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检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地方新闻网→ 玉树 湟源 平安 民和 刚察 尖扎 河南 贵南 治多 乌兰 格尔木 海北 祁连 门源 玛沁 久治 共和
全面深化改革进行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雪域赞歌青春梦 【聚合】信仰的力量 整改进行时 打好专项整治攻坚战 感动青海 青海交电大楼商城正式启动
“美丽中国”千城联播 专题:“青海楷模” “中国移动杯”移动改变生活主题新闻大赛征稿启事 青海"净网2014"专项行动举报电话 聚焦《五彩神箭》
现在的位置:青海新闻网 标题头条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行时 一位蒙古族导师和18名博士生
来源: 青海日报
作者: 杨华 瑾辰 陈芃
发布时间: 2014-09-13 08:16:28
编辑: 包拓业

  青海新闻网讯 6月的一天,满目苍翠的青海大学校园,一株株别样花朵的绽放让美丽的校园倍显生机——当学位委员会主席轻轻地将马兰博士帽上的流苏从右方拨向左方时,会场上爆发出了热烈的掌声。这掌声有着不一般的祝福与祝贺。这也是一个不一般的时刻——我省首位自己培养的回族女医学博士诞生了。

  胸 怀

  手捧博士学位证书,马兰动情地说,一切归功于党和政府对民族教育的关怀。同时也归功于我的蒙古族导师——国际知名高原医学专家格日力教授,当初他选择做我的导师时,我很惊讶,后来才知道,选择我是因导师知道我省至今没有一位回族医学博士,他想像他填补医学研究空白那样,来填补这一空白。

  多年来,格日力作为一位蒙古族博士生导师,他以宽阔的胸怀倾心致力于高原的民族医学事业。在他的博士点,连毕业的在内,目前已有18名博士研究生,包括蒙古、藏、回、土、满、汉等民族。他们互敬、互爱、互助,组成一支多民族、多学科的学术团队,奋力前行在攀登医学巅峰之路上。

  今年62岁的格日力,出生在德令哈市怀头他拉乡的一个偏远山村。1960年,党和政府在怀头他拉乡创办了民族小学,使他们这些‘放羊娃’才有了读书的机会。1972年,党组织推荐他到上海第一医学院学习,并先后赴日本、美国留学深造。由于学业出色,日美高等学府和科研机构向他伸出了橄榄枝,然而他怀着对家乡人民的感情,对高原医学科学研究的兴趣最终选择回国。1978年,中国第一个高原医学研究专业机构——青海省高原医学研究中心在西宁成立。同年,学成归来的格日力进入该所,从此开始了高原医学科研生涯。

  期 望

  一个细雨濛濛的清晨,记者一行来到青海大学医学院高原医学研究中心,只见身穿白大褂的各民族博士生们忙碌如常,格日力导师转到低氧生理实验室,几名学生正在用一只白鼠做低氧环境下的心血管反应研究实验,格日力看了一会,露出了笑容:“做得不错,非常好!”指着眼前的实验设备感慨地说,“都是国际一流的实验设备,就这些设备价值最少也在100万以上。”

  学生是老师最大的骄傲。提起自己的这些学生,格日力如数家珍,如急性高原病研究方向的土族姑娘胥瑾,慢性高原病研究方向的蒙古族姑娘乌仁塔娜,高原低氧代谢方向的藏族小伙南卡多杰,呼吸内科方向的满族学生关巍等。其中马兰是格日力带出的第一个回族博士研究生,更是我省首个博士点上培养的第一个回族女医学博士。

  跟格日力一样,马兰也出身于农村,家住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马场垣乡翠泉村。2004年,马兰考取了格日力教授的硕士研究生。然而,与本科基础阶段的学习不同,研究生阶段的学习需要的不仅是勤奋,还要有开阔的眼界和创新的科研思维。虽然马兰自己十分努力,成绩也不错,但此时她还不知道,格日力对她还有更大的期望。

  关 爱

  “送你去美国学习,而且是哈佛大学学习!我不希望培养一个只在回族女性中优异的马兰,我要培养一个放到哪都光彩夺目的马兰!”教授异常坚定地看着马兰。2007年,已经达到硕士毕业条件的马兰在格日力的推荐下送出了国门,去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攻读一年。

  一个回族农村女孩子要去美国深造?在那个时代真似“天方夜谭”。马兰既意外,又惊喜。马兰的奶奶知道这一消息后,激动地掉下了眼泪。可是想想自己的家庭条件,马兰犯了难,出国要有存款证明,家里根本没有一丁点的积蓄。关键时刻,格日力教授的妻子,蒙古族教师和伦高娃拿出了自己5 万元的积蓄,帮了马兰一把。

  到了美国,马兰发现,格日力教授嘱托自己的美国朋友,将她从吃到住的方方面面都安排得很好,完全尊重穆斯林的风俗习惯,使她在生活上不受任何影响,更加努力地去学习。临近穆斯林传统节日,马兰接到格日力教授电话:“你家在哪里?”几天以后,马兰得知,老师和同学们以党支部的名义,去她家里慰问,并从网上收到了照片。看着照片上父母的笑脸,马兰感动得流下了幸福的泪珠……“我能有今天,格日力教授和各民族同学给我的帮助太大了。没有他们的关心和关爱,我将会一无所成”马兰动情地说。

