨”。今年初在同德县召开的返贫基金推进会上,与会代表一致分析认为:返贫有的是因为家底单薄,遇到天灾人祸,靠一己之力难以承受;有的则是虽然享受了“输血”,但“造血”功能弱,尽管脱贫,在致富路上只是刚出发,尚无稳定财源。

  “贫困户腰包鼓起来,腰杆硬起来,就能避免返贫现象,真正实现脱贫。”海南军分区党委副书记、司令员严康林在座谈会上说。在加大基金筹措力度,救助好返贫群众的基础上,同德县军地提出了持续深化巩固脱贫成果的思路,对贫困户进行建档立卡,出现返贫现象后,认真分析原因,实施精准救助,变单纯送钱送物为提高“造血”能力。

  前不久,在甘宁村慰问的人武部官兵得知,3户刚得到返贫救助的牧民生产经营的酸奶、人参果、藏雪莲等特产难以销售。官兵们迅即行动,通过多方沟通,联系好了运输和销售渠道,帮助他们把特产运到西宁销售,并教他们使用智能手机、电脑在网上开网店,逐步拓宽致富之路。

  小康路上的“障碍物”就这样一一被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