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检索:
您的位置: 青海新闻网 / 标题头条

分享到:

“一号文件”进田间地头

来源: 青海日报    作者: 张多钧 白林娟    发布时间: 2018-04-22 08:34    编辑: 樊永涛

克麻村第一书记正在向村民们宣讲惠民政策

  青海新闻网讯 三川大地气温回升,天气日渐暖和。晌午的日头一斜,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前河乡丰一村的村民喇玉良和前来帮忙的村民们吃完午饭赶到了山头上播种的田地里,他们要趁着好天气种完今年的两亩洋芋。

  一边是农忙的村民,而另一边,是前河乡党委副书记陈雪忠和民和县千名干部下乡活动中被抽调的宣讲组成员李国廷、孙鹏在村支部书记白俊福的引领下赶往喇玉良家,他们要把“一号文件”送到田间地头、送到农舍、送到农民的心中。

  丰一村有五个社162户,总人口618人,耕地106.66公顷,主要种植小麦、玉米、马铃薯为主,全村主要收入来源以农业种植、外出务工、养殖业为主。丰一村五个社分布非常分散,最远的两个社开车前往也需要20分钟,相距这么远,为何不把村民全部集中起来进行宣讲呢?陈雪忠说,正是农忙时节,大部分村民都在地里农忙,社与社之间相距较远,若是单一的集中宣讲,不仅给村民造成不便,也会耽误农活,所以,他和宣讲干部李国廷、孙鹏经过商议,决定组织就近农闲的村民在村委会进行集中宣讲,对于路途远的农户,他们决定“送政策上门”。

宣讲组成员帮助村民们种植中草药。

  一座座矗立的大山造就了山里人的勤劳和朴实。喇玉良一家六口人,三个孩子在上学,除了耕种流转的20几亩土地,喇玉良也会在农闲时选择就近务工补贴家用。过去,喇玉良看来,尽管全膜玉米的产量能达到亩产700斤左右,但干旱山区的辛劳耕作仍然让山里人看不到希望。村里的很多人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选择搬出大山生活,只有农忙的时候才会回到村里种上一些洋芋和油菜。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乡村是一个可以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去年,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而喇玉良也依靠党的好政策建起了棚圈养起了猪,当宣讲干部提到一号文件中对于未来乡村的发展时,喇玉良和同样通过种、养殖改善生活的几位村民露出了笑容。

  因为关于农村、关切农业、关心农民,很多村民对“一号文件”充满了期待。当天上午的集中宣讲中,白生义尽管忙着修建房屋,但是他早早来到了村委会。村干部介绍,白生义一家头脑灵活,前几年攒下了一些积蓄,在诺木洪流转土地种植枸杞,由于价格低迷,利润并不乐观。今年,白生义和儿子放弃了这份产业选择了回家另谋出路。白生义说: “这几年,党的政策越来越好,虽然种植枸杞未能如愿增收,但现在国家提出乡村振兴战略,采取多种政策,鼓励农民发展产业,这为我们农民增收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相信只要通过努力,以后的日子肯定会越过越好。”

  “这个村子山大沟深,属于干旱山区,目前来说,养殖业是最好的选择。”“婚嫁的彩礼给家庭造成了很大的经济负担。”

  ……

特色养殖促进贫困户早日脱贫

  不管是集中宣讲还是送政策进田间、进农舍,不管是理清发展思路还是鼓励发展产业,不管是移风易俗还是生态文明,一番番暖心的政策解读和一户户送政策上门,让村民们露出了笑容,也让他们有了更足的致富信心。自“两讲三促”活动开展以来,民和县组织干部深入村社、深入田间地头宣讲“一号文件”,并通过悬挂横幅、公开栏宣传等方式营造学习宣讲的浓厚氛围,同时,组织人员指导村民的春耕生产,切实让群众享受国家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带来的实惠。

相关新闻↓
[ 打印 ]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主办      版权所有:青海新闻网
未经青海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闻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3120170001 青ICP备19000163号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1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