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点首页 | 油田简介 | 企业资质 | 创业历程 | 创新成果 | 企业荣誉 | 石油人物 | 企业精神教育基地 | 油田风貌

伊沙·阿吉老人
来源:
发布时间: 2018-07-12 10:37:03
编辑: 超级管理员

 依沙•阿吉(阿吉老人)是乌孜别克族,新疆且末人,被称为柴达木的“活地图”。1954年,地质大队进入柴达木盆地勘探,首先遇到的困难就是找不到道路和淡水,后来,他们找到了依沙•阿吉做向导。阿吉老人跟随地质大队南征北战,在勘探途中探路,寻找骆驼和人要喝的淡水。后来,他又成为柴达木盆地的土地调查队、筑路测量队、铁路勘察队等其他勘探大军中不可缺少的一员。短短的几年时间,阿吉老人行程数万里,给石油、地质、公路、铁路、农业、科考等勘探队伍带路,足迹遍布柴达木盆地的每个角落。1961年,年近80岁的阿吉老人因病去世,安葬在了柴达木。

  神秘的柴达木盆地有七万平方公里戈壁、沙漠,人类难以生存。因而,在上世纪50年代之前,几乎无人敢涉足此地。但青海石油人都记得曾有一位老人带领勘探队挺进柴达木,为青海石油勘探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他就是传奇领路人伊沙•阿吉老人。

  1954年5月,新中国第一支石油勘探队伍走进柴达木。首先遇到的困难就是找不到道路和淡水。当时地图对柴达木盆地的标识只有几个圆点。按这些圆点的标示,既看不出哪里是路,也不知道哪里有淡水。没有水,不要说无法工作,就是生存都很困难。好不容易找到的水源又苦又涩,许多人都拉肚子。后来地质队员们请教1950年就到柴达木剿匪的解放军,请来了柴达木的“活地图”伊沙•阿吉。

  伊沙•阿吉老人当年已经62岁了。他是乌孜别克族人,1892年出生在新疆且末。早年他带着骆驼队走南闯北经商24年,驼铃响彻天山脚下、青藏高原、河西走廊、四川盆地。盘踞在新疆的军阀盛世才、青海的马步芳、甘肃的马洪奎都以为阿吉腰缠万贯,都想敲诈他。他不幸被盛世才抓进牢狱过了9年非人的生活,亲属全部丧命,家产全部落入盛世才手中。他对国民党反动派抱有极大的仇恨。解放前后,他3次为解放军剿匪当向导,出生入死,战功卓著。他的传奇故事在解放军口中流传。

  62岁的伊沙•阿吉老人依然精神矍铄,身高1米70,下巴上留着花白的山羊胡,精瘦、洒脱。柴达木的“活地图”果真名不虚传,他不仅对盆地地形十分熟悉,还能说的清天气在什么时候会下雨、刮风、下雪,更明白哪里的水是苦的,喝了会拉肚子,哪里可以找到甘甜的泉水。阿吉把地质队员们带到油砂山西南一个山凹地,用手一指,说,水就在那里。大家走过去一挖,果真冒出水来。打那儿以后,地质队员就称阿吉的手为“神手”。

  要建设大的石油基地需要大的淡水源,阿吉骑着骆驼,带着人马,往东走了400公里,在茫崖找到了大淡水源。他也是用手一指,说,那里的水用不完。后来石油人在那里建了自流井,建了基地--名扬全国的帐篷城。那里的水直到现在还是滋养油田的重要血脉之一。

  阿吉不仅有一双神手,还有一双神脚。一次在昆仑山南山脚下踏勘时,绵绵沙滩一望无际,汽车开不过去。大家都望着向导阿吉老人。阿吉神情自若地向前走,用脚板敲沙子。阿吉敲着走着,一会儿直走,一会儿绕弯,沙地“啪啪”地响着。忽然他转过身来,笑着说,这儿行啦。汽车顺利地开了过去。两天多的踏勘,全是阿吉用脚敲出的路。辽阔的戈壁荒漠看似无路,而路就在阿吉的脚下。

  阿吉记得经商时曾路过一片乱山子,地上闪着黑色的油光。他俯下身去闻到一种异样的油香,黑石头能当柴火点燃煮饭。他心里有数,那就是地质队员要找的石油!

