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检索:
您的位置: 青海新闻网 / 标题头条

分享到:

【砥砺奋进的五年 为了总书记的嘱托】民生阳光洒满高原大地

来源: 青海日报    作者: 黄瑾辰    发布时间: 2017-10-13 08:53    编辑: 樊永涛(实习)

  青海新闻网讯 “扎扎实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社会治理”,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我省期间提出的重大要求。民生工作,既是领袖的牵挂,更是群众的期盼。

  一切为了人民。我省发展底子薄弱,贫困人口和贫困面占比都比较高,保障和改善民生任务艰巨、责任重大。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我省立足底子薄、基础差的省情实际,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小财政办大民生,让各族群众在改革发展稳定中有了更多的获得感。

  一年多以来,我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民生疾苦放在心上,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的扶贫脱贫、增加收入、医疗健康、教育公平、稳控物价、社会治理、安全稳定等问题,让高原各族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一年多以来,我省把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来抓,让干部沉下去,使工作实起来,补齐认识、感情、能力、作风上的短板。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加大政策资金投入力度,坚持“挪穷窝”与“换穷业”并举,易地搬迁取得了实效,5年累计减贫人口近百万。

  一年多以来,我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全省75%左右的财政支出用于民生事业,民生保障正在从低水平广覆盖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迈进,人民群众获得感明显增强……

  从件件实事得实惠,各族人民俱欢颜

  以办好民生10件实事为抓手,我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群众冷暖牢记心头,用一笔笔投入、一项项民生工程,让全省各族人民切实享受到改革发展带来的种种实惠。

  抓好就业这个民生之本,让更多的人有业可就——我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积极开展就业招聘互动、援助活动、专项行动,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1%左右,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89% ;落实完善城镇职工调资增资、最低工资政策,狠抓劳动力技能培训,打造提升拉面经济、枸杞采摘等劳务品牌,打好促进就业组合拳。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9% ,农民工工资清欠率达到98% 。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让贫困学生有学可上——目前,我省全面完成“两基”攻坚、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和标准化建设,落实乡村教师生活补助、完善异地办学奖补政策,义务教育全面改薄、控辍保学工程稳步推进;职普融通、中高衔接的职教体系“立交桥”基本形成,中职教育就业率达95%以上,我省成为全国第二个实施中职全日制在校生免费教育的省份;15年免费教育政策持续实施,对“建档立卡”的贫困家庭子女实施精准帮扶,确保贫困家庭学生不因贫失学。

  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社会保障方针,让人人生活有保障——通过加大城乡社保统筹力度,我省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金水平,推动被征地农民、宗教教职人员参保工作,及时将企业下岗失业人员纳入社保范围,在全国率先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统一和全覆盖。截至目前,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增加到140元,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筹资标准提高到610元,失业保险金标准提高到1070元。

  注重医疗、医药、医保联动,让看病不再难、贵、远——我省突出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三项任务,率先实现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公立医院药品加成全面取消,城镇职工、城乡居民医保实现全覆盖,城乡居民医保筹资标准提高到680元。全省有7成以上的住户距离基层卫生组织的路程在1公里之内,分级诊疗初见成效,基层卫生机构服务利用率上升, “ 10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基本形成。

  交通实施大项目,群众出行更便捷— —全面建成花石峡至久治高速公路;祁连机场、格尔木机场改扩建工程竣工;加快格库铁路建设和西宁机场三期扩建;开工建设西成铁路、曹家堡铁路物流基地、格尔木铁路交通枢纽等重点工程;启动环西宁市交通路网体系升级改造,加大西宁城市轨道交通1号线前期工作力度,继续实施“畅通西宁”工程。

  此外,一年多以来,我省居者有其屋进一步实现, 5.6万户棚户区改造和6万户农牧区危旧房改造项目得以实施;公共安全水平巩固提升,食品药品和安全生产形势平稳,重特大事故得到有效遏制……随着民生福祉水平的持续提升,各族群众的幸福感不断增强。

  殚精竭虑,打赢脱贫摘帽攻坚战

  脱贫攻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硬的一仗,也是保障和改善民生道路上的关键一仗。一年多以来,省委省政府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举全省之力,高姿态推进。

  去年底,全省共完成11.6万贫困人口脱贫、404个贫困村退出、 6个贫困县(行委)摘帽任务。今年,全省还将实现11个贫困县摘帽、500个贫困村退出、14万贫困人口脱贫的目标。