  回国之后,马兰硕士毕业,这时格日力开始鼓励马兰考博士。“当时犹豫过,一个是自己接近三十岁,要考虑成家生孩子的问题,另一方面觉得读博士比较难,害怕自己读不下来。”马兰说。但脑海中每当想起格日力教授嘱托的话让马兰下定了决心。2009年马兰终于考上青海大学内科学高原医学方向的博士研究生。

  和 谐

  博士之路是艰难的,也是和谐的。在实验室里,马兰和各民族同学们互相帮助,我帮你分析数据,你帮我做实验,大家齐心协力,携手向科学巅峰攀登。其中的胥瑾是一位土族姑娘,今年读博士二年级。她说,虽然大家民族不同,但相处非常融洽,就像一家人一样亲。比如平时的生活方面,去年格日力导师带队去玉树给群众看病,到了玉树,导师让她给大家做顿饭。但她按平常低海拔的做法,结果那顿饭却做糊了。“最后大家都来帮忙,用高压锅压了一锅面片,才成功大家吃得也很开心。看似生活中很小的事,但在大家共同的努力下成功了。”她说。

  乌仁塔娜去玉树时感冒了,格日力半夜起来看她的病情,紧张地问她:“病情没有加重吧?”整个夜晚年迈的格日力没睡一个好觉。在她情绪最低落的时候,格日力提起胥瑾的面片,乌仁塔娜立刻笑了起来,她说:“羊肉面片太香了,大家都太爱吃,跟大家在一起生活、学习真好,真是前世修来的福啊!”

  南卡多杰有个汉族名字叫白振中,也是博士三年级。他说:“工作的时候,其实根本看不出谁是哪个民族,大家都是互相帮助,做实验一个人是完不成的,必须要团结协作。平时相处,最大的原则就是互相考虑,尊重对方。比如马兰是穆斯林,我们出去吃饭,都选清真馆子,而且没有人不情愿,都是主动的。马兰放假回家也会想着我们,带很多家乡的特色小吃给我们吃。”

  “团结很重要,也就这样简单。相互不团结,什么事情也做不成。有一次在玉珠峰抢救高原脑水肿病人,就是几个学生轮流把病人从海拔5600米处背下来的,有的人背、有的人扶、有的人拿氧气罐针、有的人拿药,不互相帮忙根本救不下来。”格日力说。汉族学生杨应忠因为研究受挫,几次想放弃,硬是被格日力督促着读了下去。拿到博士学位时,杨应忠感慨万千,直流眼泪。他说,“没有大家的鼓励,没有导师的严格要求,我的博士学业早就荒废了,将会留下一辈子无法弥补的人生最大遗憾。”

  心愿(小题)

  严归严,和马兰一样,格日力尽全力为他的学生们创造着深造的机会。南卡多杰去过美国、法国,乌仁塔娜去过两次美国,满族学生关巍去过日本、美国,并曾在国际高原医学大会会议上做特邀报告……“要给他们创造条件,开阔思维,搞科研关起门来不行。”格日力说。

  格日力导师和他的18位博士生没有辜负期望,在科研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并在国际上创造了多个首次,比如慢性高原病国际诊断标准“青海标准”的确定,高原运动员在高原训练的最佳高度、训练方法以及筛选优秀运动员易感指标等。尤其是2010年,藏族适应高原环境特殊基因被发现,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科学》刊发研究成果,并称这一发现对于人类预防和治疗高原病将产生划时代意义;2011年,慢性高原病生物标记物被发现,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生理学》刊发研究成果;2012年,藏羚羊基因组序列草图绘制完成,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通讯》刊发研究成果;2013年,世界首例蒙古人全基因组序列图谱成功破译,国际遗传学权威学术期刊《科学图书馆》刊发研究成果;2014年,藏族人群遗传基因呈地域差异被发现,《科学图书馆》刊发研究成果……

  格日力说,他今后的心愿还是培养人才,培养更多的能留得住、用得上的多民族的医学人才,让他们活跃在青藏高原治病救人的学术舞台上。今天的格日力从一个地地道道的“放羊娃”变成了国际高原医学带头人,他和他的从大山里、从草原上走出来的多民族精英组成的学术团队,正在用一个个优异的学术成果不断揭示着高海拔地区人类生命科学的奥秘……

相关新闻↓
    [ 返回首页 ] [ 打印 ] [ 进入青新论坛 ] [ 关闭窗口 ]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行时:群众利益无小事
[09月04日]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行时:爱心的力量
[08月22日]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行时:最美社区大妈
[08月15日]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行时:农民调解员冶振英
[08月08日]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行时:结对帮扶和定点扶贫让玛多牧民受益
[07月27日]
 
 
青海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青海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新闻登载许可国新办[2001]55号 青ICP备080001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