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检索:
您的位置: 青海新闻网 / 标题头条

扶贫攻坚筑牢藏区发展稳定基石
青海藏区经济社会发展成就述评之三

来源: 青海日报    作者: 张海虎    发布时间: 2015-09-28 07:55    编辑: 马振龙

  青海新闻网讯 青海是除西藏以外,我国国土面积最大的藏族聚居区。因自然环境和历史发展原因,这片广袤的土地,集中了西部地区、民族地区、高原地区和欠发达地区所有困难和特点。

  在全面建设小康的伟大进程中,青海藏区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关乎全省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局。

  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省委、省政府积极落实党和国家的一系列支持政策,把扶贫开发作为第一民生工程来抓,不断改善贫困农牧区基础设施条件,积极推进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大力提高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使得全省扶贫工作形成了“帮扶一方,造福一方”的喜人局面,农牧民脱贫之路正越来越宽。

  高位推动+合力攻坚

  藏区扶贫动力十足

  我省许多藏区地广人稀,自然条件严酷,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基础薄弱,扶贫开发的难度大,返贫率高。

  面对异常艰巨的扶贫攻坚任务,仅靠政府财政专项“只身突围”,仅凭扶贫部门“单兵冲锋”显然不够,“独角戏”亟待变为多声部“大合唱”,“全民皆兵”方能攻城拔寨。

  由此,在推进扶贫攻坚中,我省不仅“指挥员”靠前指挥,扶贫“尖兵”更是下沉一线。

  于是,我们看到省领导多次深入片区调研,检查指导扶贫开发工作,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党政机关、省直部门打破常规、特事特办,政策、资金、项目、人才,纷纷向片区聚集。

  如果说,高位推动、合力攻坚,成为全省藏区扶贫攻坚源源不断的推动力,那么,机制创新、权限下放则更是激发贫困农牧区脱贫致富的“活力”。

  于是,我们也看到地方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扶贫工作责任制、省直单位行业扶贫目标责任制、定点帮扶工作考核、专项扶贫督办机制、精准识别工作机制、财政扶贫资金管理机制等扶贫保障机制环环相扣、有序运行。

  扶贫,不仅需要政府之力,凝聚全社会的力量,方能众人拾柴火焰高。

  正因为如此,今日之青海,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和援青扶贫等“四位一体”的扶贫格局形成。

  在决战全面小康的路上,百川汇流的合力,正在为推动全省藏区实现跨越发展和长治久安而涌动。

  项目捆绑+民生基建

  藏区基础不断夯实

  要实现脱贫致富,就要刨除穷根。

  长期以来,因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农牧民存在上学难、看病难、行路难、吃水难……而基础设施薄弱,更是影响我省藏区发展的重要因素。

  因为深知藏区贫困群众的疾苦,我省在推进扶贫开发中把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作为藏区发展的关键环节,树立大扶贫格局,捆绑项目,聚指为拳,大力实施基础设施优先战略,一大批关系民生的基础设施相继建成投用,解决了藏区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也为贫困地区实现更好发展夯实了基础。

  以扶贫开发带动区域发展,这是青海多年实践摸索出的宝贵经验。

  多年来,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省委省政府坚持“小财政大民生”,每年财政总支出75%左右都投入到藏区教育、就业、养老等诸多民生领域。

  多年来,在推动扶贫攻坚中,我省将专项扶贫的重点放在了解决农牧区道路、水、电、房等基础建设上,“十二五”以来投入近百亿元推进“民生基建”。

  多年来,从中央到地方,从省委、省政府到全省各地区,扶贫攻坚、改善民生在砥砺前行,终使全省藏区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看交通,随着玉树机场、兰新铁路第二双线投运,全省藏区已接连大通空中、铁路、公路大通道。

  论生态,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深入实施,千湖美景重回三江之源。

  还有,游牧民定居工程、藏区学前双语教育幼儿园、藏区公共卫生服务建设等。

  大扶贫格局中,这些利民惠民的重大项目建设,打破了以前相对封闭的环境,在快速拉近与外部的距离中,夯实了藏区发展基础,藏族群众观念也变了,不少藏族姑娘小伙都开起了网店……

  精准扶贫+特色产业

  藏区发展更具活力

  青海的绝对贫困人口几乎全部在农村、牧区,依赖土地、草原为生,资源禀赋极其有限的农村牧区人口要脱贫,更多还要在农牧业产业化上做文章。

  “十二五”期间,我省结合贫困村建档立卡工作成果,把最贫困的村和最贫困的人口,列为扶贫对象,大力推进精准扶贫,向“绝对贫困”发起“总攻”。

  扶贫关键在于“精准”,关键在于因地制宜,但最重要的则是要实现“帮扶一方,造福一方”的最终目标,而特色产业扶贫,正在成为全省藏区脱贫致富最有效的“利器”

  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市地处青藏高原腹地,平均海拔4493米。玉树地震后,失去收入来源的部分牧民处于贫困线以下。为了增强他们的发展能力,我省投入1877万元扶贫产业资金建成玉树扶贫产业园,借助知识门槛较低、上手简单的藏区特色服饰、手工艺产业,吸纳民主村、扎西大通村、解放村等5村近700名贫困牧民就业。与此同时,进驻该产业园的4家企业每年缴纳的167万元厂房租金将全部以分红形式分发给5村3000余名贫困牧民。

  “在园区工作有工资,加上扶贫入股分红,我们的日子一天天好起来。”近日,记者在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省级扶贫产业试验示范园区采访时,来自潘保村的贫困户多旦加说。

  按照改变贫困群众思想观念、培育新型产业工人、新型职业农民,发挥产业集聚效应、打造产业龙头的思路,去年以来,我省在8个市州17个县(区、市)“量身定制”扶贫新模式,使昔日的一个个贫困村搭上致富快车,迈向富裕之路,辐射带动十余万贫困群众增收。

  产业的兴起,发展方式的转变,让藏区群众挺起了“腰杆”,看到了未来的希望。

  目前,在我省藏区,现代农牧业实验区建设风生水起,有力带动了一批藏毯、肉食、乳制品及少数民族手工艺品生产项目,25%的纯牧业村建立了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高原生态旅游业作为藏区现代化服务业的龙头产业,正在成为藏区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

  从特色畜牧业到特色轻工业,再到生态旅游业,随着我省扶贫攻坚的不断深入,目前,这些特色产业正在不断放大集聚效应,在消除贫困、促进就业中,为藏区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发展活力。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主办      版权所有:青海新闻网
未经青海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闻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3120170001 青ICP备19000163号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1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