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检索:
您的位置: 青海新闻网 / 标题头条

分享到:

喜迎十九大 藏区发展的“治多路径”

来源: 青海日报    作者: 张多钧    发布时间: 2017-10-07 08:19    编辑: 包拓业

  青海新闻网讯 初秋的嘎嘉洛草原,牛羊遍地,鲜花盛开,处处透着无限生机,草原儿女徜徉在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新治多。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青海一年来,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县牢记深情嘱托,全面贯彻落实“四个扎扎实实”的重大要求,推进省委“四个转变”新思路,党建、民生改善、生态文明建设等迈上新台阶,探索出藏区发展的“治多路径”。

  路径一党建是“主心骨”

  驱车前往治渠乡治加村,翻垭口、过草原,两个小时后,远远看见草原深处的国旗迎风飘扬,鲜艳的国旗像是大海上的灯塔,照亮牧民群众奔向幸福生活的希望之路。

  走进村支部党员活动室,党旗高悬,党章党规和入党誓词贴在墙面上,墙面上还有全村党员“两学一做”的心得体会。村支部书记索南文加和村委员正在打扫党员活动室,摆放桌椅、扫地、拖地、擦桌子。

  “这个党员活动室从去年开工建设,到上个月才建成交工,建成后我们还在这里面搞了一次民族团结创建活动,党员活动室里的设备都是政府配备,这么好的活动室,我们要充分利用。”抓好党建这个“主心骨”,离不开“三基建设”。基础建设是阵地,治多县从去年开始,对全县20个村的党员活动室进行新建,夯实了基础建设。基层工作人员的待遇和基层办公经费不断夯实。目前,治多县各村村支书及村主任每月的工资是3600元,村委其余委员每月的工资是3300元,每个村每年的工作经费是3.5万元。

  “以前我和村支书每年的工资是1000元,其余村委员是每年800元,后来增加了一些,现在又调整一次,一个月的工资要比以前一年的多一倍,我们的工作热情更高了。”治加村村主任东叶面带喜悦地说。

  村两委班子待遇提高,为群众办事积极性高涨。治多县牧民居住分散,组织服务半径大,联系群众路程远,治多县为全县20个村各配备了一辆价值10万元的皮卡车,只要一个电话,村干部开车上门为牧民服务。

  为解决村级党组织“空心化”问题,治多县通过设立党小组、党员服务站等方式,设立党小组68个,县城牧民党员服务站5 个,虫草采挖期间党组织随牧民生产重心流动,设立党小组25个。加强村级综合办公服务场所建设,办公服务场所覆盖率90% ,将综合办公服务场所打造为议事中心、教育中心、文化中心、信息中心。

  依托党建“主心骨”,由党员带头成立合作社,带动牧民脱贫攻坚。治加村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去年成立,成立之初,加入合作的牧民都是绝畜的贫困户,党员带头捐牲畜,为合作社捐了59只羊、 105头牛。

  起步党员带头捐牲畜,后期村两委跑扶贫、跑畜牧、争取项目,到如今,这个党员带头、贫困户加入的合作社规模不断壮大,已经有700只羊、 214头牛,而这些牛羊成为了治加村贫困户脱贫的依靠。

  依托党建,党员干部工作作风转变。推行一线服务,全县县级干部全部联点村,与下派蹲点的驻村“第一书记”精准扶贫, 98名机关骨干组建扶贫工作队, 44个机关党支部与村(社区)党支部联姻结对,实现联点“双帮”全覆盖。全面从严治党,坚决防止和纠正“四风”,在全县98个基层党组织大规模开展“两学一做”活动,制定“月报月评月考”等制度机制20多项,使“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走向常态化。

  路径二大民生聚民心

  治多县处在偏远牧区,生态地位重要,经济发展只能依靠传统畜牧业,是典型的财政小县。

  “小财政”大民生,大民生聚民心。今年,治多县持续压减“三公”经费5% ,民生投入增加5%以上,凡是涉及民生的事项优先考虑,凡是关系民生的资金优先安排,凡是属于民生的项目优先实施,而提及治多县的民生、民心工程,不得不说养老建设,他们的这项事业走在全省前列。

  治多全县4.2万人中农村五保供养对象555人。治多县相继建成了“幸福、和谐、感恩、长寿、立新” 5 所敬老院,设置床位560个,实现集中供养全覆盖。今年,敬老院又成为“治多县精准扶贫兜底性供养所”,对村级卸任老支书、老主任、无子女赡养的困难老人、无人照料的重度残疾人、以及60岁以上的低保兜底性家庭,安排入住敬老院。

