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检索:
您的位置: 青海新闻网 / 标题头条

建设高原美丽乡村的成功实践 “平安经验”启示录

来源: 青海日报    作者: 韩起翔 刘发营 张 浩 黄瑾辰    发布时间: 2015-08-23 08:34    编辑: 丁海平

  青海新闻网讯 盛夏,深入海东市探究平安探索高原农村环境卫生保洁工作的成功做法,感慨颇多。“平安经验”的实践,为全省创建生态文明、建设高原美丽乡村探索出了一条成功的经验和做法。

  2012年7月,平安区委区政府在全省率先启动实施了农村环境卫生保洁工程,提出了“先净后美、边整治边巩固、再提档升级”的思路,目标是“一年求突破、两年见实效、三年亮品牌”。

  提出这个思路,源于平安认真贯彻落实十八大提出的“建设美丽中国”和省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的启动农村环境卫生清洁的战略部署,站在一个新的高度,重新审视农村发展如何“提档升级”的结果。

  经过三年的实施,农村环境卫生保洁工程究竟给平安农村带来了哪些可喜的成效和变化呢?客观地说,农村环境卫生保洁工程带来了综合效应。但最明显的效果一是带来了观念的变化;二是带来了环境的变化。

  “平安经验”的成功实践,也给我们带来很多启示。

  启示一:领导率先士卒,真抓实干,是农村环境卫生保洁工作成功的前提

  一幅画面令人沉思。

  今年6月26日,在三合镇、洪水泉乡分别召开了全区环境卫生保洁工程现场观摩会。参加观摩的人员是各乡镇党委书记、乡长、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及村民代表。

  但令人注目的是,其中有三位区委区政府的主要领导,即区委书记陶启业、区长汪源来、区委副书记孙绣宗。

  一个环境卫生保洁工程现场观摩会,区上的三位主要领导都到了现场,它给所有在场的人一个强烈的信号:环境卫生保洁工程,不是摆摆样子来虚的,而是大讲“求真务实”,领导干部要扑下身子带头真抓实干。

  的确,平安的农村环境卫生保洁工程,不是简单的清扫垃圾、搞搞卫生的小事,而是关乎全区生态文明、高原美丽乡村建设的大事,是关乎全区农村发展如何“提档升级”、农牧民致富奔小康的民生大事。

  2012年7月,平安区在全省率先启动实施农村环境卫生保洁工程以来,按照思路和目标,不断在摸索中前进,在区、乡镇、村相应地建立了有机构、有规划、有队伍、有重点、有资金、有制度、有目标、有合力的“八有一强化”机制。

  “领导表明的是态度,领导体现的是责任,领导产生的是生产力。”主抓区环境卫生保洁工程的区委副书记孙绣宗说,“干实事,一级看一级,上面求真务实,下面不敢务虚,这样各级领导带头干,农村环境卫生的变化,可谓一天一个样。”

  平安的环境卫生保洁工程,是该区的“中心”工作之一,区委、区人大、区政府、区政协同心共筑、共拉“一辆车”。尤其是,区委、区政府一把手是农村环境卫生保洁工程的第一责任人,区级领导都分片包点,不定期深入到乡镇、村户,有些区级领导一月下去10余趟,去了不是走马观花,而是冲在前面干实事,解决难题。

  区委区政府各部门负责人及乡镇领导“一竿子”插到村户, “领导重视”不是停留在台子上、文件里、成绩见报上,而是带头干实事说话,真正把“三严三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务实创新,合力扎实推进这项民生工程。

  在几个乡镇采访时,许多乡镇领导我们是在村里找到的,他们与村干部一道引导、检查、督促环境卫生保洁工作。沙沟回族乡大寨子村党支部书记秦生龙、石灰窑回族乡下法台村村委会主任张昆山都说,村里的保洁工程抓得好,也是县乡村三级领导干部带头干的结果。

  平安在全省率先推行了“户清扫、村收集、乡集中、县拉运”的城乡一体化环卫保洁管理模式,村里实行了环境卫生保洁网格化管理,把村子保洁任务网格成一小片一小块,由分别分布在全区各村的环境卫生保洁员,与“门前三包”的村户、村干部、党员带头,每天坚持清扫保洁全村巷道、房前屋后等地段,而且每天村干部带头督促、检查。

  三合镇三合村的中央,有一块三角形的地带,周边渠水环绕,在大片盛开的金盏菊、蜀葵等花卉的衬托下,带有几分古意的凉亭矗立其中,几位村里的老人坐在花丛中的凉亭里纳凉休憩。魏存仁老人说,只要领导不说空话,带头务实干,啥事都能成。

  启示二:卫生保洁是另一种方式的发展投入,没有资金的依托就没有可持续之路

  全区农村环境卫生保洁工程实施三年来,先后开展集中整治达2990次,清运垃圾杂物达6.86万吨,动用各种车辆9000余台次,参加人员达67950人次,清理柴草堆、粪土堆15332处,清理河道660余公里,行道绿化100余亩,空闲地绿化236亩,种植花带9万多米,修建花池3000多个……

  完成如此浩大的工程量,平安除付出巨大的人力、物力外,还先后投入了3000多万元。一开始,很多人还不理解:一项农村环境卫生保洁工程,有必要投入那么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吗?

