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检索:
您的位置: 青海新闻网 / 标题头条

分享到:

挪“穷窝”拔“穷根” 打好脱贫攻坚“当头炮”

来源: 青海日报    作者: 孙海玲    发布时间: 2016-04-10 07:27    编辑: 孔令磊

  青海新闻网讯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田地里开始活跃起农民忙碌的身影,随着今年春耕春播的有序开展,互助土族自治县林川乡作干村全村127户和大河欠村13户贫困群众也迎来了“挪穷窝”的历史性机遇。

  4月8日,互助县林川乡昝扎村易地搬迁安置区建设现场,挖土机隆隆作响,工人们正在加紧施工。预计今年年底,这里将会变成两村150户贫困群众“搬”进的新家园。

  “以前,村民穷得娶不上媳妇,出门打工的小伙子好容易谈个对象,一听是作干村的基本都‘黄’了。现在有了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我们村盼来了好日子,就等年底了欢欢喜喜搬进新家,到那时候小伙子们不愁娶不上媳妇了。”望着眼前正在拔地而起的新居,作干村党支部书记牛占有满含期待地说。

  作干村村民牛占雷在新一轮的精准识别中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年前听说政府出资要把乡亲们搬到离县城近的新家时激动万分。“等搬到新村,我一定带着父亲去县城里浪一浪。”牛占雷望着年迈的父亲高兴地说。

  “采取集中安置、分散插花、投靠亲友等方式,计划利用三年时间对全县15个村的1682户5875人分批实施易地搬迁安置。”据海东市互助县委书记陶启业介绍,互助县是六盘山连片特困地区和省定贫困县,贫困面积大,贫困程度深,为了扎扎实实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全县把易地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当头炮”,按照“政府主导、群众自愿、积极稳妥、分类施策”的原则,精准锁定搬迁户,广泛征求群众意愿,统筹谋划产业发展。

  为什么搬?

  因为易地搬迁村都处在山大沟深、自然条件恶劣、土地贫瘠、交通信息闭塞的地方,造成“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尬尴境遇。要从根本上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让当地群众彻底摆脱制约发展的恶劣环境,必须走易地搬迁的道路。

  “实践经验告诉我们,易地搬迁是解决‘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这一举措符合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符合生态保护的长远需要符合百姓安居乐业的迫切愿望。”4月8日,全省“十三五”易地搬迁脱贫动员大会为我省易地搬迁工作指明了方向。

  据了解,今年,我省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彻底解决“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地区贫困问题的一项根本举措和新一轮脱贫攻坚的标志性工程。“十三五”期间,全省要完成20万贫困人口搬迁任务,占到脱贫人口的38.5%,这是我省打赢脱贫攻坚中最硬的一仗,也是重头戏、当头炮。

  搬什么?

  经过前一阶段精准识别、评估分析,目前被纳入易地搬迁项目的对象范围为:建档立卡易地搬迁贫困户33377户、118869人。因地质灾害、生态环境脆弱、生产生活条件恶劣,确需与建档立卡贫困户同步整村整社搬迁的非建档立卡户19103户、81198人。

  “万事开头难,今年是我省全面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第一年,也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打好第一仗尤为艰难也更为关键。”省扶贫局局长马丰胜说。

  为了打好脱贫攻坚第一仗,今年我省将计划投入资金34.34亿元,采取集中安置和自主安置相结合方式,在38个县(市)的582个村实施易地扶贫项目,搬迁安置2万户、7.8万人。搬迁户户均建房面积80平方米,对集中安置的建档立卡户,西宁、海东市每户补助8万元,藏区六州每户补助9万元;对自主安置的建档立卡户每户一次性补助10万元。

  2016年至2019年,全省将在8个市(州)、38个县(市、区)、279个乡(镇)、1234个村实施易地搬迁扶贫项目,搬迁安置农牧户52480户、200067人。其中,西宁市、海东市搬迁安置23750户、94890人;藏区六州搬迁安置28730户、105177人。

  怎么搬?

  如何实施易地搬迁?对此,省政府办公厅下发了《青海省易地搬迁脱贫攻坚行动计划》作出了全面安排,各地根据实际情况也制定了相应的具体方案。

  搬迁村有农牧牧区,有浅山脑山,致贫原因各不相同,搬迁安置方式方法也是因村而异。具体搬迁工作将根据搬迁村的工作难易程度,分轻重缓急,有计划、分步骤地开工建设,坚持先建设后安置,建好一批安置一批,安置一批稳定一批的原则分步实施。

  在安置过程中将根据县城、乡镇、中心村人口承载能力,在充分尊重搬迁群众意愿的基础上采取集中安置和自主安置的方式,科学选择安置区域和安置模式。

  搬进来,还要稳得住,能致富。对此,我省根据每个贫困村的实际情况“量身定制”产业路。对有劳动能力和生产发展愿望的贫困人口重点扶持发展特色种养业;对有劳动能力、有发展愿望,但没有经营能力或产业选择较难的贫困人口,通过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带动方式,将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和其他涉农资金投入形成的资产,折股量化给贫困村和贫困户。

  同时,鼓励贫困户以订单生产、务工方式参与产业发展。支持贫困户将土地、草场等生产资料折股量化到产业扶贫项目,增加财产性收入。将精准扶持产业项目、旅游扶贫和扶贫产业园等专项扶贫工程有机结合起来,按照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精准扶贫产业发展思路,让贫困户更多分享农牧业全产业链和价值链增值效益。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主办      版权所有:青海新闻网
未经青海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闻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3120170001 青ICP备19000163号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1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