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检索:
您的位置: 青海新闻网 / 标题头条

智力扶贫:为逐梦幸福插上翅膀——我省全力打好扶贫攻坚战述评(下)

来源: 青海日报    作者: 苑玉虹    发布时间: 2015-08-10 16:43    编辑: 朱月琴

  

  青海新闻网讯 智力、智能是沙漠里珍贵的绿洲,是世界上灿烂的阳光。

  “过去父亲不赞成我读书,让我放牧,现在我大学毕业了,成了村子里的一名村官,父亲觉得非常自豪,别提有多高兴了。”

  在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扎陵湖乡河源新村,25岁的索南欣喜而言。索南从小成绩优秀,但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父亲叁智一直不支持索南读书,但坚信“知识改变命运”的索南坚持了下来,2012年从青海广播电视大学毕业后,成为村委会的包村干部,每个月有了2000多元的收入。

  驱散贫困的阴霾,重在扶智!

  无论是发展产业还是外出务工,无疑都需要智力支撑、技能支撑、人力资源支撑。否则,再好的产业也难开花结果,再广阔的发展平台也难拥有可持续动力。

  “十二五”以来,针对贫困地区教育发展水平落后,贫困人口农业生产技能、外出务工技能较低等现状,我省进一步加强技能培训和教育扶贫力度,制定相应的帮扶对策,改变贫困地区教育面貌。

  “输出一人,脱贫一户”,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征程上,培育千百万技能型人才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对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造更大人才红利,加快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促就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我省职业教育迅速发展,体系日趋完善,为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就业创业、改善民生、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

  再穷不能穷教育。在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中,一系列资助意见的出台、一项项扶贫奖励的机制,为贫困的农牧区孩子插上了梦想的翅膀。

  2011年,省政府出台了《三江源地区“1+9+3”教育经费保障补偿机制实施办法》和《三江源地区异地办学奖补机制实施办法》。对三江源地区当地就读中职学生、异地就读中职学生分别给予3500元至6500元不等的补助,并免除学费、住宿费、课本费、取暖费等。

  2012年,省政府出台《关于实施学前一年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资助政策的意见》,免除全省中职学生学费,免费提供国家规定教材;对农村学生、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提供生活补助。

  今年,国家提出实施中职教育全免费的要求,而在这一点上,经济欠发达的青海省已经走在了前列。

  纵观我省职业教育,硕果累累,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高等、中等职业教育得到提高和加强,我省现有高职院校8所,公办和民办中等职业学校38所,专业涵盖农林、交通、旅游、财经、卫生、法律等类,在校生93719人;

  已建成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1所、国家骨干高等职业院校1所,在建省级重点高职院校2所,拟建设国家中等职业学校改革发展示范校11所。

  尤其令人关注的是,藏区职业教育办学规模和教学水平稳步上升。通过与对口省市职业院校采取“委托培养”或“1+2”等模式,三年来全省藏区共输送2400多名中职生赴对口支援省市学习。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扶贫攻坚工作中,我省坚持提高教育水平与提供就业通道“双管齐下”,帮助贫困生早日脱贫致富。

  各职业院校通过加强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推行工学结合、订单培养等人才培养模式,积极联系用人单位,组织就业洽谈会等措施,为学生提供快速就业通道。

  例如,青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在骨干院校建设期间,将14个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及服务机构组建成了校产集团,充分实现“校企合作、机制探索、学生实训、双师培养、社会服务、自我造血”六大功能;格尔木职业技术学校与青海盐湖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正式签订了校企合作办学协议,盐湖集团销售公司招录学校50名学生到企业就业。

  近年来,我省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保持在90%以上,毕业生的就业能力逐步提升。

  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就可能改变一个家庭的生活,这是最直接、最精准的扶贫方式

  全县共培训转移贫困劳动力950人,累计为710名贫困生开展了职业学历教育补助工作,转移就业率达98%,年人均创收2万元以上,近930户实现当年脱贫——“十二五”以来,互助土族自

  治县大力依托“雨露计划”,帮助贫困户斩断“穷根”。

  不仅仅是互助县,包括湟中、大通、乐都、贵德、泽库等39个县,在“雨露计划”中获益。

  知识是智慧的火炬。如果没有智力支持,不仅个人难以改变贫穷命运,而且还可能带来贫困的代际传递。提高扶贫对象的素质,是阻断贫困现象代际传递的根本所在。

  “我省开展的‘雨露计划’包括短期技能培训、职业学历教育补助、大学生创业扶贫和贫困大学资助等方面,对象为贫困家庭中的个人,是最直接、最精准的扶贫方式。”省扶贫开发局政策法规处处长马正军说。