  阿吉和地质队员们日夜兼程,一直走到第七天深夜,才找到那片宝地。清晨,看到眼前黑油闪闪的,地质队员像孩子一样欢呼起来,喊的喊,哭的哭!一个叫葛泰生的地质队员爬上渗着黑油的山坡说,黑石油在这里会像泉水一样流出来,这里就叫油泉子吧。又指着另一个山梁说,那就叫沥青嘴吧。他又对阿吉老人说,这一大片山岗的石油是您发现的,您来命名吧。阿吉说,就叫开特米里克吧。这是维吾尔族语言,意思是乱山子。

  开特米里克是新中国第一支地质勘探大队在柴达木发现的储油构造之一;柴达木盆地的第一口探井,就是在油泉子开钻的,第二年12月就钻出了工业油流,由此奠定了建立青海油田的基础!

  1954年5月,新中国第一支石油勘探队伍走进柴达木。首先遇到的困难就是找不到道路和淡水。当时地图对柴达木盆地的标识只有几个圆点。按这些圆点的标示,既看不出哪里是路,也不知道哪里有淡水。没有水,不要说无法工作,就是生存都很困难。好不容易找到的水源又苦又涩,许多人都拉肚子。后来地质队员们请教1950年就到柴达木剿匪的解放军,请来了柴达木的“活地图”伊沙•阿吉。

  伊沙•阿吉老人当年已经62岁了。他是乌孜别克族人,1892年出生在新疆且末。早年他带着骆驼队走南闯北经商24年,驼铃响彻天山脚下、青藏高原、河西走廊、四川盆地。盘踞在新疆的军阀盛世才、青海的马步芳、甘肃的马洪奎都以为阿吉腰缠万贯,都想敲诈他。他不幸被盛世才抓进牢狱过了9年非人的生活,亲属全部丧命,家产全部落入盛世才手中。他对国民党反动派抱有极大的仇恨。解放前后,他3次为解放军剿匪当向导,出生入死,战功卓著。他的传奇故事在解放军口中流传。

  62岁的伊沙•阿吉老人依然精神矍铄,身高1米70,下巴上留着花白的山羊胡,精瘦、洒脱。柴达木的“活地图”果真名不虚传,他不仅对盆地地形十分熟悉,还能说的清天气在什么时候会下雨、刮风、下雪,更明白哪里的水是苦的,喝了会拉肚子,哪里可以找到甘甜的泉水。阿吉把地质队员们带到油砂山西南一个山凹地,用手一指,说,水就在那里。大家走过去一挖,果真冒出水来。打那儿以后,地质队员就称阿吉的手为“神手”。

  要建设大的石油基地需要大的淡水源,阿吉骑着骆驼,带着人马,往东走了400公里,在茫崖找到了大淡水源。他也是用手一指,说,那里的水用不完。后来石油人在那里建了自流井,建了基地--名扬全国的帐篷城。那里的水直到现在还是滋养油田的重要血脉之一。

  阿吉不仅有一双神手,还有一双神脚。一次在昆仑山南山脚下踏勘时,绵绵沙滩一望无际,汽车开不过去。大家都望着向导阿吉老人。阿吉神情自若地向前走,用脚板敲沙子。阿吉敲着走着,一会儿直走,一会儿绕弯,沙地“啪啪”地响着。忽然他转过身来,笑着说,这儿行啦。汽车顺利地开了过去。两天多的踏勘,全是阿吉用脚敲出的路。辽阔的戈壁荒漠看似无路,而路就在阿吉的脚下。

  阿吉记得经商时曾路过一片乱山子,地上闪着黑色的油光。他俯下身去闻到一种异样的油香,黑石头能当柴火点燃煮饭。他心里有数,那就是地质队员要找的石油!

  阿吉和地质队员们日夜兼程,一直走到第七天深夜,才找到那片宝地。清晨,看到眼前黑油闪闪的,地质队员像孩子一样欢呼起来,喊的喊,哭的哭!一个叫葛泰生的地质队员爬上渗着黑油的山坡说,黑石油在这里会像泉水一样流出来,这里就叫油泉子吧。又指着另一个山梁说,那就叫沥青嘴吧。他又对阿吉老人说,这一大片山岗的石油是您发现的,您来命名吧。阿吉说,就叫开特米里克吧。这是维吾尔族语言,意思是乱山子。

  开特米里克是新中国第一支地质勘探大队在柴达木发现的储油构造之一;柴达木盆地的第一口探井,就是在油泉子开钻的,第二年12月就钻出了工业油流,由此奠定了建立青海油田的基础!

相关新闻↓
    [ 返回首页 ] [ 打印 ] [ 关闭窗口 ]  
   
青海新闻网专题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