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记者 陈郁 通讯员 陈浩 报道)原陆军某部战士宋浩在边境巡逻途中,因重度渗透性脱水导致昏迷,被紧急送到高原医疗队的帐篷。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一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张瑛,忍着高海拔带来的剧烈头痛,迅速为他实施心肺复苏,冷静给出用药搭配和剂量。一番紧张抢救,宋浩的心电图终于趋于稳定,张瑛又在病床旁守了一夜。待宋浩醒来,看到的便是这位身形消瘦的女军医趴在床边熟睡的模样。
这样惊心动魄的场景,对张瑛而言只是日常工作的一个缩影。“你看瑛姐的背影,就知道一个好军医应该是什么样子。”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二医院神经内科医生薛盛文曾与张瑛赴高原执行任务,在他记忆中,年近半百的张瑛总是步履匆匆,带队走在队伍最前面。翻雪山、跨冰河,一身迷彩冲进病房,在茫茫夜色与漫天风雪中,守护生命。
张瑛前往哨所巡诊。摄影:周烁
勇攀高峰 挑战极限
张瑛是第一个登上海拔5600米以上某高地的女军医。
沿途是一段长达1000米、落差500米的山路,两侧就是悬崖峭壁,稍不留神就会有生命危险,战士们都把它称作“绝望坡”“夺命坡”。
“宁愿自己吃苦,也不让战友痛苦。”这是高原爱民模范医疗队传承至今的一种精神,张瑛一直牢牢记在心底,也一直在努力践行。
一年张瑛主动请缨带队巡诊喀喇昆仑哨所,全程背负10公斤药品器械勇攀“夺命坡”。
徒步赴海拔5600米以上的某高地,对年近五旬的她,同样也是巨大考验。狂风吹得人摇摇欲坠,碎石乱飞,稍不留神就会被砸伤。在严重缺氧的情况下负重爬山,每抬一次脚都异常艰难,豆大的汗珠直往下滴,越往上走越感到浑身无力、双腿打颤。张瑛和她的战友们一个顶着一个,一步一步地往上挪。到达哨所后,张瑛顾不上休息就立刻投入到工作中,结束后,才在桌子上趴了一会儿。
驻守在山脊一线的年轻官兵大多是95后,00后。在张瑛的眼里,他们还只是孩子,却默默扛起保家卫国的重任。许多被张瑛救治过的战士都把她当做救命恩人,长期保持联系。有一位战士在给张瑛的信中写到:“你们守护着我们,让我们特别安心,我们也会寸土不让,守护好你们!”。
在生命禁区坚守的360多个日夜,她13次带队、28次随队,徒步到海拔4800米以上一线点位,成功救治25名高原病重症患者,为4000多名官兵进行了心理服务,被亲切称为呵护官兵生命的“兵妈妈”。
当记者问起张瑛,在海拔那么高的地方坚守一年不苦吗?她只是笑笑,说道:“那里越高越危险,官兵高原反应更强烈,我抗高原反应的经验更多一些。边防官兵守卫祖国领土,我们守卫战友生命,必当竭尽全力。”她深知自己是高原官兵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绝不能让战友失去救治希望。
这些年,哪里有任务,她总说“我去”;哪里有困难,她总说“我上”!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雪域高原有她行走云端留下的足迹;边防一线有她救死扶伤战斗的身影。边防官兵都说,有“张妈妈”在,他们就不怕,就有了战胜困难、夺取胜利的信心和勇气。
张瑛位高原哨所撰写病例。摄影:周烁
良医有术 大爱无垠
1995年,张瑛从地方高校毕业,毅然携笔从戎奔赴高原。入伍第二年,她就加入高原爱民模范医疗队,传承“老高原”精神,每年随医疗队进牧场、入村户,足迹遍布整个青海。
2010年4月,玉树发生7.1级地震。张瑛和战友在机场接运伤员时,不慎摔伤致右臂骨折,顾不上个人安危,她只是用简易支具固定后,强忍疼痛继续接诊、查房、会诊。利用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这次地震,张瑛抢救急性高原病患者46人,痊愈后无一例出现并发症。
一次跟随医疗队巡诊到玛多县时,当地二三十个藏族群众将医疗队队员团团围住寻医问诊。当听说他们冒着严寒从很远的乡村赶来时,张瑛顾不上强烈的高原反应,立即在雪地里给大家看病发药,还把自带的干粮分给老人小孩吃。
“虽然听不懂他们的话,但能感到他们什么药都想要,有的拿了药久久不愿意离开,他们真的很需要我们。”张瑛回忆当时的场景仍感触很深。
担心语言不通可能会造成群众不能很好遵循医嘱,张瑛找到随队翻译,主动把初诊是什么病、需要用什么药等注意事项翻译成藏语写在小纸条上,塞给患者,并再三叮嘱他们及时到州县医院就诊,以免耽误病情。
在张瑛心里,病人永远是第一位的。不管有多累、不管什么时候,她都是随叫随到,睡着觉爬起来就走,吃着饭搁下碗筷,绝不耽搁。
藏族老人德阳因肺部感染紧急住院,子女远在外地无法陪伴,张瑛得知后,经常在工作之余照顾老人日常生活,为老人擦洗身体、送饭喂饭,老人很快痊愈出院。一个月后,德阳老人专门到医院感谢张瑛,双手献上洁白的哈达,用藏族最崇高的礼节表达对她的谢意……
张瑛为医疗队员讲解病例。摄影:周烁
几年前,一位严重肺部感染且智力障碍的患者来院治疗,收废品为生的患者丈夫担心无力支付费用多次想放弃治疗,张瑛知道后耐心劝导他:“困难再大也大不过人的生命。”她主动帮患者垫付了前期3000元的医药费,并向医院申请减免了1000元的诊疗费用,看到患者平时舍不得吃菜,总是就着白水啃干馒头,她隔三差五从家里带来饭菜送给他们。出院前,患者丈夫拉着张瑛的手动情地说:“我们永远不会忘记部队医院,不会忘记张医生的恩情。”