  难道关乎农村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档升级"发展的民生事项是小事吗?难道关乎生态文明、高原美丽乡村建设的战略目标是小事吗?平安人反问。

  平安就是站在这样一个高度来看待"农村环境卫生保洁工程"的。因此,在一项具有"综合效应"的保洁工程中,如果说平安人用投入的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治理了农村的"六乱"顽症,换来了农村面貌的新变化,而要让农村环境卫生保洁工程真正踏上能走远走好的可持续道路,资金上的保障便成为不可或缺的强有力支撑。

  要保洁就要投入,平安把乡镇农村环境卫生保洁工程经费纳入到了区财政预算中,第一年投入200万元作为启动资金,并以每年新增100万元的幅度向上递增。今年,农村环境卫生保洁工程经费已提高到500万元。

  不仅如此,平安积极拓宽融资渠道,有效整合相关资源,以环保部门实施的农村环境卫生连片整治项目为依托,改善农村环境卫生设施的硬件条件,先后从中央、省级财政争取到了1724万元,先后实施了42个村的环境综合整治项目,为各乡村配备了垃圾清运车、垃圾斗、户内外垃圾桶等硬件设施,做到了"户清扫、村收集、乡集中、县清运"正常保洁工作。昔日"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室内现代化、户外脏乱差、路面靠水涮"的形象,在保洁中得到根除。

  为使保洁工程持续前行,平安区在各乡村共配备了280余人的保洁员队伍,在为保洁员解决了"保酬"和保洁工具的前提下,乡镇、村庄根据需要,筹措资金购买保洁车、增置保洁用具。保洁员全员上岗,全天候保洁,县、乡、村干部具体落实工作任务,不断检查督导,将保洁的责、权、利行之有效地捆绑在一起。

  古城乡木场村党支部书记星连升介绍说,木场村是一个汉、藏两族聚居村,这个村去年不在美丽乡村建设的范围,村里依旧是土墙土院,保洁的任务相对较重,村里的两名藏族保洁员土玉仓、杨生栋年龄都在70岁以上,靠着两人全天分片保洁,村里的环境卫生就一直走在前列。每月在保洁工作例会总结时,都如数把每月500元的"工资"向二人兑现,重点不在钱多少,而是一种机制上的引导。

  三合镇西崖头庄50多岁的村民张秀英承包了村里的花卉种植和维护,张秀英召来近10名村民挑起了花木种植工作。年底,根据花木成活率,兑现奖励承包资金。腊月里,张秀英再把奖金分到参与的村民手里。而对于在层层考核评比中获得"五星级卫生文明户"的村民,这时便也捧回奖牌、领到1000元的奖金。

  正因为有了资金的保障和激励机制,平安区新农村的新风貌变为现实:走进村里,眺望去,能看到一处处景点、一片片绿地、一园园花坛……可谓,户在林中,村在绿中,人在花中。区乡镇主干道、村道及村民房前屋后的闲地、荒坡地,围栏造景,植绿种花,做到了点上出彩、线上开花、面上成景,青山绿水,鸟语花香。

  启示三:只有依靠群众,农村环境卫生保洁工程才能立得住、站得稳、走得远、走得好

  无疑,农村环境卫生保洁的主体是村民,广大村民是农村环境卫生保洁工程的支持者、参与者和受益者。

  保洁工程能否立得住、站得稳、走得远、走得好,关键也要看村民是否参与进来,没有村民作为主体的支持,上面即便有千条妙计,也会被束之高阁,难以落到实处。亲历保洁工程三年的孙绣宗的这番话既抓住了根本,又意味深长。

  农村环境的分散和群众习俗的复杂性,决定了农村环境卫生保洁工程不可能由少数人完成,必须充分依靠和发挥广大群众的主体作用,必须让群众"登舞台、当主角",才能唱好"这台戏"。

  因此,保洁工程启动之始,平安区就充分认识到广大村民在此项工程中的的主体作用,区妇联、共青团、教育、民政、老年协会、老干部及村两委等组织通过开展"美丽小庭院"、"小手拉大手"、"星级文明户"等创建活动,大力引导村民改变观念,让保洁工程在农村深入人心,且使出一个个"实招",在农村保洁中凸显神奇力量。