  由于许多贫困地区自然条件严酷,经济基础薄弱,扶贫开发的难度大,返贫率高,我省的脱贫任务异常艰巨,成绩饱含汗水。

  一年多以来,在脱贫攻坚战一线战场,全省建立了各级领导干部联系点1310个,“指挥员”靠前指挥,“尖兵”下沉一线,一天又一天的苦干,使贫困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海东市互助县班彦村,是习近平总书记冒雨视察过的一个贫困村。今天的班彦村,村民们全部搬入了新居,日子过得红红火火。而过去,大家住在大山里,忍受着土坯房和恶劣的环境。 “看看我们的新家,感觉像做梦一样。从来没想到还能过上城里人的生活,住大房子,有卫生间,能洗澡,还有自来水和天然气。”班彦村村民吕有荣说。

  人居环境改善的同时,班彦的村致富门路不断拓宽。村里确定了八眉猪养殖、特色种植、资产收益、生态补偿、光伏扶贫、转移就业等多项脱贫措施。贫困户吕双神保原先找不到致富门路,生活贫困,搬到新村后在产业资金的扶持下,养了13头八眉猪,还在农闲时外出务工3个月,务工收入6000元,今年能够实现脱贫。

  班彦村的变化,还在于群众转变了观念、增强了信心。农闲时节扎堆聊天、晒太阳,等着政府送“温暖”的现象不见了,每一名群众都考虑的是如何靠双手致富。

  贫困户吕有金,始终记着总书记来他家时对他的期望,今年在通过酩馏酒酿造、销售实现3万元收入后,又贷了7万元互助资金开办农家乐,脱贫致富信心百倍。

  以班彦村为缩影,全省各地抓住贫困地区的痛点精准施策,全面推进各类脱贫工程,各地瞄准贫困村、贫困户,对症下药,使贫困地区人居环境发生巨变,产业扶贫有声有色,贫困群众观念转变明显。

  西宁市通过打造“乡趣卡阳” “花海农庄” “稻草人”等乡村旅游品牌,大幅增加了贫困人口收入;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顺利实现了贫困人口全部清零的目标,并为全州6122名已脱贫人口购买“脱贫保”,同时落实110.9亿元金融扶贫贷款,推动农牧区发展实现质的跨越;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与阿里巴巴集团签约农村淘宝项目,建成67个农村电商服务站;海晏县金滩乡推出“能人议事会”作法,以政策支持“能人”、“能人”结对贫困户、贫困户分配捆绑务工的“自律+他律”机制,激励贫困人口在党的扶持政策下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摆脱贫困。

  实干者强。一年多来,我省在脱贫攻坚啃硬骨头的道路上,殚精竭虑,稳健前行,各贫困地区都找到了自己的发展之路,贫困群众树立了坚定信心,脱贫目标正在如期完成。

  重点倾斜,藏区发展不掉队

  青海是除西藏以外最大的藏族聚居区,全国10个藏族自治州中6个在青海,藏区面积占全省面积的98% ,藏区在我省的地位和意义不言而喻。一年多来,我省高度重视藏区发展,一项项民生政策向藏区倾斜,确保藏区发展不掉队。

  长江源村,位于格尔木市唯一的藏区——唐古拉山镇,是一个典型的藏族村。一年多来,该村发生了许多喜人的变化。这里建起了扶贫宾馆、集贸市场、长江源村牛羊育肥基地,每户可增收2439元。

  同时,在长江源村先后投入3000多万元新建了村大门、文化长廊,改造了排水管网,实施了道路硬化,协调电力部门对电路改造升级,天然气入户工程也将实施。此外,政府部门为村里的年轻人免费开展了挖掘机、手工编织等技能培训2000多人(次),使群众学会了技术,增加了致富渠道。

  “如果没有那么多好政策,像阳光一样照耀到‘这里’,单靠我们自己的力量,是不可能发展到今天这个水平的。”长江源村老支书更尕南杰说。

  就像老支书说的一样,一年多来,我省藏区享受着从政策到资金,从人力到物力的强力发展支撑,藏区建设不断提速。交通,曾是制约藏区发展的一个瓶颈,但如今,这种约束正在被打破。以黄南藏族自治州河南蒙古族自治县为例,仅去年一年,全县就有16个贫困村实施了全覆盖的通畅工程,群众出行更加便利。再放大看,目前,我省藏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已初步形成。

  一年多来,祁连机场和格尔木机场改扩建工程相继竣工;格敦铁路、格库铁路、青藏铁路格拉段扩能改造工程加快推进;以西宁为中心连接藏区6州的高速公路骨架基本形成,基本实现藏区州府与省会通高速公路(含一级公路) 、二级以上公路通县区。注目我省藏区建设的其它方面,成果同样喜人。