  “十二五”以来,我省投入资金1.42亿元实施“雨露计划”,培训贫困劳力2.71万名,涉及专业达20多个;补助和资助职业学历教育贫困家庭学生和藏区“两后生”5万名。

  为解决贫困大学生创业就业难问题,省扶贫开发局会同团省委开展“青春创业扶贫行动”,投入资金2000万元,以质押方式撬动金融资金7715万元,扶持大学生创业项目113个,带动就业1838名。

  作为国家扶贫计划中的品牌,“雨露计划”通过扶持、引导和培训,提高贫困人口素质,增强其就业和创业能力,把人口压力转化为资源优势,成为加快贫困农民脱贫致富步伐的有效途径。

  今年,我省将进一步加大“雨露计划”扶贫力度,安排资金7000万元,比上年增幅40%,重点用于短期技能培训、贫困大学生补助和“青春创业扶贫行动”等教育扶贫项目。

  同时,将年度1.5万人“雨露计划”短期技能培训计划进行了分解,提高了补助标准,由人均1500元提高到2000元,增幅33.3%。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到2020年,我省力争撬动金融资金10亿元,支持全省43个县(市、区)的返乡创业大中专毕业生,创业项目1500个以上,至少解决5000名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

  “青年创业就业金融平台不仅灵活了服务模式,简化了放贷流程,并且对获得项目贷款的创业团队进行‘一对一’的帮扶,既避免了创业初期风险,又为进一步支持创业奠定了基础。”回乡创业的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大学生赵存明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了才是富。致富路上离不开“领头雁”

  在农村,会种菜不稀奇,但凭着种菜收入翻十番可不容易。海东市乐都区寿乐镇王佛寺村村党支部书记王海成就是村子种菜致富的“领头雁”。

  四年前,对种植技术一窍不通的他在接受了乐都区蔬菜技术推广中心的培训后,率先在村子里修建12个拱棚种植辣椒,一年下来,王海成赚了近4万元,收入是过去的10倍。

  看到王海成的收益,村里的乡亲们纷纷开始效仿。王海成和技术推广中心的技术员一起,每晚为村民讲解配方施肥、病虫无害化防治、嫁接苗示范等方面的内容,让种植户全面掌握种植技术。几年来,王佛寺村村民的人均收入翻了几番。

  和王海成一样的致富能手在海东市有6000余名,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

  我省是典型的农牧结合省份,农牧区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96%,农牧人口占到一半以上。

  长期以来,受信息获取渠道窄、资金和技能缺乏等因素制约,农牧民创业致富的能力普遍较弱,农牧民收入普遍偏低。农牧区亟需致富带头人“领头雁”带动农牧区青年创业、增收。

  我省自2008年开展青年农牧民就业实用技术培训工作以来,全省各级团组织联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培训了近5万名青年农牧民。

  2011年起,我省实施东风帮扶大学生村官项目,累计培训大学生村官499人次,帮助农牧区青年有了一技之长,助推了“拉面经济”、蔬菜大棚、牛羊育肥、建筑工地劳务输出等农牧民就业产业。

  去年,我省投资100万元,实施农牧区青年创业培训1091人次;组织青年农牧民实用技术培训15221人次。

  为充分发挥“领头雁”在全省扶贫开发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结合“在全省622个贫困村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较强创业能力、适应扶贫开发和新农村建设的创业致富带头人,带领贫困地区和家庭脱贫致富”的精准扶贫目标,省扶贫开发局和共青团青海省委决定从2015年7月至2019年7月,利用4年时间,对我省两市六州的贫困村青年农牧民进行实用技能和创业培训。

  每年培训扶持800名贫困村致富带头人和200名青年创业致富“领头雁”,达到每个贫困村2人以上,四年共培养4000人的目标。

  有外出打工经历、强烈创业愿望和带领扶贫对象共同脱贫致富责任心的贫困村居民或贫困家庭成员,以及村两委干部、村干部后备人选、种养殖大户、乡村好青年及大学生村官等成为培训的主力军。

  成就是结果,而不是目的。

  通过多种渠道,我省为农牧区创业青年提供了对外交流和成长的平台,一个全方位服务支持他们创业就业的工作体系已然形成。

  智力扶贫,托起了梦想。追逐梦想,高原儿女正奔向更美好的明天!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主办      版权所有:青海新闻网
未经青海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闻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3120170001 青ICP备19000163号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1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