  发动年轻人在确保房前屋后和家庭环境整治中打头阵。强化对保洁员队伍的管理,由乡、村对保洁员签订责任合同,由村里考核,划分责任区,确保公共区域干净整洁;村两委对农户、低保户进行房前屋后和家庭整治进行要求、检查;妇联主任对全村的美丽小庭院创建负责,任务和奖罚挂钩;建立健全网格化管理模式,划分网格区域,在明确职责中,两委成员担任网格责任人,将细化的保洁任务指标具体落实到户到人。

  正因为群众成为保洁工程的主体,平安区高起点、多层次、全方位推进农村环境卫生保洁工程,才得以大见成效,农村的环境卫生保洁才得以由"面子"到"里子"、由"外"而"内"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从乱扔垃圾到垃圾不落地,从房前屋后脏乱差到整洁美观,从粗放型的生产生活方式到精细化生活方式的转变,卫生保洁已经变成了村民的自觉行为,出现了从下到上的"倒逼机制",即从原来"你要保洁"到如今的"我要保洁"的可喜局面。

  更令人欣喜的是,在全区农村环境保洁中呈现出了乡镇与乡镇、村与村、社与社、户与户、人与人之间创"先"争"优"的现象,涌现出了许多"生态文明村"、"五星级保洁村"、"先进保洁员"等先进集体和个人。

  保洁工程,带来了一场村民观念的嬗变。三合镇西崖头庄村村民李玉琢家紧靠公路,在家门前种满各色花木后,往来车辆常停车观花,常来检查卫生的镇上干部,不失时机地给他家"支招",在家里开起了小卖部,靠着门前的花木鼓起了腰包。

  地处两山之间的三合镇瓦窑台村,随着村容村貌发生变化,这个富有旅游资源的村庄,全村80多户人家家家办起了"农家乐"。村民们在致富中回过神来:保洁工程给他们带来了财富!

  启示四:持续发力,经营长远,一个"药方"化解长期困扰乡镇的"疑难杂症"

  一项农村环境卫生保洁工程,像一鸟入林,引来百鸟鸣唱。保洁工程带动了道路交通、环卫综合整治、文化体育、亮化工程、"两房"建设、产业发展等工程项目,借助保洁工程已实现"村在林中、户在绿中、路在花中、人在景中"的平安人,想得更多的是如何建立完善长效机制,让农村环境卫生保洁工程走远走好。

  为巩固成果,实现保洁工程制度化、常态化、规范化的目标,平安区建立健全了责任包干、清扫保洁、垃圾清运、保洁员管理、督查通报、评比表彰等13项长效管理制度,建立完善了村级卫生文明公约和保洁工程"以奖代补"办法。

  区、乡均实行了一月一检查,一季一评比、年终表彰奖励办法,形成以检查、督促、评比、通报、奖惩为一体的长效工作机制,落实"日清、周洁、季评、年奖"的要求。区上对保洁工程实行单项考核,全面开展"星级卫生文明户"评选和优秀村创建,以此助推保洁工程向纵深发展,实现由短期突击整治向规范常态管理的转变,农村环境卫生管理逐步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和常态化的轨道。

  村庄的村规民约,规出清洁,约出美丽。平安区的每个村都制定了村民卫生公约,每个村都把卫生清理、沟渠疏通、庭院绿化列为整治重点,村与村之间、户与户之间形成了"攀比"之风,比谁家的卫生干净整洁,比谁家的庭院清新漂亮……

  一项看似寻常的农村环境卫生保洁工程,内蕴丰富,涵盖了乡镇的农牧、交通、水利、林业、环保等工作,产生了综合效应。一位区委领导评述,一个"药方"化解了长期困扰乡镇的诸多"疑难杂症"。

  着眼未来,平安区把保洁工程中的"提档升级"和创建品牌统筹起来,解决"怎么亮品牌"的问题;把"面子"保洁和"里子"整治统筹起来,解决"表里不一"的问题;把重点突破和整体推进统筹起来,解决"参差不齐"的问题;把集中发力和持续用劲统筹起来,解决"反弹回潮"的问题;把因地制宜和分类指导统筹起来,解决"事倍功半"的问题;把抓早抓细和稳扎稳打统筹起来,解决"临阵磨枪"的问题;把主动作为和创新工作统筹起来,解决"亦步亦趋"的问题;把部门联动和综合给力统筹起来,解决"势单力薄"的问题。

  平安探索"平安经验",在实践中摸索了三年。而且,他们的脚步从未停下来,仍在继续地摸索之中,把工作向纵深推进,不断完善丰富着"平安经验"的内涵,为新区塑造新形象而努力。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主办      版权所有:青海新闻网
未经青海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闻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3120170001 青ICP备19000163号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1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