长期以来,病人带来的片子能诊断清楚,她绝不让做重复检查;能用普通药治好的病,她绝不用高价药,这是张瑛一直以来坚守的行为准则。
“别看张瑛身材瘦小,可骨子里却有那么一股狠劲和拼劲,救治病患确实是把好手,这都是她常年累月坚持和努力的结果。”张瑛的战友冯恩志说。
这些年,张瑛跟着医疗队跑遍了青海省6个州、2个市、45个县,把党的温暖和关怀送到了群众和官兵的心坎上,把党的政策和思想传播到牧区。凭借过硬的专业素质、丰富的临床经验,张瑛救治过的患者达12万余人,抢救危重症患者3800多人。
三十载春秋流转,张瑛的白大褂早已浸透高原的霜雪,却始终映照着生命的底色。她用断过的右臂托起生命的重量,用瘦弱的肩膀扛起军民团结的重任,把论文写在边防线上,把初心刻在界碑之上。
张瑛位积石山地震灾区一线提供医疗服务。摄影:周烁
深耕学科 培育薪火
急性高原病是影响和制约“两高”条件下部队战斗力生成的重要因素。高原病是没有明显的前驱症状,然而一旦发作来势汹汹,稍有迟疑就会要人命,被称为“隐藏杀手”。
为了攻克这个难题,从1996年开始,张瑛就利用外出巡诊、野外驻训等时机,和科室老主任杨生岳一道,在各类高原人群中展开大规模调查,摸清高原病的发病规律,特别是针对部队官兵易发的急性高反、高原肺水肿、高原血压异常、高原心脏病等常见高原病,编印了《急性高原病诊断与治疗》、《高原科学用氧指征》等5部实用手册,完成10项医学课题研究,获得军队和省部级三等奖以上科研奖励4项。在她多年的健康宣讲和悉心指导下,体系部队官兵高原病防治意识持续增强。
2023年初,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一医院计划组建重症医学科,得知这一情况后,张瑛主动请缨,第一时间提出了申请,“在呼吸科工作多年,我积累了大量的急救抢救经验,作为老同志,当组织需要我的时候,我义不容辞。”张瑛在申请中这样写道。
那段时间,她带着科室骨干先后赴青海省人民医院、青海红十字医院、西部战区总医院等6家军地医院的重症医学科现地考察,详细了解病区规划、设备采购、人员配置、救治流程等重点。回到单位后,她白天正常上班,晚上加班加点研究筹建方案,经常是凌晨一两点才回家,因为超负荷、连轴转,身体明显消瘦了一大圈。同事们纷纷劝她:“年龄这么大了要悠着点,别把自己累倒了。”她总是笑着说:“重症医学科早一天建成,患者的生命健康就能早一日得到保障。”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仅用了6个月,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一医院重症医学科就具备了全面开展业务的能力,运行1年时间,成功抢救了120余名急危重症患者。
张瑛前往哨所巡诊与官兵热情打招呼。摄影:周烁
张瑛常讲:“医学不是一个人的事业,需要一代代人接续奋斗。”多年来,她一直把培养人才作为最大的责任,结合日常诊疗、外出巡诊、执行任务等时机,针对每个年轻医生的特点,因人而异、科学施教,在科室定期开展典型病例分享讨论,把自己几十年来总结积累的工作笔记借给年轻同志学习参阅,遇有外出学习深造的机会,即使科室人手再紧,也把年轻战友推荐出去。重症医学科运行之初,在科里只有2名一线医生的情况下,仍把1名医生派去唐都医院进修,用她的话讲:“不管多难,都要让年轻同志出去学习,将来科室是要交给他们的,我现在多吃点苦、多加点班都是值得的。”
她还多次到玉树州囊谦县、海东市平安区三合镇等偏远地区的基层卫生机构进行医疗帮带,先后培养了12名少数民族医生,很多已成为当地的医疗骨干。
在海拔5600多米的某哨所,张瑛留下的巡诊脚印早已被风雪覆盖,但那些用体温焐热的药片、用藏汉双语写就的医嘱,却在高原军民心中刻下永恒印记。这位把生命融入雪域的军医,用三十载坚守诠释着“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嘱托,在世界屋脊筑起守护生命的精神界碑。
采访结束,张瑛整理着她泛黄的巡诊笔记。那些密密麻麻的病程记录里,藏着高原病防治的医学密码,更镌刻着一个共产党员“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的誓言。她把自己站成了高原上的格桑花,越是冰天雪地,越要绽放出守护生命的光芒,她用仁心大爱续写着新时代军医的荣光。
张瑛为边防一线官兵查体治病。摄影:周烁
记者手记:
大家眼里看到的张瑛,是全国政协委员、是全军备战标兵、是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是一名优秀的联勤军医。但在采访的过程中,她的战友对她评价更多的是值得信赖依靠的大姐、亲人。在采访的过程当中,她好几次说,我的工作很平凡、很普通,做的都是分内的事,没有什么值得宣扬的。正是这份谦逊与朴实,让记者看到了一位把平凡工作做到极致的女军医虚怀若谷、开朗豁达的宽广胸襟。
真正的伟大,往往诞生于最艰苦的坚守之中。正是联勤军医向战而行、为军服务的生命守护,给了战士们奋勇冲锋的勇气,正是联勤军医优质高效的服务保障,给了战士们打赢一切来犯之敌的信心,因为有每一位联勤保障部队战士,他们在,祖国大好河山、寸土不让的底气就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