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检索:
您的位置: 青海新闻网 / 图片头条

分享到: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我省人口较少民族脱贫攻坚奔小康巡礼·】“彩虹故乡”的笑声

来源: 青海日报    作者: 李兴发    发布时间: 2019-07-17 08:31    编辑: 何继红

  从种麦子到种中草药,季世元老人通过调整种植结构,从地里获得了更多的收益。

  青海新闻网·青海新闻客户端讯 盛夏七月,是大美青海最娇媚的时光。走进山岭秀美的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的田间地头,枝叶蓬茂的蚕豆、繁花灿然的“互助牌”洋芋、长势喜人的药材当归……一片片一块块都预示着又一个丰收的年景。

  多少年来,这里的田野里,通过一次次技术革新、种植结构的调整,让这里世代种田的“老把式”们,不仅在田间地头走过了一段,从只为填饱肚子到丰富了餐桌,再到如今钱票子揣满腰包的耕耘历程,更见证了互助农牧业发展的辉煌之路。

  互助县农田里原来只有“老三样”。“哪三样呢?是小麦、油菜、洋芋。种地都是为了糊口。”今年75岁的季世元,是该县台子乡新城村的村民,对于他而言从地里“刨食”已成回忆,如今他所关心的是地里经济作物当归的行情,以及高效洋芋的丰收。

  “现在种地的目的就是挣钱,家里只种了一亩多地的麦子和油菜,留着自己吃的,其余的十多亩地都种了蚕豆、中草药及洋芋,啥赚钱种啥!”观念转变的季世元,是台子乡新城村300多户村民的缩影。村党支部书记裴京海有过粗略的统计,以前全村有75%的耕地种植的都是小麦,而如今全村80%的耕地种的都是经济作物。

  “调整种植结构,大面积推广种植淀粉高、口感好的六五洋芋新品种,不到3年时间就占据了西宁及周边的农贸市场,种洋芋给农民带来的变化是巨大的。”县农业农村和科技局技术推广中心主任王贵全说。

  “还有,种植结构调整,从只注重上餐桌的农产品,向农副产品加工转型,出油率高品质好的油菜开始普及,用于副食品加工的蚕豆、专用于淀粉生产和制作薯片的洋芋,开始占据了农业种植的主导地位。”

  王贵全说,“推广附加值高的农产品,让农民实现了靠地吃饱到靠地脱贫致富的跨越。”

  互助富农蔬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靳永明,是在改革开放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人,顿顿有肉吃,没事在餐桌上喝上一两盅……如今,他们又将这个“种”推向了更高效的层面。

  进入2000年,随着城市绿化建设力度的加大,苗木种植开始在互助兴起,首批种植户赚了个盆满钵满,但后续跟风的人几乎都望苗心叹。目睹这一切的靳永明,另辟蹊径,种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品种。

  2011年,靳永明在老家台子乡成立了富农蔬菜专业合作社,搞起了设施农业,种植草莓、人生果、圣女果……成为市场上的紧俏货;蔬菜种植由传统的辣子、茄子、白菜向广东、深圳、香港等市场所需的红杂、红边生菜、罗文菜等贵重蔬菜种植转型,带来了高效益。

  “草莓一个大棚一茬最少能收入12万元,而蔬菜因为互助水土无污染,且地处高原冷凉气候,所产蔬菜直销到香港市场,销路没有问题。”蔬菜12万吨的销量,让靳永明分享到了产业结构调整后,土地给他带来的丰厚回报。

相关新闻↓
[ 打印 ]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主办      版权所有:青海新闻网
未经青海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闻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3120170001 青ICP备19000163号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199号