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检索:
您的位置: 青海新闻网 / 标题头条

分享到:

文化扶贫战犹酣——省直文化单位实施精准扶贫纪实

来源: 青海日报    作者: 李欣    发布时间: 2016-01-20 16:11    编辑: 李娜

  青海新闻网讯 文化是一种强大的软实力。

  在我省贫困地区,除了受自然条件影响,当地群众也是“文化的饥渴者”。信息闭塞、固步自封、因循守旧……贫困文化的价值观念直接制约着贫困群体的脱贫致富。

  “从文化扶贫入手,向贫困群众输入新文化、现代信息知识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新鲜‘血液’,用新的文化价值观念逐渐提高贫困群众的文化素质,从而实现文化富民。”

  在从扶贫攻坚到脱贫攻坚的提升中,省直文化单位以更强的文化自觉和文化扶贫担当,全面走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主战场”。

  文化“造血”,鼓了口袋富了脑袋

  刚进入2016年,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年都乎乡郭么日村的多杰便进入了赶制新年订单的节奏。“今年我画的唐卡销量特别好,根本不愁卖。”看着他忙碌又充满干劲的身影,谁能想象,就在前几年,他还是村里挂了号的贫困户。省文化新闻出版厅立足这个村深厚的热贡文化底蕴,加强村民文化技能的挖掘和培训,大力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并为他们搭建推介交流及市场平台,带领全村脱贫致富,使昔日的深山小村借热贡艺术华丽“转身”。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回顾过去,青海特色文化产业有效助推了全省扶贫攻坚工作。

  省文化新闻出版厅将广大农牧民群众世代传承的民族手工艺、民族民间歌舞等作为重点支持内容,引导他们大力发展特色文化产业,拓宽了贫困地区农牧民增收致富的渠道,形成了以独具地方特色的“非遗”传承保护、民族手工艺、民族民间歌舞为主要内容的文化产业扶贫模式。

  对于如何实施文化“精准扶贫”,省文化新闻出版厅厅长申红兴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要选择有一定文化知识、掌握某种文化技能技艺,并有强烈的脱贫致富愿望的人作为扶贫带头人;安排项目要搞清楚这个地区的文化特色是什么,老百姓需要什么;对刚接触产业行业的农牧民,不但要手把手教,还要帮助他们解决产业提升和销路等问题;要让文化致富的效益看得见、摸得着,吸引贫困群众走上这条致富路。”

  口袋开始鼓了,脑袋也不能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短板怎么补齐?

  2016年伊始,翘首以盼的贫困群众迎来一个好消息:《青海省文化和新闻出版厅文化惠民扶贫专项方案》出炉,到2018年底,在全省1622个建档立卡贫困村普遍建成集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普法教育、体育健身等功能于一体,资源充足、设备齐全、服务规范、保障有力、群众满意度较高的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每年为每个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落实文化工作专项经费1万元……

  从“输血”到“造血”、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省文化新闻出版厅在文化扶贫的道路上走得愈加笃定。

  找准“穷根”,开对“药方”

  乐都区中岭乡中岭村地处浅脑山地区,地理位置偏僻,基础设施薄弱,信息极为闭塞,村里的发展举步维艰。青海日报社在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中,重视从文化和精神层面上来提高贫困群众素质。如今的中岭村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村道干净整洁,房前屋后花草掩映,文化戏台、老年活动室、幼儿园、体育健身场所等设施有的刚建成,有的正在建。这些文化设施不仅可以让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丰富起来,而且可以播种文明、收获善举,在潜移默化中拔掉“穷根”。

