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炳秀:党到哪儿,我跟到哪儿
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这一天,94岁的白炳秀老人起得特别早。
对这位耄耋老人而言,纪念这一天的意义和分量,举足轻重。在她身边悉心照顾的孩子们,从抽屉中拿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纪念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纪念章……仔仔细细把这些奖章佩戴在老人的胸前。
它们,见证了这位老革命一生的荣耀。先后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走过战火硝烟的白炳秀如今依然精神矍铄、思维敏捷。
1942年,怀揣着一颗铁血丹心的白炳秀剪掉长发,考入陕西省绥德师范学院,正式投身革命。由于她所在的学校是西北革命的活动中心,她也自然而然成为革命火种的播种者,见证了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英勇的共产党人取得的一次次胜利。
经历了两年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后,1944年,白炳秀光荣地成为一名共产党员。“从那时候起,我就更加坚定了一辈子跟党走的决心。”白炳秀说,“举起右拳宣誓的时候,那种激动的心情没法用语言表达。所以我一直在‘走路’,党到哪儿,我跟到哪儿。”
白炳秀总是会给儿女们说,她是幸运的,在枪林弹雨中,她收获了革命友谊,和同是抗战成员的丈夫成立家庭。1960年,她和丈夫带着五个孩子一路向西来到青海,成为数万建设青海大军中的一员,继续发光发热。
“你看我身体还好吧,现在是和平年代,党和国家对我们这些老干部特别关心,我们很知足。希望祖国繁荣昌盛,蒸蒸日上。”说到心愿,已是四代同堂的白炳秀爽朗地笑了起来。她身后的照片墙上,几十张大大小小的全家福,成为一首首赞美盛事的诗,诠释着时光静好,幸福绵长。
王正生: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抗日战争的时候,我的很多战友都牺牲在了战场上,今天我们生活在这样美好的时代,我倍感珍惜……”思路清晰、声音响亮,在王正生老人家,他动情地回忆起那一段尘封已久的往事。
今年92岁的王正生是山西省宁武县人,当年还不足15岁的他,目睹了日本侵略者在县城内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自己的父亲也被侵略者砍去了双腿。日本侵略者的种种恶行激起了广大老百姓的愤怒。抱着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决心,1944年王正生参军入伍。
王正生在部队里接受了为期一个月的训练后,成为了一名抗日战士。当年,他曾和连队战友三次参加了对日作战,亲眼看到很多兄弟为了国家和人民,战死沙场。但王正生和战友们,并没有退缩,而是愈战愈勇。
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后,王正生还前前后后参与过瓦窑堡战役、青化砭战役等。后来几经辗转,1978年王正生转业至青海省地矿厅并在青海安家。在他的影响下,二女儿、孙子也都先后当了兵。
“战争是残酷的,那些为了国家和民族而亡的战士,很多都是无名英雄,曾经都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正是他们,用生命奠定了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我们要更加珍惜当下的幸福,要知道它的来之不易。年轻一代更应铭记历史,只有这样才对得起那些为民族、为国家、为人民英勇献身的将士们,才能创造我们祖国更好的将来!”说起这些,王正生老人非常激动。
忆往昔峥嵘岁月,赞今朝盛世繁华。王正生说:“现在国家强大了,温饱问题解决了,生活质量也越来越高,国家的小康目标也即将实现,我为我的祖国自豪!”
郭培皎:让抗战故事代代传
客厅的电视里,党和国家领导人与首都各界代表一起,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向抗战烈士敬献花篮,96岁高龄的郭培皎老人端坐在电视机前,泪眼婆娑。
“我是山东人,日本兵在村里抓年轻人时,游击队救了我。1944年,我就加入了抗日游击队。那时我17岁。”“日军在我们山东烧杀抢掠,无恶不作。”“那时我只有一个想法,就是要把侵略者赶出我们的家园。”70多年前故乡的情形,郭培皎历历在目,一刻也不敢忘。
“我们没有正规武器,但熟悉地形。”郭培皎和战友们,在没有正规武器装备的情况下,依然站了出来,刀斧、步枪是他们的武器。游击队人少,郭培皎和战友们只针对小股日军队伍和分散的日本兵动手,夺取枪支与手榴弹。
夏天,郭培皎和战友们藏身在深山老林中,与敌人展开周旋;冬天,为了防止暴露踪迹,抵御寒冷的天气,他们藏身于坟墓洞穴中。“打完一个点,就通过地道转移到别处。”他们在极其恶劣的生存条件下与日军展开较量。
战斗异常艰苦,即便是吃草根、树皮充饥,也没击垮战士们的斗志,继续奋勇杀敌。郭培皎的头部、右胳膊、小腹共有三处枪伤。“有次受伤后,是当地老百姓救了我,两名大姐把我抬到一位奶奶家养好了伤。”
抗日战争胜利后,郭培皎所在的游击队经过整编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参加了解放战争,在淮海战役中他作战勇猛,荣立特等功,后来还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一生总共参加大小战斗20余次,历经枪林弹雨,立过多次战功。
1956年,他来到青藏高原,转业到了都兰县贸易公司,参与到建设青海的队伍中,直至退休。
如今,他喜欢给邻居们讲过去的战斗故事,希望抗战故事能够代代相传,“不忘本,方有未来”。故事结束后,他也总会说:“现在国家富强,民族团结,生活富裕,我们要感恩,是无数先烈用生命给我们创造了现在的生活;我们要奋进,这么好的时代,年轻人更应该奋发向上,为建设更加美好的祖国而努力。”
邢林碧:铭记历史,不忘党恩
“我们要铭记历史,不忘党的恩情。”101岁的邢林碧老人虽然眼睛已经看不见,但精神矍铄,说这句话的时候掷地有声。
1919年,邢林碧出生于河北省正定县新城铺镇新城铺村。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目睹日本侵略者侵袭村庄的种种暴行后,18岁的邢林碧毅然参加抗日队伍。1942年,日寇大扫荡,作为后勤兵的邢林碧被俘,之后,他被送到东北成为一名煤矿工人。
1944年,煤矿发生了暴乱,邢林碧趁机和三名矿友逃了出来,回到了河北老家。1945年1月,他参军入伍,并于同年入党。之后参加了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
“我的父亲原在六十六军一九八师后勤汽车连,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他是我们一家人的骄傲。”邢林碧的儿子说。1955年,为建设祖国,邢林碧支援大西北,来到了青海西宁。转业之后在西宁市邮政管理局工作,1977年7月从邮电器材公司退休。
“战争是残酷的,家乡的很多人都死在战争中,我的很多战友也在战争中牺牲,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忘记战争。相反,我们更要铭记历史,积蓄力量,不让历史重演。我们生活在幸福的今天,要知恩感恩,感谢党,感谢为了民族和国家牺牲的人们。”邢林碧老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