  去年底投入使用的幸福敬老院按家庭式标准布置,有床位186张,入住五保老人186人,县财政补助老人每人每天25元伙食标准,每人每年生活补助9125元,并为老人们无偿购置提供冬装、夏装服饰及其他生活用品。院内设立医务室、餐厅、活动室、棋牌室、爱心超市和室外广场,为五保老人居室配备了统一家电和家具、并设立综合办公室、会议室。老人们在这里生活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今年72岁的尕玛塔叶今年4 月搬进幸福敬老院。尕玛塔叶以前是多彩乡聂恰村卸任的村支书,膝下无儿无女,住进敬老院,生活起居都有专人照料。“想不到老了老了,还能过上这样的好日子,真是赶上了好时代。”尕玛塔叶开心地说。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就业保障就是生存保障。治多县围绕“全民创业、促进就业”总体目标,通过公考、技能培训、劳务输出、创业等形式,吸纳就业。

  截至去年底,治多县就业人数达1906人,其中临聘人员240人,环卫工人269人,敬老院护工107人,中国保险公司治多分公司80人,财政临时人员1210人。这么多人员的工资都由县财政支付,其中,高的每月能拿到5000元的工资,少的也能拿到2000元左右。今年,治多县优先发展教育,财政用于教育事业支出超过1.4亿元,启动实施了15年免费教育,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5.2% ,初中生升学率达94.59% 。大中专入学人数首次突破600人。

  路径三“绿笔”挥毫生态文明

  治多县地处三江源核心区, 109国道和青藏铁路穿境而过,是西藏连接青海、沟通内陆的重要通道;境内的可可西里世界自然遗产是目前世界上原始生态环境保存最为完整的地区之一,也是全国面积最大、海拔最高、野生动植物资源最为丰富的自然遗产地。同时,治多县还是三江源国家公园长江源园区的核心区域,因此,治多县有着无可比拟的生态地位。

  治多县建设生态文明从草原抓起,最好 的抓 手就 是建 设草 地生 态畜 牧业。治多县作为全国草地生态畜牧业实验区试点,不断调整畜牧业产业结构,发展了联户经营、股份制模式、家庭牧场等畜牧业经营方式,探索走出了草场减负和牧民致富双赢路子。

  这里不得不提治多县生态畜牧业合作社。随着虫草、藏獒经济兴起, “两基”攻坚,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项目实施,荷包殷实的牧民群众转寄牲畜,举家搬离草场,治多县畜牧业走入低谷。为带动生态移民搬迁户后续产业发展,提高贫困牧户的产业收入,推动治多县生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2012年治多县以“政府搭台、合作社唱戏”的方式,建立了治多县生态畜牧业合作社。

  该合作社是跨区域股份制模式的合作组织,跨索加、多彩、治渠三乡五个村,占地面积4 万公顷,这些乡和村都是国定贫困乡村。合作社吸纳了三乡五村贫困户1340户、 4721人。这种跨乡建立股份制模式的合作组织在我省生态畜牧业合作社中独一无二,也是治多县生态畜牧业转型发展中的一次变革。

  治多县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实行规模化生产、科学化放牧,实现了牲畜出栏、畜牧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产业。合作社内设了3 处藏绵羊养殖场和3处牦牛养殖场,养殖场内再细分为生产母畜区和杂畜区,划区轮牧、以畜定酬。

  以往以村为单位建立合作社,范围小、规模小、效益低,优势资源整合不到一起。这种经营模式,打破传统合作社生产经营方式,合作社规模大,科学合理利用草场资源,实现了草畜平衡、牧业增效、牧民增收的目标。

  此外,还有治多县治渠乡同卡村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同卡村276户牧民1148人的草场、牲畜100%入股,实行统一轮牧,打破了以前牧民们各自分散养殖方式。根据同卡村生态情况,对冬春季、秋季、夏季草场进行重新调整,保护了草场环境,推进了禁牧休牧、草畜平衡和基本草原保护力度,促进草原可持续发展。

  可可西里申遗,治多县责无旁贷。申遗工作启动后,治多县清理境内308省道沿线两侧所有废弃物和附着在网围栏上的杂物,清理308线围绕民房白色垃圾,清理河道砂石料厂及砂石料厂复坑。从清理白色污染,到残垣断壁,到废弃广告牌,再到牧户院墙粉刷。治多境内308省道沿线,曾经破败不堪的地方早已被平整好,种上了草籽。

  308沿线和重点区域环境整治,助力可可西里申遗,仅仅是治多县“绿笔”挥毫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之一。治多县作为三江源国家公园长江源园区,积极担当长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主体责任,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建设双重管理体系和县级“大部门制”改革平稳落地,索加乡、扎河乡8 村纳入国家公园长江源区管理范围,第三、四批2510名生态管护员落实。

  深受环保卫士索南达杰影响,治多县生态文明建设走在了全省前列。从上世纪90年代初,索加乡就探索建立了大小71个保护区,山水林草湖一体化管护。如今,除了生态管护员外,牧民还自发成立了环保志愿分队,生态环保理念已经成为每个牧民的自觉行为。

  从可可西里申遗到三江源国家公园长江源园区建设,再到生态畜牧业发展,治多县一笔笔“绿笔”挥毫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最亮色彩,用行动诠释了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的理念;在三江源核心区奏出了从经济小省向生态大省转变的时代强音。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主办      版权所有:青海新闻网
未经青海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闻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3120170001 青ICP备19000163号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1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