  “让贫困地区的老百姓在文化上先‘富’起来!”是青海日报社立足实际,对精准扶贫做出的最好诠释。

  2016年元旦刚过,青海日报社的驻村第一书记就带着扶贫工作队准备驻村入户。临行前,社长张伟叮嘱他们:“急于脱贫致富的农牧民最需要的是信息、观念、知识和技术,所以你们下去一定要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先进文化、先进技术、先进观念送到田间地头,送到群众的手中。你们要利用党报的特点和优势,积极开展文化惠民活动,通过扎实推进农民体育健身、农家书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等民生工程,抓好帮扶村的文化活动阵地建设,让更多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驻村干部们深入田间地头、农户家中访民情、解民忧,以多种方式搞调研,紧扣实际作宣传,尽心竭力办实事……从捐助体育器材到修建文化活动室,从宣讲政策到手把手地教技术,贫困群众生活中的细微变化,都体现在青海日报社把文化扶贫作为精准扶贫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上——那就是,从根本上改变贫困村村民的精神面貌和思想观念,从而激发贫困村自我发展的动力。

  扶贫扶智亦扶志。青海日报社编委会把精准扶贫工作作为宣传报道的重点任务之一,积极安排部署所属各媒体开展扶贫宣传报道工作。结合“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社领导多次带队深入基层,访民情、听民声,全方位、多角度地报道了我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情况,展现了我省的扶贫新思路,营造了良好的宣传舆论氛围,给人以信心与积极向上的力量,也让党委、政府与贫困群众的心贴得更紧。

  广电扶贫倍添精气神

  坐在热炕头,吃着“尕面片”,看着充满乡土气息的电视连续剧……这对化隆回族自治县牙什尕镇参果滩三村的贫困户马海力沙来说,无疑是一件十分幸福的事情。去年,省广电局的扶贫工作队为他和村里其他的贫困户都送来了液晶“大彩电”,解决了他们买不起电视、看不上电视的问题。村村通工程的实施,让他能收看到的电视节目增加到了几十套。马海力沙高兴地说:“现在我享受的待遇高啊,喜欢看什么节目就选什么节目,我就是不出门也知道外面的世界!”而他口中所指的“待遇”全都是“免单”的。

  这是省广电局在实施精准扶贫中的一个缩影,也是文化扶贫“乐章”中的一小段音符。

  全面推进中央广播电视无线数字化覆盖工程建设;组建青海省惠民农牧区数字电影院线有限公司,免费放映电影5万场次;全省累计完成35万户直播卫星村村通工程建设任务,累计完成70.8户直播卫星户户通建设任务,实现对全省农牧区的全覆盖,超额完成“十二五”确定的目标任务……

  2015年,省广电局不断用一个个动词来注解文化扶贫发展变化,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全面发挥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的职能作用。

  “青海广电事业与全国的广播影视平均水平仍然有很大差距。特别是在贫困地区,虽然现在绝大部分地区已能收听收看到广播电视节目,但是离听好、看好和听懂看懂广电电视节目还有很大的距离。”

  省广电局局长金河清为记者绘就了一幅“今后三年全省广播影视行业扶贫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的线路图——为全省贫困村购置直播卫星户户通设备,使直播卫星户户通实现全覆盖;将中央广播电视节目无线数字化覆盖工程基本覆盖到全省1622个贫困村,力争让全省农村牧区都收听到优质的广播节目和电视节目;积极实施“收音机进帐篷”、“电视机进贫困户”等工程;保证对全省1622个贫困村每村每月放映一场公益电影;保证全省贫困户每户一台电视机和一台收音机……

  一系列措施增添了文化扶贫的新引擎,由此生发的实惠和福祉,无不透露着一种可亲可感的朴素。这种“朴素”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不是政绩工程,而是民心工程;不是无源之水,而是源头活水。

  ……

  文化扶贫,已经成为我省扶贫工作格局中不可缺少的一支重要力量。去年年底,在省委召开的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省委书记骆惠宁铺就了文化扶贫的具体路径——

  “着力提升贫困群众教育、文化、健康水平和综合素质,使富‘口袋’与富‘脑袋’同频共振。”迎着企盼与渴望的目光,文化扶贫的号角已经全面吹响,一个个具体的扶贫措施将在不同的“点”上开花结果,带给贫困群众更多的欣喜和实惠。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主办      版权所有:青海新闻网
未经青海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闻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3120170001 青ICP备19000163号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1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