  一年多来,我省藏区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目前,藏区城镇化率达50.3% ;16个美丽城镇、 300个高原美丽乡村建设年度任务将全面完成;共和、同仁等5县撤县建市前期工作正在积极推进。

  一年多来,我省组织实施了州级中心医院、藏医院、县中藏医院、县计划生育服务站、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一批藏区卫生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建立了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治体系,藏区卫生医疗服务能力显著提高。一年多来,我省藏区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六州藏区中小学基础设施、仪器设备、教育信息化等配置基本达到全省标准化学校建设要求,去年藏区6州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了93.32% 。

  据统计, 2016年,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335元,增长9.0% ;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519元,增长9.6% ,今年同样保持了增长势头。今天的我省藏区,基础设施和城乡面貌进一步改善,公共服务均衡覆盖,各族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一片欣欣向荣的大好局面。

  团结稳定,和谐建设得民心

  我省是一个多民族地区,民族团结与社会综合治理,同样和民生息息相关。只有各民族之间和睦相处,社会平安、稳定,各族人民才能安居乐业,经济社会才能稳步发展。

  “从人口小省向民族团结大省转变”,我省沿着这个思路,一年多以来,不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民族团结山歌响,友谊花朵满园香;情深好比鱼和水,同上新阶奔小康。”如歌所唱,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日益牢固。

  一年多来,全省共打造民族团结教育基地16个,村社、学校等示范点335个;打造黄南热贡艺术、果洛格萨尔等文化品牌,举办玉树赛马节、海南国际射箭精英赛等大型群众性文化活动35次;完成电影《德令哈之夜》、 《天幕》,藏戏《松赞干布》、歌舞剧《彩虹儿女》、图书《湟鱼》等反映青海历史人文特色的作品数十部;各民族间的融合交流越来越广泛,了解愈来愈深入,感情越来越深厚。

  西宁市城西区香格里拉社区,居住着藏族、蒙古族、回族、满族、土族、撒拉族、壮族、苗族等少数民族居民,民族团结的暖心故事数不胜数。居民李昌民晨练广场碰到了藏族老人叶巴,看到老人牙痛难忍,主动用藏语询问需不需要帮助,老人说去医院沟通起来不方便,也不知道哪家医院好,李昌民便主动带老人去了医院……此外,像藏族阿妈帮邻居家的孩子缝书包这样的事,更是时常发生,构成了民族团结的生动画面。

  群众看社会,首先看平安。平安,是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一年多以来,我省紧紧围绕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三大任务,不断提高社会治理常态化、社会化、法治化、信息化水平,走出了一条具有我省特色的社会治理创新之路。

  一年多以来,按照条块结合、系统推进的思路,我省推动“平安细胞”向深度延伸、广度拓展,全省县(市、区) 、乡镇(街道)的平安创建率达98%以上。针对影响群众安全感的突出治安问题,先后组织开展了“打黑除恶”、打击盗抢骗、电信网络诈骗专项整治、 “缉枪治爆”、护校安园等一系列专项行动,有力维护了社会大局的持续平安稳定。

  基层不强,防不胜防。青海探索建立城镇、农村、牧区“三种类型”多种层级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着力推动网格化管理向农村牧区、乡镇社区延伸。今年3月份,海南藏族自治州三级联动发力,经过耐心调解处理,贵德县新街乡与贵南县过马营镇之间长达20余年之久的边界争议彻底解决。

  推行“村警”工作制度是我省破解基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突出问题的创新举措。目前,全省共招录“村警” 4000余人,协助调解矛盾纠纷上万起,补齐了农牧区治安短板。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回族自治县旱台派出所所长马文昆说: “村警具有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平时组织村社治安积极分子,开展治安防范等工作。在协助民警办案的同时,也会开展邻里矛盾的调解。同时,还承担帮助村民办事的服务职能,对减少矛盾维护稳定发挥了巨大作用。”

  “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从人民伟大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坚持实干富民、实干兴邦、敢于开拓、勇于担当,多干让人民满意的实事。”今年年初,省委、省政府向全省各族群众作出庄严承诺。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为了全省580多万各族人民,我省用实干加巧干,换来一件件民生实事的落实,扶贫攻坚的阶段性胜利,藏区发展的日新月异,各族人民的紧密团结,以及社会治理的平安和顺。大美青海沐浴着民生阳光,变得更加风光旖旎,灿烂动人。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主办      版权所有:青海新闻网
未经青海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闻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3120170001 青ICP备19000163号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1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